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泪。有伤心的泪,有激动的泪,有开心的泪,还有痛苦的泪,而我的那次流泪,却包含了深深的愧疚。(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排比列举不同的泪水类型,自然引出自己那次包含愧疚的流泪,主题明确,情感基调也定得很好。不过语言可以更生动些,比如把“在人生中”换成更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表达,让开头更有画面感。修改版:生活里的眼泪有好多种:考试考砸时的伤心泪,拿到奖状时的激动泪,和好朋友重逢时的开心泪……而我那次偷偷掉的眼泪,却藏着说不出的愧疚。)
在期中考试出成绩后,我回到了家中。刚到家门口,我猜 (改:想) 爸爸妈妈已经知道期中考试出成绩了,果然,刚打开房门爸爸就一脸严肃地问我:“我听别人说期中出成绩了,那你的成绩呢?”“我…我没考好。”我颤抖地说,“语文94.5,数学…数学76,英语…65。”爸爸听完用冷漠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你看看你堂妹,比你小一年都比你考多几分,你和她同样是六年级 (改:五年级)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不知道为什么,听完这些话,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向下掉。(段评:本段把考试后回家被爸爸询问成绩的情景写出来了,“颤抖地说”“冷漠的眼神”这些细节很真实。不过可以再加点具体的动作或环境描写,比如打开门时的心情,爸爸说话时的语气,让场景更鲜活。另外,“你和她同样是六年级”这里有点矛盾,堂妹比你小一年应该是五年级呀,要改得合理些。修改版:期中考试成绩出来那天,我攥着皱巴巴的试卷袋,磨磨蹭蹭走到家门口。门一推开,就撞见爸爸站在客厅,眉头皱得紧紧的。“听说期中成绩出来了,你的呢?”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八度。我手指绞着衣角,声音抖得像风中的树叶:“我……没考好。语文94.5,数学……76,英语……65。”爸爸的眼神一下子冷了,像结了层薄冰。“你看看堂妹,比你小一岁,这次都比你多考几分!同样是用心学,怎么差距这么大?”听着这话,我的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
回到房间,我坐在床上蜷缩着,默默地流泪。就这样,我在床上哭了近半小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爸爸要拿我和堂妹做比较,我明明都在尽全力考了,结果却换来一句责骂。我把身边的朋友都想了一遍,只想把这些事倾诉给她们,可现在她们都不在身边安慰我,我好孤独,好难过。(段评:本段写了回到房间后的心情,“蜷缩着”“默默地流泪”很真实。不过可以加些具体的动作或心理细节,比如看到书桌上的练习本,想到之前复习的情景,让难过的情绪更具体。修改版:我逃也似的跑回房间,“砰”地关上门,一头扎进被子里蜷缩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打湿了枕巾。我攥着被子角想:我明明每天都做练习题到九点,考试时手心都攥出汗了,为什么还是考不好?爸爸为什么总拿我和堂妹比呀……我摸出枕头下的电话手表,想给好朋友小雨发消息,可屏幕暗着,她们应该都在写作业吧。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抽噎声,心里空落落的,像被谁掏走了一块。)
在我冷静下来后。 (改:在我冷静下来后,) 我突然觉得,爸爸这么说我,说不定是有苦衷的。他这么说是为了在我成年后靠这些成绩让我找个好工作,这样就不会像爸爸那样辛苦了。思考完这些后,我后悔了,我后悔把爸爸想成这样,想着之前爸爸的那辛苦工作的样子,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段评:本段写了冷静后对爸爸的理解,情感转变很自然。不过“有苦衷的”“为了找个好工作”有点太成人化啦,可以换成小学生能想到的具体画面,比如爸爸加班的样子,让愧疚感更真实。修改版:哭着哭着,我累得趴在床上。窗外的天慢慢暗下来,厨房传来妈妈炒菜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上周的晚上,我起床上厕所,看见爸爸坐在客厅沙发上,揉着发红的眼睛看手机里的工作文件,桌上还放着没喝完的咖啡。他每天早出晚归,手上的茧子都磨厚了……我鼻子一酸,眼泪又涌上来:爸爸说那些话,是不是怕我以后像他一样累呀?我刚才还怨他,是不是太不懂事了?)
这泪水,是我对自己想象太过恶劣行为愧疚 (改:想象太过恶劣行为的愧疚)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一些小事把爸爸想象的很恶劣了。泪,让我成长,让我懂得了不能只想到一个人的坏处,也要想到那个人的好处。(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那次流泪的收获,主题升华得很好。不过“对自己想象太过恶劣行为愧疚”有点绕口,“泪,让我成长”也可以更具体些,用自己的真实感受代替口号式的表达。修改版:那天的眼泪,是我对爸爸的愧疚。后来我才明白,爸爸的话里藏着他的担心,不是真的要骂我。现在每次我遇到不开心的事,都会先想想爸爸妈妈为我做的事。那些眼泪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长出了“理解”的小芽,让我慢慢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梁绣慧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泪》,老师被你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自我反思打动了!你没有停留在“委屈的泪”,而是通过一次流泪经历,领悟到“不能只看他人坏处,也要想好处”的道理,这份成长的感悟让文章有了独特的温度。
我们来试试给文章“拍个电影”吧!文中“爸爸用冷漠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这句,是情感爆发的关键点。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比如爸爸的眉头是不是皱着?他的手指有没有不自觉地敲桌子?你低头时看到自己的鞋子在发抖吗?用这些细节把画面放慢,读者会更能感受到你的紧张与委屈。
还有“我冷静下来后,突然觉得爸爸有苦衷”这里,能不能加一句过渡的“小桥”?比如“窗外的夕阳把爸爸的影子拉得很长,我想起昨天他深夜才回家时,裤脚还沾着泥点”——用一个具体的回忆画面连接“委屈”和“理解”,情感的转变会更自然动人。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爸爸平时有没有其他“口硬心软”的小事,能和这次的“比较”形成对比?
- 如果现在让你对当时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把它加在结尾,会不会让“成长”的感觉更强烈?
期待你下次用更丰富的细节,让文字像电影一样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