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从学校回来,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我那些心爱的蚕卵。这些蚕卵是老师前几天发给我们的。棕褐色的蚕卵像芝麻一样,密密麻麻地附在纸上,虽然还没见到蚕宝宝的身影,但是我特别期待蚕宝宝的到来。(段评:这段描写了蚕卵的样子,你用了“像芝麻一样”的比喻,很形象!不过如果能增加一点观察时的小细节,比如摸一摸蚕卵的触感,或者凑近看时的小发现,会更生动哦。修改版:今天放学一进门,我就踮着脚跑到书桌前,小心翼翼地拿起放着蚕卵的纸盒。这些棕褐色的小点点,是老师上周奖励我的“小宝贝”——它们像撒在白纸上的芝麻粒,又像谁不小心掉的迷你巧克力碎,密密麻麻地粘在纸上。我忍不住用指尖轻轻碰了碰,滑滑的、硬硬的,好像藏着好多小秘密。虽然还没看到蚕宝宝,但我已经开始想象它们钻出来的样子啦!)
5月12日 星期三 晴
放学回家后,我急忙打开放着蚕卵的盒子,惊喜地发现卵壳中爬出了不少黑色的蚕宝宝,正在盒子里缓慢地蠕动着。它们的长度在3毫米左右,看起来像小蚂蚁一样。我赶快找来桑叶,放进盒子里。蚕宝宝闻到了桑叶的清香,慢慢地爬到叶片上,一口接一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大片桑叶就被吃得干干净净。吃完之后,它们聚在一起,好像在说着悄悄话。看着这些可爱的蚕宝宝,我心想:我一定要把它们照顾好。(段评:这段写蚕宝宝孵化的情景,“像小蚂蚁”的比喻很贴切,还写了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特别有画面感!要是能加上你喂桑叶时的小紧张,或者蚕宝宝吃桑叶的声音,会更有童趣哦。修改版:今天一放学,我就攥着书包带冲进家门,连鞋都没换就扑到纸盒边——哇!卵壳里钻出了好多黑点点,正一扭一扭地爬呢!它们只有3毫米长,细得像绣花针,爬起来像小蚂蚁在跳“扭扭舞”。我赶紧从冰箱里拿出昨天刚摘的桑叶,轻轻放进盒子里。蚕宝宝们好像闻到了香味,慢悠悠地爬到叶子上,“沙沙沙”地啃起来,像在演奏小乐曲。不一会儿,桑叶就被咬出一个个小洞洞,它们还凑在一起蹭来蹭去,好像在说:“今天的桑叶真甜呀!”看着这些小不点儿,我心里暖暖的:我一定要当好它们的“小保姆”!)
5月19日 星期一 晴
吃过晚饭后,我去看蚕宝宝。经过几天的进食,纸盒里的蚕宝宝大部分都变成了白青色 (改:大部分变成了灰白色) ,长度在1~2厘米,身体圆鼓鼓的。轻轻摸一下,只觉得软绵绵、冰凉凉的。它们的食量也越来越大了,我一天要放好多次桑叶,还要经常清理盒子里的粪便。但是看着它们不断长大,我高兴极了。(段评:这段写蚕宝宝长大的变化,“圆鼓鼓”“软绵绵”的描写很真实!要是能加上你清理粪便时的小细节,或者蚕宝宝长大的具体样子(比如身体的颜色变化),会更生动哦。修改版:吃过晚饭,我端着小凳子坐在纸盒前。才几天功夫,蚕宝宝们就变了样——原本黑溜溜的身体,现在变成了雪白雪白的,像裹了一层白棉花,圆滚滚的身子有1厘米长啦!我伸手轻轻摸了摸,凉丝丝、软乎乎的,像摸到了云朵。不过纸盒里的“小黑粒”(蚕粪)也变多了,我赶紧用小刷子把它们扫干净,又铺上新鲜的桑叶。看着蚕宝宝们仰着脑袋吃桑叶的样子,我忽然觉得:照顾它们就像照顾小弟弟一样,虽然有点麻烦,但看到它们长大,心里比吃了糖还甜!)
王伊杨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观察日记三则》,老师要为你认真细致的观察点个赞!你把蚕宝宝从卵到逐渐长大的过程记录得很完整,让老师看到了你对这些小生命满满的喜爱,这使得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不过呢,这篇日记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变得更精彩。蚕宝宝成长的过程写清楚了,但有些过程稍显简略。比如在描写蚕宝宝吃桑叶时,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蚕宝宝吃桑叶的动作具体是怎样的?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桑叶在它们的啃食下有哪些细微的变化?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另外,日记之间的过渡可以再自然一些。从记录蚕卵到蚕宝宝孵化,再到蚕宝宝长大,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在每篇日记的结尾或者开头,加一句过渡的话,把它们更好地串联起来呢?比如在第一篇日记结尾可以写“我满心期待着这些棕褐色的小芝麻能早日变成可爱的蚕宝宝”,这样就能自然地引出第二篇日记里蚕宝宝的孵化啦。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蚕宝宝从黑色慢慢变成白青色,这个变化过程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2. 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这些经历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 观察蚕宝宝的成长,对你理解生命的变化和成长有什么启发呢?
老师相信,以你的认真和努力,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的下一次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