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那儿绿意盎然、蛙声和鸣,但生活质量很差。全是泥巴的道路上,下雨天时就全是粘鞋底的湿泥巴,出行很麻烦;遇到干燥的天气时,就尘土飞扬,车一开过尘土就像迷雾一样。而且房子是用泥砖和木头搭造而成的,不仅有很多老鼠,房顶还老掉灰。村里的卫生很差,随处可见的垃圾和鸡屎。(段评:第一段描写了家乡以前的样子,内容很具体,把泥巴路和老房子的缺点都写出来啦!但可以增加一些感官细节,比如走泥巴路时鞋子被粘住的感觉,或者房顶掉灰时的小场景,让画面更生动。另外,句子可以更连贯些,比如把“村里的卫生很差”和前面的内容用“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样的词连起来,读起来更流畅。修改版:我的家乡是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那儿虽然绿意盎然、蛙声和鸣,但生活可不方便啦!全是泥巴的道路,下雨天踩上去黏糊糊的,鞋底像粘了块大磁铁,拔都拔不动;干燥的时候呢,尘土又像调皮的小精灵,车一开过就扑得人满脸都是。房子是泥砖和木头搭的,晚上总能听见老鼠“吱吱”跑,抬头一看,房顶还时不时掉点灰到碗里。更让人皱眉的是,路边随处可见垃圾和鸡屎,踩一脚都得小心半天。)
但是最近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我在车上想:“我的家乡还是以前那副模样吗?应该还是那副破旧不堪的模样吧。”我不经 (改:不禁) 忧伤起来。当我下车时,眼前是一个焕然一新的村庄,我不可置信 (改:难以置信) 地问了一下妈妈,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才慢慢端详起走这个 (改:这个) 美丽的村庄。(段评:第二段用“但是”转折,写出了回家前的担心和下车后的惊讶,过渡很自然!不过“不经忧伤起来”里的“不经”写错啦,应该是“不禁”。还有“不可置信地问了一下妈妈”可以写得更有孩子的感觉,比如“我揉了揉眼睛,拉着妈妈的衣角问”,这样更生动。另外,“慢慢端详起走这个美丽的村庄”里多了个“走”字,要去掉哦。修改版:但是最近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在车上我忍不住想:“我的家乡还是以前那副模样吗?应该还是破破旧旧的吧?”想着想着,鼻子就有点酸酸的。可当我下车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瞪大了眼睛——这还是我认识的村庄吗?我揉了揉眼睛,拉着妈妈的衣角小声问:“这…这真的是咱们村吗?”妈妈笑着点头,我才敢慢慢端详起这个崭新的村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工整井然有序 (改:井然有序) 的房屋,有的房屋像一位慈祥亲和的老太太,有的房屋像一位位可爱俏皮的小孩,有的房屋则是像一位高端大气的公爵。而我经我 (改:而我) 脚下的泥巴路也变成了宽阔美丽的水泥路,就像一条条银白色的绸段 (改:绸缎) 通向远方。而路边的绿树成荫,树荫下则是一朵朵争先恐后开放的花儿,为这条绸段添上了几分美丽可爱,走在上面真让人心情愉悦。(段评:第三段用了比喻写新房子和水泥路,很有想象力!“有的房屋像老太太、小孩、公爵”这个比喻很有趣,但可以更贴近生活,比如“有的像裹着白瓷砖的小洋房,有的像刷着彩色涂料的玩具屋”,这样更像孩子眼里的房子。还有“绸段”的“段”写错啦,应该是“缎”。另外,“而我经我脚下”多了个“经”字,要去掉哦。修改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房屋,有的像裹着白瓷砖的“胖娃娃”,圆滚滚的特别可爱;有的像刷着黄涂料的“小太阳”,暖乎乎的;还有的带着大阳台,像穿着西装的“小绅士”。我低头一看,脚下的泥巴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阳光一照,像一条银白色的绸缎通向山那边。路边的树长得郁郁葱葱,树荫下的小花也争着开放,红的、黄的、紫的,把“绸缎”点缀得更漂亮了,走在上面连脚步都轻快起来。)
当我漫步到村委会时,我再次一惊,原本的村委会是破旧的,但现在村委会已经翻修了,门口还有几盆娇艳的玫瑰花,门上还一条 (改:还有一条) 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建设美丽乡村,分享美丽家园。”而到村委会对面是一个广场,广场四周挺立的路灯 (改:矗立的路灯) 像一位位士兵守护着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喷泉,小孩们在追逐打闹,老人们在大榕树下唠家常话,小青年在新的运动设施上运动,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段评:第四段写村委会和广场的变化,内容很丰富!“广场四周挺立的路灯像士兵”这个比喻很好,但可以加一点广场上的声音,比如小孩的笑声、老人聊天的声音,让场景更热闹。还有“门上还一条红色的横幅”里少了个“挂着”,要补上哦。另外,“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可以写得更有感觉,比如“整个广场像一幅热闹的画,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修改版:当我走到村委会时,又吃了一惊!原本破旧的屋子刷上了蓝色的墙漆,门口摆着几盆红艳艳的玫瑰花,门上还挂着一条红横幅,写着“建设美丽乡村,共享幸福家园”。