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听到动物园首先会想到野生动物,我也有个“动物园”,可是和其它 (改:其他) 的动物园不一样,我的“动物园”只有四只动物,那个“动物园”是我家。
我的妈妈是一只“母老虎”。有一次,我拖完地时,妈妈叫我拖第二次,然后我又准备拖完时 (改:拖完地的时候) ,妈妈却说我不要这里拖一点,那里拖一点 (改:不要东拖一点,西拖一点) 。然后妈妈就教我,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来拖,却挨打了屁股。有时妈妈也很关心我,我的手受伤了,妈妈问我手疼不疼,然后妈妈就帮我手放药 (改:帮我的手放药) ,这就是我“母老虎”妈妈。 (段评:此段在细节描述上不够丰富,比如描述妈妈教“我”拖地和打“我”屁股的场景时,可以增加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情节更生动;表述方面,“然后我又准备拖完时”表述较啰嗦,可简化;上下文衔接自然,分段合理,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修改版:我的妈妈是一只“母老虎”。有一次,我拖完地,妈妈皱着眉头,双手叉腰,大声喊道:“再拖一遍!”我无奈地又拿起拖把,刚准备继续拖,妈妈眼睛一瞪,提高了音量:“你别这里拖一点,那里拖一点!”接着,妈妈气冲冲地走过来,手把手教我拖地。我按照妈妈教的方法认真地拖着,可不知道哪里没做好,妈妈突然扬起手,“啪”地一下打在我的屁股上,疼得我一咧嘴。不过有时妈妈也很关心我,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心疼地看着我,温柔地问:“手疼不疼呀?”然后小心翼翼地帮我在手上敷药。这就是我“母老虎”妈妈。)
我的爸爸是一只稳重的“大熊猫”。我的爸爸从不会鲁莽思考,他会谨慎思考,很少加入“母老虎”的咆哮中,爸爸也是有很多知识的,比如77×77=?一样,这就是我的爸爸。 (段评:细节描述欠缺,对于爸爸谨慎思考和知识丰富的体现可以更具体,比如描述爸爸思考问题时的神态、动作等;“比如77×77=?一样”表述不通顺,可举例说明爸爸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场景;上下文衔接自然,分段合理,可运用修辞手法。修改版:我的爸爸是一只稳重的“大熊猫”。每次遇到事情,爸爸总是眉头微皱,眼神专注,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托着下巴,静静地思考,从不鲁莽行事。很少加入“母老虎”的咆哮中。爸爸知识可丰富啦,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有一次,家里的水管坏了,水流得满地都是,我和妈妈都急得团团转,爸爸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仔细观察了一下水管,然后迅速找出问题所在,熟练地拿起工具修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水管修好了。这就是我的爸爸。)
我的哥哥是一只“虎仔”。你别看带个 (改:你别看带着个) “仔”字就认为很温柔,实则一点也不温柔,有一次我不小心踢到了他坐的椅子,“虎仔”一脚过去。那一脚正中小腿,痛感瞬间袭来,我痛得哇哇大叫。可是他也有温柔的一面,我哭了他会安慰我。这就是“虎仔”哥哥。 (段评:细节描述较丰富,但还可进一步优化,比如描写“虎仔”踢“我”时的动作和“我”疼痛的具体感受;上下文衔接自然,分段合理,可运用修辞手法。修改版:我的哥哥是一只“虎仔”。你可别以为带个“仔”字就很温柔,他凶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我不小心踢到了他坐的椅子,只见他眼睛一瞪,像一只发怒的小老虎,猛地抬起脚,“嗖”地一下踢向我的小腿。那一脚又快又狠,正中我的小腿,我的小腿顿时像被火烧了一样,一阵剧痛袭来,我“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不过他也有温柔的一面,我哭了,他会像个小大人一样,轻轻拍拍我的肩膀,温柔地安慰我:“别哭啦,没事的。”这就是“虎仔”哥哥。)
我是一匹马。我跑得飞快,不过我有点笨手笨脚,上个月还打碎了玻璃杯。不过我也能解决问题,比如怎么拿到沙发下面的东西。这就是“小马”——我。 (段评:细节描述可更丰富,比如描写“我”跑得飞快的样子和打碎玻璃杯的具体过程;表述较通顺,上下文衔接自然,分段合理,可运用修辞手法。修改版:我是一匹风一样的“小马”。每次跑步的时候,我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双脚飞快地交替着,耳边的风“呼呼”地吹过,不一会儿就把小伙伴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不过我有点笨手笨脚,上个月,我在家里拿着玻璃杯蹦蹦跳跳,一不小心,手滑了一下,只听“哐当”一声,玻璃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碎片溅得到处都是。不过我也能解决问题,比如沙发下面有东西拿不到,我会找来一根长棍子,像个小侦探一样,东戳戳,西捅捅,不一会儿就把东西弄出来了。这就是“小马”——我。)
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动物园”,我爱这个“动物园”。(段评:此段作为结尾,较简洁,但可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修改版: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动物园”,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装满了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爱这个充满爱与欢乐的“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