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中午了,妈妈还没有回来。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我想: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我好饿!就这时 (改:就在这时) ,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 (改:一个念头) :我都十岁了,我应该学自己做饭 (改:自己学做饭) 呀!(段评:第一段作为开头,能自然引出自己想做饭的原因,情感真实,但心理活动可以更丰富,比如肚子饿的具体感受,让开头更有画面感。修改版:快到中午啦,墙上的时钟指向十一点半,妈妈还没回来。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好像有只小老鼠在里面跑来跑去。我趴在桌子上嘟囔:“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呀?我都快饿扁了!”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我都十岁啦,是个小大人啦,为什么不自己学做饭呢?)
我来到厨房,把米袋打开了,装了两小碗米,倒在盆子里。想了一下妈妈的情景 (改:想了一下妈妈淘米的情景) ,于是我认真地把米用清水淘了几遍。然后,我把淘好的米放进了电饭锅里。可是,要放多少水呢?突然我想到妈妈做时的情景,煮饭时,煮饭翼时 (改:煮饭时) ,煮饭的水淹过食指的第一个指节就可以了不能 (改:就可以了,不能) 多也不能少。(段评:第二段写淘米煮饭的过程,步骤清楚,但可以增加一些动作细节和小波折,比如淘米时的小意外,让过程更生动。修改版:我踮着脚尖走进厨房,打开米袋,舀了两小碗亮晶晶的大米倒进盆里。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接了清水轻轻搓洗,白花花的米汤慢慢变浑浊,我换了三次水,米终于变得干干净净啦。接着把米放进电饭锅,可放多少水呢?我急得抓抓头,突然想起妈妈说过,水要没过食指的第一个指节。我赶紧伸出手指量了量,不多不少正好,这才放心地按下煮饭键。)
我想了想,妈妈最喜欢西红柿妙鸡蛋 (改:西红柿炒鸡蛋) ,今天中午就做西红柿抄鸡蛋 (改:西红柿炒鸡蛋) 吧!我认真学习了这道菜的做法后,我从冰箱里拿出了四个鸡蛋和两个西红柿。用清水洗干净并切好,接着将鸡蛋打入碗里,搅拌均匀。准备妥当后就开始抄菜 (改:开始炒菜) 。不一会儿我闻到了一股香味,我开心极了。(段评:第三段写做西红柿炒鸡蛋,能写出准备步骤,但炒菜时的细节可以更具体,比如油热时的声音、鸡蛋下锅的变化,让香味更真实。修改版:我想妈妈最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今天就给她一个惊喜!我从冰箱里拿出四个圆溜溜的鸡蛋和两个红通通的西红柿,先把西红柿洗干净切成小块,再把鸡蛋打进碗里,用筷子“哒哒哒”搅拌成金黄色的蛋液。我打开煤气灶,倒了一点油,油热得“滋滋”响时,把蛋液倒进去,蛋液一下子鼓起金黄的小泡泡,我赶紧翻炒成小块盛出来。再把西红柿倒进去炒出汁,最后放鸡蛋一起炒,不一会儿,酸酸甜甜的香味飘满了厨房,我馋得直咽口水。)
刚把菜做好,妈妈也回来了,她看见我做了菜,笑着说:“你太棒了!你真是长大了。”我不仅得到了妈妈的表扬,还学会了自己动手做菜,真是一举两得呀!(段评:第四段作为结尾,能写出妈妈的表扬,但可以增加妈妈的动作和自己的感受,让情感更温暖。修改版:菜刚端上桌,妈妈就推门进来了。她看见桌上的米饭和西红柿炒鸡蛋,眼睛一下子亮了,走过来抱住我说:“我的宝贝长大啦!会给妈妈做饭了!”她尝了一口,笑着说:“味道真不错,比妈妈做的还香呢!”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原来自己动手做饭这么开心呀!)
周欣铭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第一次做饭》,老师特别欣赏你在饿肚子时萌生的“十岁该学做饭”的独立意识,这比单纯写做饭的过程更有思想光芒!你按“煮饭→炒菜”的顺序把事情写得很清楚,结尾妈妈的表扬和“一举两得”的感悟也让文章有了温暖的落点。
如果想让文章更精彩,我们可以给关键环节加个“特写镜头”:比如淘米时,米粒在水里“沙沙”滚动的声音,你盯着水面比对指节高度时的紧张;打鸡蛋时,蛋液“哗啦”流入碗中,筷子搅拌出的金黄泡沫;炒西红柿时,油星“滋滋”爆开,番茄汁慢慢渗出的香味……这些细节能让读者仿佛站在你身边看你做饭呢!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做饭时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是怕水放多了饭糊,还是怕油溅到手上?把这个小担忧写出来,会不会让故事更真实?
- 妈妈回来看到饭菜时,除了夸你,她的眼神、动作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比如摸了摸你的头,或者尝了一口后眼睛亮了?
- 学会做饭后,你觉得自己和之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更有自信了,还是更懂妈妈的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