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是一位十足的大戏迷。(段评:开头直接点明爷爷的身份和“大戏迷”的特点,简洁明了,一下子就抓住了主题,很棒!如果能稍微加一点爷爷和戏曲相关的小细节(比如他常哼的调子),会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我的爷爷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是个十足的大戏迷——他的口袋里总装着个小收音机,走路时都哼着《贵妃醉酒》的调子呢!)
不管什么戏,爷爷都喜爱看,当他看到精彩处,总是微闭双眼,嘴角轻轻上扬,古铜色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天午饭后爷爷正躺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品着电视上的戏剧,忽然“叮咚”他收到一条短信:“下午3点,在街心公园,有戏剧表演。”爷爷看到后,马上跳起来,2分钟内穿好衣服,冲下楼前去街心公园去了 (改:冲下楼前去街心公园了) ,可是街心公园离我家有几百里远 (改:几百米远) 。(段评:这段写了爷爷收到戏曲表演短信后的反应,能看出你很会抓爷爷的动作!不过有两个小问题:一是“几百里远”太夸张啦,街心公园离家里应该是“几百米”才合理;二是可以加一点爷爷出门时的小细节,比如他着急得忘了拿帽子,让场景更真实。修改版:不管什么戏,爷爷都爱看。看到精彩处,他总会微闭双眼,嘴角轻轻上扬,古铜色的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这天午饭后,爷爷正躺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戏曲,忽然“叮咚”一声,手机收到一条短信:“下午3点,街心公园有戏剧表演。”爷爷眼睛一亮,“噌”地跳起来,2分钟就穿好衣服,连老花镜都没顾上戴稳,就冲下楼往街心公园跑——虽然公园离我家有几百米远,但爷爷的脚步可轻快啦!)
爷爷回来后,就去做饭了,可爷爷做着做着就作起了戏曲里的动作 (改:做起了戏曲里的动作) ,做着就入了迷。我坐在房间里写着作业,忽然闻到了一阵味道,我走出房间,只见菜已经糊了,可爷爷正跳着戏曲里的动作做 (改:跳着戏曲里的动作) ,我大叫了一声爷爷才反应过来,马上把火关了。(段评:你通过“炒菜糊了”的小事,写出了爷爷对戏曲的痴迷,这个选材特别好!不过可以把爷爷做戏曲动作的样子写得更具体,比如他是不是比划着兰花指,嘴里还哼着词?这样爷爷的形象会更生动。修改版:爷爷回来后就去厨房做饭,可炒着炒着就忍不住做起了戏曲里的动作——他左手叉腰,右手比着兰花指,脚下还踩着小碎步,嘴里轻轻哼着戏词,完全入了迷。我在房间写作业,忽然闻到一股焦糊味,跑出去一看,锅里的青菜已经变黑了,可爷爷还在灶台边“表演”呢!我大叫一声“爷爷!菜糊啦!”他才猛地回过神,赶紧关掉了火。)
吃过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刚打开电视就放出了戏曲,可是我想看动画片就把戏曲关了,可在房间里的爷爷一听到戏曲的声音就冲了出来一把抢过了电视遥控器看起了戏曲,而我只能回房间看书去了。(段评:这段通过“抢遥控器”的小矛盾,写出了爷爷对戏曲的热爱,很有生活气息!可以加一点爷爷听到戏曲时的反应细节,比如他是不是耳朵一下子竖起来了?还有你当时的小情绪(比如有点委屈),会让故事更真实。修改版:吃过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刚打开就跳出了戏曲节目。我想看动画片,就赶紧换了台。可房间里的爷爷耳朵尖极了,一听到戏曲的调子就冲了出来,一把抢过遥控器,眼睛亮晶晶地说:“乖孙,让爷爷看会儿戏,明天给你买棒棒糖!”我只好噘着嘴回房间看书,身后还传来爷爷跟着电视哼戏的声音。)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位十足的大戏迷。(段评:结尾呼应开头,再次点出爷爷是“大戏迷”,让文章结构很完整!如果能加一句你对爷爷的小感受(比如觉得爷爷唱戏时特别可爱),会让情感更饱满哦。修改版: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位爱戏如命的大戏迷。看着他哼戏时开心的样子,我觉得戏曲里的爷爷,特别可爱!)
黄建蓉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迷》,老师立刻被你笔下“戏迷爷爷”的形象打动了!你紧扣“迷”字,用“赶戏”“烧糊菜”“抢遥控器”三个具体事例,把爷爷对戏曲的痴迷写得活灵活现,这种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特别棒!尤其是“微闭双眼,嘴角上扬”的细节描写,一下子就抓住了戏迷入迷的神态,很有画面感。
不过,我们可以试着给文章“拍个电影”,让画面更生动。比如爷爷看到短信“马上跳起来”这段,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放慢?他看到短信时眼睛是不是突然亮了?穿鞋时手有没有因为着急而发抖?冲下楼时脚步声是不是特别响?这些细节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能让爷爷的“迷”更有感染力。还有“烧糊菜”时,你可以写写闻到糊味时的心理活动,比如“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爷爷又……”,这样能让故事更有起伏。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爷爷为什么这么痴迷戏曲?是因为戏曲里有他难忘的回忆,还是戏曲本身的旋律让他觉得亲切?
- 你有没有试着和爷爷一起听过戏?当时你从戏曲里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
- 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形容爷爷听戏时的状态,你会选什么颜色?为什么?
老师相信,只要你给故事多加点“特写镜头”,你的文章会像戏曲名段一样,让人越品越有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