烟火气,是亲人的和家团圆 (改:阖家团圆) ,是国家的政通人和,也是市集的民生百态。但在我眼中,烟火气是乡村的炊烟。(段评:本段以排比句式开篇,先铺陈烟火气的常见意象,再转折聚焦乡村炊烟,立意清晰,能快速点明核心意象。但作为记叙文开头,画面感不足,排比句稍显抽象,未能直接唤起读者对乡村炊烟的具象联想。修改版:烟火气,是饭桌上的团圆笑靥,是巷陌里的叫卖声浪,是市集间的人声鼎沸。但在我心底,最牵念的烟火气,是乡村清晨屋顶上那缕缠缠绕绕的炊烟。)
是春,三四月时节,淡淡薄雾散,袅袅炊烟生。踏着石板路,走在去往村中的林荫小道上,春风和煦,又氤氲着水汽,拂在脸上格外温柔。叽喳,叽叽喳喳,浓密的绿叶中传来小鸟们悠扬的鸣唱。正是早上七八点,虽有细碎的阳光照在脸上,但并不觉得热。“吃饭咯——”远远地,听见一声不知是谁家的母亲的呼唤,真动听。随着绿荫向后退去,眼前忽然变得亮堂了些:一条清澈的小溪对面是一户人家,屋顶上徐徐地冒出飘飘的炊烟来,好像跟随着溪水一起流动。屋旁,一个女人和两个小孩团团圆坐在石桌石凳上,有说有笑地,吃着早饭。(段评:本段通过春晨的视觉、听觉描写,勾勒出乡村炊烟的场景,"母亲的呼唤"与"炊烟随溪水流动"的细节有生活气息。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感官描写偏平面,缺乏嗅觉(如炊烟的草木香)、触觉(如石板路的微凉)的补充;二是场景切换稍显突兀,从林荫小道到溪边人家的过渡不够自然,"绿荫向后退去"的表述较平淡。修改版:春深三四月,薄雾刚散,炊烟便从瓦檐间钻了出来。踏着带着湿气的石板路,林荫小道的春风裹着草木的清芬,拂过脸颊时像沾了溪水的软布。浓密的樟树叶里,麻雀的鸣唱脆生生的,和着远处不知谁家母亲的呼唤:"吃饭咯——",像撒在风里的糖。细碎的阳光穿过叶隙,落在肩上暖而不燥。转过一道弯,眼前忽然亮堂:清澈的小溪对岸,一户人家的屋顶正飘着炊烟,烟缕细细的,竟跟着溪水的流向轻轻晃。屋旁石桌前,扎蓝布围裙的女人和两个梳羊角辫的小孩围坐着,白瓷碗里的粥冒着热气,小孩举着半个馒头,正对着母亲叽叽喳喳。)
再往下看去,是嫩绿色的田地和几个青灰色的石瓦房。一大片一大片绿绿的禾穗 (改:禾苗) 在田地中迎风舞动着,像许多玩闹欢喜的小孩。在这绿海之中,有几抹灰黑色在上下挥动着,走近了一瞧,哦,原来是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撒春种,等到秋天时稻穗金黄了获得好收成,让家人享福。这时,忽然感觉头顶有什么罩住了我,抬头一看,是刚刚那户人家的炊烟,竟飘到这里来了。(段评:本段用比喻写出禾穗的生机,"农民挥锄"的细节也贴合春耕背景。但问题有二:一是"嫩绿色的田地和青灰色的石瓦房"表述笼统,缺乏具体特征(如田地是否有田埂、石瓦房是否带木窗);二是炊烟飘到田间的过渡较生硬,未能将炊烟与劳作场景自然融合,情感联结不足。修改版:顺着溪岸往下走,连片的嫩绿色稻田铺展开来,田埂边的荠菜顶着小白花,青灰色的石瓦房就嵌在田埂尽头。风一吹,禾穗便像攒动的绿脑袋,晃得人眼晕。绿海里,几个裹头巾的身影正弓着腰挥锄,锄头落下时,泥土的腥气混着青草香漫上来。忽然,头顶飘来几缕淡青色的烟——竟是刚才那户人家的炊烟,被风卷着,软软地落在我肩头,又飘向田间,像给劳作的人裹了层暖纱。)
又在田间信步了许久,日头渐高,稻田间蛙鸣阵阵,与四周传来的知了叫声交缠在一起,形成动听的交响乐。耳旁嘈杂了起来,“吃午饭咯——。”这次是许多人的喊声。农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朝着家的方向前进。往四周望了一圈,发现多出几股炊烟,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和饭菜的香气,我也不觉有些饿了。“哎,过来一起吃饭嘞。”一个村妇朝我挥手,于是我便和其余几人一起坐下吃饭。饭菜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在舌间弥漫开来,真好吃。我不禁想道,米饭这么好吃,难道不是农民们一粒一粒播种下去的血汗吗?我吃饭的速度更快了些。