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湖南湘潭的农民家庭。青年时期的他胸怀救国理想,1918年与蔡和森发动组织新民学会,后受马克思主义 (改: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11月,他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次年出席**一大,开启革命生涯。(段评:本段作为记叙文开头,能清晰交代***的出生背景与早期革命活动,时间线明确,信息准确。但存在不足:一是缺乏细节描写,如未体现青年***的理想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联;二是语言较为平实,未运用记叙文的生动表达手法;三是过渡略显生硬,如从新民学会到创建共产主义组织的衔接不够自然。修改版:1893年12月26日,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里,***诞生了。青年时期的他目睹国家积贫积弱,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1918年与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后来,他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长沙秘密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次年作为代表出席**一大,正式踏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在革命实践中,***立足探索之道。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剖析革命核心问题;主持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段评:本段列举了***在革命实践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但存在不足:一是缺乏对理论成果意义的简要阐述,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作用;二是语言偏向陈述,未体现记叙文的生动性;三是“立足探索之道”表述较为笼统,可更具体。修改版: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救国之路。1925年,他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了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团结对象;1927年深入农村考察,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赞颂农民运动的伟大意义。1929年,他主持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为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其领导地位,他率部完成长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著《论持久战》,领导敌后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指导思想 (改: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 ,当选中央委员会主席,解放战争时期,指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发布渡江命令,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段评:本段梳理了***在关键历史节点的贡献,时间线清晰。但存在不足:一是部分事件的逻辑顺序可调整,使叙事更流畅;二是语言较为简洁,缺乏对历史场景的简要描绘;三是“领导敌后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指导思想”表述不够通顺。修改版: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他率领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历经千难万险完成长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随后,他积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时期,他撰写《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战争进程,领导敌后游击战和抗日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中,他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发布渡江命令,百万雄师过大江,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后以高瞻远瞩的眼光领导土地改革,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 (改:(删除重复内容)) ,让亿万无地、少数农民 (改:亿万无地或少地农民) 获得土地,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群众基础。(段评:本段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题明确。但存在不足:一是“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表述重复;二是缺乏对农民获得土地时场景的想象描写;三是“少数农民”表述不准确,应改为“少地”。修改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随后,他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让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当农民们捧着崭新的土地证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农村生产力得到根本解放,人民政权的群众基础也更加坚实。)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力排众 (改:力排众议) ,作出抗美援朝的历史性决策,指挥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历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迫使侵略者签订停战协定,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国家建设赢得稳定的外部环境。(段评:本段讲述了抗美援朝的决策与意义,内容准确。但存在不足:一是“力排众”表述不完整,应改为“力排众议”;二是缺乏对志愿军出征场景的简要刻画;三是“历两年零九个月”表述可更生动。修改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力排众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他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志愿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最终迫使侵略者签订停战协定。这场战争极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建设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北京逝世。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他缔造了中国***和人民军队,建立了新中国,其思想与功绩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的历史地位,情感真挚。但存在不足:一是语言较为平实,可增加对其精神影响的简要阐述;二是“缔造了中国***”表述不准确,中国***成立于1921年,***是主要缔造者之一;三是缺乏对其思想传承的体现。修改版: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在北京逝世,举国悲痛。他是中国***和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的思想如同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功绩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远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黎正辉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小传》,老师能感受到你为了展现伟人一生所付出的努力。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将同志不同时期的重要事迹依次呈现,对基本事件的叙述也比较准确。
不过呢,作为一篇记叙文,为了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立意深度上再下些功夫。文章大多是对同志重要事件的概括性叙述,细节相对较少。比如在描述遵义会议确立其领导地位这一事件时,若能增加一些会议现场的环境描写,或者参会人员的神态、语言描写,会让这一历史场景更生动可感。在立意方面,文章目前更多是在陈述事实,停留在“记事”层面。不妨在结尾处谈谈同志的这些事迹对你个人或者对国家、民族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从这些伟大事迹中提炼出你独特的感悟,做到以小见大 。
最后,关于***同志的一生,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同志诸多决策中,哪一个对你触动最大,为什么?
- 从***同志的人生经历里,能学到哪些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品质?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