对面的广场更热闹啦,路灯像站得笔直的小士兵,守护着广场上的人们:小朋友们追着泡泡跑,笑声像银铃一样;爷爷奶奶们坐在大榕树下聊天,手里还摇着蒲扇;几个大哥哥在新健身器材上锻炼,时不时传来“加油”的喊声。整个广场像一幅热热闹闹的画,看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玩得正起高兴时 (改:正高兴时) ,妈妈从远处喊我吃饭,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广场 (改:地离开广场) ,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原本满地的垃圾和鸡屎现在一点也没有了,而走在我们前面的是李奶奶,只见她手里紧握着一片糖果纸,原来她发现地上有垃圾,硬是走了几里路找到垃圾桶扔了垃圾才肯罢休,这令我十分感动。(段评:第五段通过李奶奶扔垃圾的小事,写出了家乡人的变化,这个细节选得特别好!但“我玩得正起高兴时”里的“起”是多余的,应该是“玩得正高兴时”。还有“硬是走了几里路”有点夸张啦,改成“走了好远才找到垃圾桶”更真实。另外,可以加一点李奶奶的动作,比如“攥着糖果纸的手紧紧的”,这样更生动。修改版:我正看得入迷,妈妈在远处喊我回家吃饭,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广场。走在路上,我发现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和鸡屎都不见了,地面干净得能映出影子。这时,我看见前面的李奶奶手里攥着一张糖果纸,走了好远才找到路边的绿色垃圾桶,小心翼翼地把纸扔进去。看着她弯腰的背影,我心里暖暖的——原来家乡的变化,不光是房子和路,连大家的心都变美了。)
家乡的新面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骄傲,只要我们多用心多出力,就能收获一个富饶、美丽的家乡。(段评:第六段作为结尾,总结了家乡的变化,主题很积极!但“只要我们多用心多出力,就能收获一个富饶、美丽的家乡”有点像口号,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得更亲切,比如“我摸着村口的新石碑,心里暗暗想:以后我也要多回来帮忙,让家乡永远这么美!”这样更有孩子的真实感。修改版:家乡的新面貌,是我心里最骄傲的风景!看着干净的路、漂亮的房,还有大家脸上的笑容,我知道这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我摸着村口刻着“幸福村”的石碑,暗暗想:等我长大了,也要为家乡出一份力,让它永远这么美!)
潘铎益同学,你好!
读完你的《家乡新面貌》,老师首先被你结尾那句“家乡的新面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骄傲,只要我们多用心多出力,就能收获一个富饶、美丽的家乡”深深打动——你没有只停留在“家乡变美了”的表面描写,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变化背后是人的努力”这个核心,这让文章的立意一下子有了温度和深度,从“看风景”变成了“懂道理”,特别了不起!
再看你的文字,简直像个小画家!你写新房子“有的像慈祥的老太太,有的像俏皮的小孩,有的像高端的公爵”,用三个不同的比喻画出了房子的多样;写水泥路“像银白色的绸带通向远方”,又让路有了灵动的美感。最让老师惊喜的是“李奶奶攥着糖果纸找垃圾桶”这个细节——没有空喊“大家要环保”,而是用一个老人的小举动,悄悄告诉读者“家乡的干净,是每个人‘攥’出来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说十句大道理都管用!
不过老师想和你一起给文章“加加戏”,让它更像一部精彩的小电影。你看,文章开头写“我”在车上“不经忧伤起来”,这里其实藏着一个超棒的“心理伏笔”——如果能多写两句“忧伤”的具体样子,比如“我盯着窗外的树影,想起去年踩泥巴摔的那一跤,裤腿上的黄印子好像还在眼前晃”,或者“妈妈说村里要修路,我当时还撇撇嘴说‘肯定又是说说而已’”,这样后面“下车看到新村庄”的“惊喜”,就会像“过山车”一样,从“谷底”冲到“山顶”,读者的心跳也会跟着你一起加速!
还有一个小秘密:文章的“过渡”可以更丝滑。比如从“看房子和路”转到“去村委会”,你可以加一句“我正盯着路边的花看,突然听见一阵笑声——原来村委会门口的广场上,早就热闹开了”,用“笑声”这个“小钩子”把两段连起来,就像走楼梯时,每一步都有扶手,稳稳当当又自然。
最后,老师想问问你三个小问题,说不定能让你的文章更有“味道”:
- 家乡变化这么大,你觉得最该感谢谁?是修路的工人,还是带头的村干部?如果写一句他们的话,比如“工人叔叔擦着汗说‘只要你们走得舒服,我们累点也值’”,会不会让“家乡的美”更有人情味?
- 你有没有发现家乡“变了的地方”和“没变的地方”?比如路变了,但山上的绿没变;房子变了,但李奶奶的热心没变——如果写写这些“不变的温暖”,是不是能让“新面貌”更有故事感?
- 下次回老家,你想为家乡的“新面貌”做一件什么小事?是帮李奶奶扔垃圾,还是在路边种一朵花?把这个“小计划”写在结尾,会不会让文章的结尾像“留了一扇窗”,让读者读完还能接着想下去?
潘铎益同学,你的文章已经像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只要再添上“心理细节”的小装饰、“过渡钩子”的小扶手,它一定会变成人人都想进来“坐坐”的“温暖小屋”!老师特别期待你下次的修改,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更棒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