(段评:本段通过"蛙鸣蝉噪""村妇邀饭"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的淳朴,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日头渐高"的时间推进较模糊,缺乏具体参照物(如影子的长短);二是"米饭是血汗"的感悟稍显刻意,未能通过味觉细节自然引出(如米饭的谷香、咸菜的咸鲜),情感升华不够顺滑。修改版:在田埂上晃到日头斜斜挂在树梢,稻叶上的露珠早干了,蛙鸣和蝉噪缠在一起,像在田埂上滚来滚去的球。忽然,几户人家的烟囱都冒出了烟,空气里飘着炒青菜的油香、腌萝卜的咸鲜,勾得肚子咕咕叫。"哎,小娃子,过来吃饭嘞!"田埂那头,穿红格子衫的村妇朝我招手,竹篮里的白米饭还冒着热气。我坐下时,粗瓷碗里的米饭带着柴火的焦香,咬一口,米粒糯糯的。村妇笑着说:"这米是去年自家种的,煮的时候加了把松针,香着呢。"我扒着饭,忽然想起刚才挥锄的身影——这碗里的香,原是一锄一锄种出来的暖。)
乡村的炊烟,不仅是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段评:本段作为过渡段,点明炊烟的双重意义,但表述较直白,缺乏与前文细节的呼应,"辛勤劳动的成果"的概括稍显空泛,未能将炊烟与乡村人的生活状态(如早餐的温馨、劳作的踏实)具体联结。修改版:乡村的炊烟哪里只是风景?它是母亲喊孩子吃饭的引子,是田埂上飘着的饭香,更是农民把汗水种进地里、再端上餐桌的暖。)
炊烟袅袅,弥漫在我心中。(段评:本段以简洁的抒情结尾,情感真挚,但作为记叙文结尾,稍显单薄,未能将"炊烟弥漫心中"的感受具象化,缺乏个性化的回味(如炊烟的味道、或某个具体画面的留存)。修改版:如今我再想起那缕炊烟,总觉得它还缠在我的发梢——带着草木香,裹着粥的热气,还有母亲唤孩子时那软乎乎的调子,在心里飘啊飘。)
罗丹佑同学,你好!读完你的《乡村里的烟火气》,老师能感受到你对乡村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整体而言,文章主题明确,围绕乡村的炊烟展现出乡村独特的烟火气,语言也较为通顺,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一大片一大片绿绿的禾穗在田地中迎风舞动着,像许多玩闹欢喜的小孩”,让描写更生动。
不过,若想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度和结构设计方面再琢磨琢磨。在立意上,文章目前更多是停留在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述,虽能感受到乡村的烟火气,但缺乏从平凡小事中提炼出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或哲理。比如结尾可以进一步升华主题,思考一下乡村的炊烟、人们的劳作等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对土地的热爱等。在结构上,文章整体比较平铺直叙,缺乏波澜。可以尝试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比如在描述看到炊烟和人们劳作场景时,插入一段关于自己以往乡村生活的回忆,或者在开头设置一个悬念,如“每次想起乡村,脑海中总会浮现那一缕缕炊烟,它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最后,关于乡村的烟火气,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乡村的烟火气与城市的热闹繁华相比,它独特的魅力在哪里?这种魅力对人们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在乡村的这些生活场景中,有没有某个瞬间让你对乡村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