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可以设计一个节日,我一定会设计一个“颠倒节”。它就在儿童节6(段评:你能提出设计“颠倒节”的想法,非常有创意!不过段落结尾有点突然,“儿童节6”后面应该接“月1日”,句子才完整哦。可以再补充一点设计这个节日的小期待,让开头更吸引人。修改版:要是我可以设计一个节日,我一定会设计一个超有趣的“颠倒节”!它就定在儿童节6月1日的后一天,想想就特别期待呢!)
月1日的后一天。在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和大人们互换身份。(段评:这段清楚地写出了颠倒节的核心规则——互换身份,很棒!如果能加一点孩子想到这个规则时的小兴奋,会更有童真感。修改版:在这一天呀,孩子们可以和大人们互换身份,想想能当“小大人”,我都忍不住要跳起来啦!)
上学时,讲台上讲课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在下面回答问题。早餐可以(段评:你描写了学校里的有趣场景,特别生动!不过“早餐可以吃米饭”这里可以和上下文的“身份互换”联系得更紧,比如说明这是孩子“做主”的选择,逻辑会更顺。修改版:上学时,讲台上讲课的不是老师而是我们学生,老师乖乖坐在下面回答问题,那场面肯定超好玩!要是我当“小老师”,早餐就不让大家喝牛奶吃面包啦,直接安排香喷喷的米饭!)
吃米饭,晚餐可以吃鸡蛋喝牛奶。(段评:这段写出了饮食上的颠倒,想法很有趣!可以把“晚餐吃鸡蛋喝牛奶”和“孩子做主”的设定结合起来,让理由更明确,也更符合“颠倒节”的主题。修改版:到了晚上呢,我就下令晚餐吃鸡蛋、喝牛奶,让大人们也体验体验我们平时的“早餐菜单”!)
在家里,我们可以给家长布置任务:“快去把玩具收拾好,不要慢吞吞的!”(段评:你模仿大人的语气给家长布置任务,太有画面感啦!如果能加一点家长“听话”的小细节,比如“皱着眉头却不敢反驳”,会更生动哦。修改版:在家里,我叉着腰对爸爸妈妈下命令:“快去把玩具收拾好,不要慢吞吞的!”他们只能皱着眉头,乖乖地去收拾。)
而爸爸妈妈只能快速的 (改:快速地) 把玩具收好。吃完饭后,可以不写作业,做功课 (改:不做功课) ,可以全(段评:这段写出了孩子“当家”的快乐,很棒!不过“可以不写作业,做功课”有点矛盾,“做功课”其实就是写作业啦,改成“不用写作业”会更清楚。另外“快速的”应该用“地”哦(“快速地”)。修改版:而爸爸妈妈只能快速地把玩具收好。吃完饭后,我们不用写作业,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啦!)
家一起看电视,做游戏。(段评:这段写出了全家一起玩的温馨场景,特别美好!如果能加一个具体的游戏例子,比如“躲猫猫”,会更有画面感。修改版:我们还能全家一起看电视、玩躲猫猫,笑声肯定能把屋顶掀翻!)
当然,这个节日不是只为了玩,大家互换身份能让大家理解对方的辛苦和不(段评:你想到了节日的意义,特别棒,说明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可以把“辛苦和不容易”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大人每天上班、做饭的辛苦”,会更真实。修改版:当然啦,这个节日不是只为了玩,互换身份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对方的辛苦——比如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做饭有多累。)
容易,让我们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了一天“小老师”知道备课、讲课有多辛苦。(段评:你通过“当小老师”的例子,写出了理解老师的辛苦,特别真实!如果能加一点当老师的小细节,比如“我讲得口干舌燥”,会更有代入感。修改版:当了一天“小老师”,我才知道备课、讲课有多辛苦——光是站着讲半小时,我的腿就酸了,喉咙也干得冒烟!)
爸爸妈妈也知道了每天我要写作业有多累。(段评:这段写出了大人对孩子的理解,很棒!如果能加一点爸爸妈妈的反应,比如“摸着我的头说‘原来你这么累’”,会更有情感温度。修改版:爸爸妈妈当了一天“孩子”,也终于知道我每天写作业写到手酸、背疼有多累啦,他们摸着我的头说:“原来我们家宝贝这么辛苦呀!”)
真希望有“颠倒节”。它能让大家快乐,又学会互相理解,这个愉悦的节日,(段评:这段总结了颠倒节的好处,很棒!如果能把“愉悦的节日”和自己的期待结合起来,比如“我每天都在盼着它到来”,会更有感染力。修改版:真希望“颠倒节”能快点到来呀!它既能让我们痛痛快快地玩,又能让大家互相理解,这样的节日,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节日!)
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