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东西变了样。(段评:开头直接点明家乡和祖国的变化,简洁明了,但可以更生动一些,比如用一个具体的场景引出主题,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情境。修改版:每次回到家乡,我都能发现新的变化。那些熟悉的老物件慢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新东西,可不管怎么变,这里永远是我最爱的地方。)
雪白的是曾经的蜡烛,为人们照明驱散黑暗,给夜晚带光明 (改:带来光明) ,是一切的希望。透明的是现在的电灯,将一天化为永久的白。让恐怖、邪恶不复存在。(段评:通过对比蜡烛和电灯,写出了时代的进步,想法很好!但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的感受,比如点蜡烛时的温暖和电灯带来的便利,让对比更有画面感。修改版:小时候,奶奶家的蜡烛是雪白的,晚上停电时,它就像一个小太阳,跳动的火苗照亮了奶奶的笑脸,也驱散了我对黑暗的害怕。现在的电灯是透明的,一按开关,整个房间都亮堂堂的,写作业、玩游戏再也不用怕天黑了。)
浅黄的是曾经的书,刚劲有力的文字在书上,给事情留下回忆,用不遗忘 (改:永不遗忘) 。雪白的是现在的书,纯洁无比。虽少去一分 (改:少了一分) 多彩情感,但留下的是永恒不变的魅力。(段评:对比了过去和现在的书,突出了不同的特点,但可以加入自己看书时的小细节,比如翻旧书时的味道,或者看新书时的新鲜感,让内容更真实。修改版:爷爷的旧书是浅黄的,纸页上有他刚劲有力的笔记,每次翻开都能闻到淡淡的墨香,好像能听到爷爷读书时的声音。现在的书是雪白的,干净的纸页上印着整齐的字,虽然少了点旧书的故事感,但捧着它读童话时,我还是觉得特别开心。)
棕色的是曾经的车,是赶路的工具。是速度的代名词。是打破极限创造奇迹的东西。无数颜色的是现在的车。让办公加速,让一切变快,变快。(段评:把过去和现在的车进行对比,写出了速度的变化,但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比如过去坐马车的慢和现在坐汽车的快,让内容更具体。修改版:爸爸说,以前的马车是棕色的,赶车的爷爷挥着鞭子,马蹄哒哒地响,去外婆家要走大半天。现在的汽车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坐上车一会儿就能到外婆家,还能听着音乐看窗外的风景。)
粉墙白瓦的是曾经的房子。柳树在一旁摇摆。落下 (改:柳树在一旁摇摆,落下) 一片片头发为古色增上一份新鲜的绿意。彩色的万丈高楼是现在的房子,穿过云层,挡下早春的寒风。(段评:描写了过去和现在的房子,加入了柳树的细节,很生动!但可以再写一写住在里面的感受,比如老房子的热闹和新房子的舒适,让对比更鲜明。修改版:奶奶家的老房子是粉墙白瓦的,门口的柳树垂下绿丝绦,夏天我们在树下乘凉,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现在的高楼是彩色的,又高又大,站在阳台上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冬天再也不用怕寒风钻进屋子里了。)
不管我的家乡怎么变,他永远是我的家乡 (改:它永远是我的家乡) 。不管我的祖国怎么变,他永远是我的祖国 (改:它永远是我的祖国) 。永远是我的一部分。(段评:结尾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爱,情感真挚,但可以更具体一些,比如说说家乡的变化给你带来的快乐,让情感更自然。修改版:我的家乡变了,从蜡烛变成了电灯,从马车变成了汽车,从老房子变成了高楼大厦。可不管怎么变,奶奶做的饭菜还是那么香,小伙伴的笑声还是那么甜。我的祖国也变了,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美丽。它们就像我身上的一部分,永远在我心里,永远是我最爱的地方。)
汪桥珅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的家乡》,老师首先被你独特的构思打动了!你没有平铺直叙家乡的变化,而是用“曾经的蜡烛与现在的电灯”“曾经的旧书与现在的新书”这样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家乡的发展,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尤其是结尾那句“不管我的家乡怎么变,他永远是我的家乡”,情感真挚,一下子就升华了主题。
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再添点“生动的细节”,让它更有画面感。比如写“曾经的蜡烛”时,能不能加上“摇曳的烛火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这样的细节?写“现在的电灯”时,能不能写写“按下开关的瞬间,整个房间亮如白昼”的感受?用“五感法”(视觉、听觉、触觉)把这些“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会更有感染力。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除了蜡烛、书、车、房子,家乡还有哪些变化让你印象深刻?比如街道、公园或者人们的生活习惯?
- 这些变化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科技的进步,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试着把这种感受写进文章里,会让立意更深刻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