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苏州。苏州有一位名人,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核司令——程开甲。(段评:开头直接点明家乡和名人,简洁明了,但可以增加一些画面感,让读者更快地进入情境。比如用苏州的典型元素(如小桥流水)引出名人,会更有吸引力。修改版:我的家乡苏州,是一座飘着桂花香的江南小城。在这里,除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还孕育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被称为“核司令”的程开甲爷爷。)
程开甲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九岁时,母亲也离家出走。家庭的重大变故,让程开甲像野马一样难以管教。小学二年级,人家读一年,他因为淘气,所以留级了两年。(段评:段落通过家庭变故和留级的事,写出了程开甲小时候的淘气,但可以加入具体的淘气事例,让人物更生动。比如写他怎么“难以管教”,会让故事更真实。修改版:程开甲爷爷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九岁那年,母亲也离开了家。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他像脱缰的小野马,上课偷偷揪女生的辫子,下课爬树掏鸟窝,作业更是丢在脑后。小学二年级,别的同学一年就升级,他却因为太淘气,留级了整整两年。)
好不容易上了初中,程开甲读到牛顿、爱因斯坦等名人的故事,被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腔少年热血不停地往上涌。于是,他立志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巨人。从此,程开甲像变了个人似的,发奋读书,刻苦学习,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段评:段落写出了程开甲的转变,但“一腔少年热血不停地往上涌”有点抽象,可以换成具体的感受,比如他读故事时的动作、想法,让转变更自然。修改版:好不容易上了初中,程开甲爷爷读到了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看到牛顿为了研究万有引力,连苹果砸头都能想出大道理,爱因斯坦在实验室里熬到眼睛发红还不休息,他攥紧拳头,心里像烧起一团火:“我也要当这样的科学巨人!”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上课坐得笔直,下课抱着书本不肯放,成绩一下子冲到了全班第一,让老师和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1937年,程开甲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物理系免费录取,他在大学时受教于许多顶尖的学术大师。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躲避日军的炮火,浙大前后搬了七个地方,史称:文军长征。(段评:段落介绍了程开甲上大学的经历,但“浙大前后搬了七个地方”可以加入一点环境描写,让“文军长征”的艰辛更具体。修改版:1937年,程开甲爷爷凭着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物理系免费录取,跟着顶尖的教授学习知识。可那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日军的炮火逼近学校。浙大为了保住读书的火种,带着师生和书本,从杭州搬到建德、泰和,又转到宜山、遵义……前前后后搬了七个地方,这就是让人敬佩的“文军长征”。)
1946年,程开甲留学英国,1949年,他回国研究中国的核武器。从此,他的名字成了国家最高机密,隐姓埋名20多年。一直坚守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死亡之海——罗布泊。(段评:段落写出了程开甲的爱国选择,但“隐姓埋名20多年”可以加入一点罗布泊的环境细节,突出他的辛苦。另外,“回国研究中国的核武器”可以调整顺序,让时间线更清晰。修改版:1946年,程开甲爷爷去英国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立刻坐船回国,一心要为祖国研究核武器。从那以后,他的名字成了国家机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就连家人也很少收到他的消息。他悄悄扎根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那里夏天热得像火炉,冬天冷得能冻住石头,他却一守就是20多年。)
最终,程开甲成为了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在中国有六项顶极 (改:顶级) 荣誉能拿一个就足以留名青史。这六大荣誉分别是: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徽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而程开甲是唯一一个集六大国家荣誉于一身的功勋人物!(段评:段落列举了程开甲的荣誉,很有说服力,但“六项顶极荣誉”的表述可以更口语化,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另外,“唯一一个集六大国家荣誉于一身”可以强调他的特别,让读者印象更深。修改版:后来,程开甲爷爷成了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在中国,有六项特别厉害的国家荣誉——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拿到其中一个就能被永远记住。可程开甲爷爷,是全国唯一一个把这六项荣誉都集齐的人呢!)
这就是苏州名人陈开甲 (改:程开甲) 。(段评:结尾点题,但“陈开甲”写错了,而且可以加入一点情感,表达对程爷爷的敬佩,让结尾更温暖。修改版:这就是我的家乡苏州的骄傲——程开甲爷爷。他像一颗默默发光的星星,用一生的努力,为祖国撑起了一把“核保护伞”。我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李安轩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苏州一位名人的奋斗故事》,老师首先要为你选择程开甲这样一位兼具家乡情怀与国家大义的人物点赞!你不仅梳理了他从淘气少年到科学巨匠的成长脉络,更通过“六大国家荣誉集一身”的细节,凸显了他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让“家乡名人”的故事与“祖国脊梁”的形象自然联结,这个立意很有深度!
不过文章在细节描写上还可以更生动。比如写程开甲在罗布泊“条件极其艰苦”时,能不能加入一个具体场景?比如“戈壁滩的风沙裹着碎石打在帐篷上,他握着计算尺的手冻得发红,却盯着数据一夜未眠”——这样的细节能让“奋斗”更有画面感。另外,从“发奋读书”到“留学回国”的过渡,可以加一句“少年时的报国梦,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慢慢发芽”,让成长的脉络更连贯。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程开甲少年时的“淘气”和后来的“专注”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转变背后,除了名人故事的影响,还有哪些我们没看到的内心挣扎?
- 如果用“程开甲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口吻结尾,会不会让对家乡名人的敬意更有温度?
- 罗布泊的“死亡之海”与核试验成功的“希望之光”形成对比,能不能用一个比喻让这种对比更震撼?
期待你下次用更细腻的笔触,让这位“核司令”的故事在纸上“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