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要拆了。我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目光最终落在墙角——那片苔藓还在。(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老屋要拆了”直接点题,接着通过“吱呀作响的木门”和“墙角的苔藓”这两个细节,快速引出全文的情感线索,很有画面感。如果能增加一个自己推开门时的小细节,比如手摸到木门的粗糙感,或者闻到老屋的味道,会让开头更有代入感哦!修改版:老屋要拆了。我伸出手,指尖摸到木门上粗糙的木纹,轻轻一推,“吱呀——”一声,木门慢悠悠地打开。灰尘在阳光里飘着,我的目光一下子落在墙角——那片绿茸茸的苔藓,居然还在。)
记得小时候最讨厌它们。南方的雨季,苔藓沿着墙根悄悄爬上来,绿的发黑,像永远擦不干净的污渍。外公却从不让我刮擦掉它们,总说:“苔藓是房子的呼吸,刮擦掉了,房子就死了。”(段评:本段通过对比“我”讨厌苔藓和外公不让刮苔藓的情节,写出了童年的小矛盾,很真实!外公的话也很有味道。要是能加一个“我”想刮苔藓的小举动,比如偷偷拿小铲子比划,就更生动啦!修改版:记得小时候最讨厌它们。南方的雨季一来,苔藓就沿着墙根悄悄爬,绿得发黑,像永远擦不干净的脏印子。我偷偷拿过小铲子想刮掉,外公却急忙拦住我,皱着眉头说:“苔藓是房子的呼吸,刮掉了,房子就没生气啦。”)
我蹲下身了 (改:蹲下身来) ,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它们。这不是单纯的绿,而是一首色彩的协奏曲:新出生的部分是嫩绿的,像初春的新长出的嫩叶 (改:新叶) ;生长中是翠绿的,带着生机勃勃的生机 (改:勃勃生机) ;老去的部分沉淀成墨绿,仿佛把时光都熬成浓浆。(段评:本段观察苔藓的颜色写得特别美,用“协奏曲”比喻不同的绿色,很有创意!不过“生长中是翠绿的,带着生机勃勃的生机”这句话有点重复啦,把“生机勃勃的”去掉会更简洁。还有“新出生的嫩叶”可以加个小细节,比如“像初春刚冒出来的小芽芽”,更有童趣哦!修改版:我蹲下身,第一次这么仔细地看它们。这可不是单调的绿,而是一首彩色的小曲子:刚长出来的是嫩生生的绿,像初春冒出来的小芽芽;正在长的是翠生生的绿,透着满满的劲儿;老了的部分沉成墨绿,好像把日子都熬成了稠稠的浆。)
奶奶的声音在记忆里响起:“苔藓知道自己该长在哪里,不该长在哪里。它们不争阳光最盛的地方,只守在自己的角落,安静地绿着。”(段评:本段奶奶的话很有道理,写出了苔藓的品格。要是能加一个奶奶说这话时的场景,比如坐在小板凳上择菜,或者摸着我的头说,会更温暖哦!修改版:奶奶的声音忽然在耳边响起来——那时候她正坐在门槛上择菜,阳光洒在她的白发上,她指着苔藓说:“苔藓精得很,知道自己该长在哪儿。它们不争太阳最晒的地方,就守着墙角,安安静静地绿着。”)
是啊,这满墙的苔藓多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花朵的艳丽,没有树木的高大,只是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给出自己的颜色 (改:献出自己的颜色) 。它们不需要的关注 (改:不需要关注) ,只是沉默地固执地绿着,用最平凡的姿态,完成对生命最隆重的礼赞。(段评:本段把苔藓比作普通人,想法特别棒!不过“给出自己的颜色”可以改成“悄悄亮出自己的绿”,更生动;“它们不需要的关注”多了个“的”,去掉就通顺啦!修改版:是啊,这满墙的苔藓多像咱们身边的普通人呀。没有花朵的艳,没有大树的高,就守在被人忘的角落里,悄悄亮出自己的绿。它们不需要别人特意关注,只是沉默地、固执地绿着,用最平凡的样子,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的。)
推土机的轰鸣传来。这片苔藓即将和老屋消失在瓦砾之中。(段评:本段用推土机的轰鸣写出了紧张感,能让读者跟着你着急,很棒!要是能加一个自己的小反应,比如“我的心忽然紧了一下”,情感会更真实哦!修改版:“轰隆隆——”推土机的声音远远传来,越来越近。我摸了摸墙上的苔藓,它们好像还在轻轻呼吸,可马上就要和老屋一起,消失在瓦砾里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早已在无人注目的时光里,把生命绽放到极致……(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升华了主题,写出了苔藓的生命价值,特别有深度!不过“把生命绽放到极致”可以加个小细节,比如“把每一寸绿都长到了心里”,更贴合你的观察哦!修改版: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早已在没人注意的日子里,把每一寸绿都长到了骨子里——安安静静的,却把日子过得满满的。)
甘一芹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苔藓的默言》,老师要为你的独特感悟点赞!很多人可能只是简单描写苔藓,而你却从苔藓身上感悟到“用最平凡的姿态,完成对生命最隆重的礼赞”,这个立意让文章有了深度和内涵。
不过呢,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变得更精彩。道理虽然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从苔藓联想到普通人,我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苔藓这种平凡的生命能完成对生命的隆重礼赞呢?是因为它的坚韧,还是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能在结尾处,把这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我蹲下身了,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它们。这不是单纯的绿,而是一首色彩的协奏曲……”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可以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有没有风?空气里有没有什么味道?你心里有怎样的触动?用“五感法”把这个观察的“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另外,从回忆小时候讨厌苔藓,到现在对苔藓有了新认识,中间的过渡可以再自然一些。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改变,对苔藓也是如此”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苔藓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特性,能给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带来哪些启示? 2. 在生活里,还有哪些像苔藓一样平凡却又值得我们学习的事物? 3. 假如苔藓有思想,它会对即将和老屋一起消失这件事有怎样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