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一个男婴在小山村里呱呱坠地。他小时候十分活泼,悠闲自在,长大后工作忙碌,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段评:本段作为开篇,用时间跨度勾勒父亲的人生轨迹,简洁点明人物身份,但内容过于概括,缺乏画面感与情感温度。"活泼""忙碌"等词较为抽象,未能通过具体细节展现父亲的性格特质,开篇吸引力不足。修改版:一九九零年的山坳里,一声啼哭撞碎了晨雾——我的父亲就那样在土坯房的木床上呱呱坠地。童年的他是晒谷场上追着蜻蜓跑的野小子,竹蜻蜓在蓝天上转得比云还轻;如今的他却成了被闹钟催着转的陀螺,公文包的拉链里藏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旧课本里夹着泛黄的照片,袖口藏着一道淡的疤痕 (改:淡淡的疤痕) 。他说:“这是时光给他的童年印记,里面藏着春风般自由的往事。”(段评:本段通过"旧课本夹照片""袖口藏疤痕"的细节,初步建立父亲的形象,语言有一定诗意。但细节描写停留在表面,未将照片内容、疤痕来历与"自由往事"形成具体关联,父亲的话略显空泛,未能勾起读者对往事的好奇。修改版:记忆里的父亲总爱摩挲旧课本里夹着的泛黄照片——那是他蹲在田埂上啃玉米的模样,身后的老槐树落了满肩花。他右手袖口有道淡粉的疤痕,像被春风吻过的浅印。"这是十二岁那年爬树掏鸟窝时,被槐刺扎的。"他指尖划过疤痕,眼里漾着星星:"那年的风,比现在的自由多了。")
窗外爆竹炸响的冬天,奶奶总要说着爸爸的坏点子。十二岁的小男孩是地里刚冒头的青葱,趁着老师午休翻进学校菜园。酸涩的西红柿还泛着青白,颤巍巍的指尖刚碰到嫩叶,就被扎得直跳脚。“嗖”地蹦下围墙时,怀里还揣着三颗青枣。(段评:本段通过奶奶的回忆,展现父亲童年的顽皮,"青西红柿""青枣"等细节有生活气息。但场景描写不够生动,如"被扎得直跳脚"可增加感官细节,"蹦下围墙"的动作可更具画面感,使童年往事的"自由"更具象。修改版:窗外爆竹炸响的冬夜,奶奶总摇着蒲扇说父亲的"光荣事迹"。十二岁的他像地里刚冒头的青葱,趁着老师午休翻进学校菜园。酸涩的西红柿还泛着青白,颤巍巍的指尖刚碰到嫩叶,就被黄瓜架的尖刺扎得"嘶嘶"吸凉气,脚指头在解放鞋里直打转。"嗖"地蹦下围墙时,粗布褂子兜着三颗青枣,枣子上还沾着他手心的汗。)
课桌划出的三八线总拖着泥脚印,他的书包里永远藏着牛皮纸包的绿豆糕。奶奶在饭桌上瞪他:“怎么又哄同学代写作业?”爸爸笑嘻嘻扒着米饭:“总得让人家练练算术嘛。”直到圆珠笔把衣袖蹭出蓝印子,同桌猛地把铅笔刀划向他的脸,额头上的血珠和试卷上的红勾才突然把他吓醒。(段评:本段通过"代写作业""铅笔刀划脸"的情节,展现父亲童年的小聪明与小插曲,对话生动。但"额头上的血珠和试卷上的红勾才突然把他吓醒"的逻辑稍显跳跃,可补充父亲当时的心理变化,使"醒悟"更自然;"圆珠笔蹭蓝印子"的细节可与后文形成呼应。修改版:课桌的三八线总拖着泥脚印,他的书包里永远藏着牛皮纸包的绿豆糕——那是哄同桌代写作业的"报酬"。奶奶在饭桌上瞪他:"怎么又偷懒?"父亲笑嘻嘻扒着米饭:"总得让人家练练算术嘛。"直到圆珠笔把衣袖蹭出蓝印子,同桌猛地把铅笔刀划向他的脸,冰凉的刀刃贴住皮肤时,他才看见试卷上的红勾在眼前晃。额角渗出的血珠滴在练习本上,像朵突然绽开的红梅,他攥着笔的手突然僵住了。)
沾着露水的晨读总比旁人早半个时辰。初二那年清晨,老木桌上摊着注满红笔批注的课本。“这题要用辅助线。”爸爸总抢着帮同学画几何图形,晨光透过窗框爬上他的脊背,粉笔灰把袖口染成霜白色。(段评:本段描写父亲初二时的转变,"晨读""画辅助线"等细节体现其成长。但场景的氛围感不足,"晨光透过窗框爬上他的脊背"可增加光影细节,"粉笔灰染白袖口"可与前文疤痕形成呼应,使"成长"更具温度。修改版:沾着露水的晨读总比旁人早半个时辰。初二的清晨,老木桌上摊着注满红笔批注的课本,晨光透过窗棂织成金网,爬过他伏案的脊背。"这题得用辅助线,你看——"他抢着帮同学画几何图形,粉笔灰簌簌落在袖口,像撒了层薄霜。那道浅粉的疤痕在晨光里泛着暖,仿佛也跟着他一起认真起来。)
操场边的梧桐沙沙作响,我仿佛看见那个捧着《故事会》不肯撒手的少年。灶台上的水壶“咕嘟嘟”冒着热气,他埋头给邻桌改着作文,连茶壶烧得发红都没察觉。“答应了给小芳讲应用题啊!”他这样向诧异的爷爷奶奶解释,手里的铅笔又划出流畅的抛物线。(段评:本段通过"看《故事会》""改作文"的情节,展现父亲的热心,"水壶烧红"的细节有生活气息。但"手里的铅笔又划出流畅的抛物线"与"改作文"的关联不够紧密,可将"抛物线"与几何辅助线呼应,使成长的线索更连贯;"邻桌小芳"的身份可稍作点明,增加情节的真实感。修改版:操场边的梧桐沙沙作响,我仿佛看见那个捧着《故事会》不肯撒手的少年。灶台上的铝水壶"咕嘟嘟"冒着热气,壶底烧得发红,他却埋头给邻桌小芳改作文——那是他答应帮她讲清楚的应用题,草稿纸上画满了流畅的抛物线,像极了当年他给同学画的几何辅助线。"快好了快好了!"他头也不抬地向奶奶解释,铅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
我的父亲是个普通人,却在平凡中闪耀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那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标签。(段评:本段作为主旨升华,点明父亲的"平凡与独特",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标签"略显空泛,未能结合前文细节进行具体升华,口号感稍强。可将"标签"替换为与父亲特质相关的具象意象,使主题更贴合前文的童年往事与成长轨迹。修改版:我的父亲是个普通人,就像田埂上的老槐树,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在平凡里藏着自己的光——那是爬树掏鸟窝时的莽撞,是知错就改的坦诚,是愿意为别人画辅助线的热心。那光,是属于他那个年代的少年气,也是照进我心里的暖。)
檐下的春雨年年细密,如今的父亲还会哼着歌修理我摔坏的文具盒。那道疤痕融进眼角的皱纹里,长成时光浇灌的温柔琥珀。(段评:本段作为结尾,用"春雨""疤痕""温柔琥珀"呼应前文,情感真挚。但"哼着歌修理文具盒"的细节可更具体,如文具盒的特征、父亲修理时的动作,使"温柔"更具象;"疤痕融进皱纹"的描写可更细腻,与童年往事形成更紧密的闭环。修改版:檐下的春雨年年细密,如今的父亲还会哼着当年的老歌,修理我摔坏的铁皮文具盒——那盒子上印着蓝精灵,合页处的螺丝松了,他戴着老花镜,用镊子夹着小螺丝刀,指尖的疤痕在灯光下泛着柔润的光,像被时光打磨成的琥珀。疤痕融进眼角的皱纹里,那些童年的莽撞与自由,都长成了如今的温柔。)
韦梓谦同学,你好!读完你的《1》,老师能感受到你对父亲深深的爱,以及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认真态度。整体来看,文章主题明确,围绕父亲不同时期的经历展开叙述,通过多个生活片段展现了父亲平凡而独特的形象,语言也较为流畅自然。
为了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度和细节描写上再下些功夫。文章在讲述父亲的故事时,大多停留在事件的叙述上,立意稍显浅显。比如在结尾部分,可以进一步挖掘父亲这些经历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对自己成长的深远影响,做到以小见大,让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在细节描写方面,像描述父亲少年时偷枣、帮同学解题等情节,若能增加一些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如“十二岁的小男孩是地里刚冒头的青葱,趁着老师午休,他猫着腰,眼睛滴溜溜地转,小心翼翼地翻进学校菜园”。
最后,关于父亲的这些往事,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父亲的这些经历对你未来的人生选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从父亲的故事中,你认为平凡人如何在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