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钟爱的汉字,有人喜欢“暖”字的温暖,有人喜爱“帮”字的热情。而我最喜欢的却是“细”字。(段评:本段作为开头,通过对比他人喜欢的汉字引出自己钟爱的“细”字,主题明确,简洁明了。如果能加入“细”字带给你的具体感受或小画面,比如“细”是妈妈缝纽扣时的小针脚,或是奶奶剥毛豆时的慢动作,会让开头更有画面感,也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哦!修改版:每个人都有钟爱的汉字,有人喜欢“暖”字像阳光裹住肩膀的温柔,有人偏爱“帮”字像伙伴递来橡皮的热心。而我最喜欢的,是藏着小秘密的“细”字——它是妈妈缝我破洞校服时,穿来穿去的银亮小针脚,也是奶奶给我剥石榴时,轻轻挑出白籽的指尖。)
记得那天清晨,我心情愉悦地走进校园,穿过碧绿的小树,蹦跳着来到教室,因为昨天语考了 (改:语文考了) 一场试,试卷上的每一道题,我都会做,我十分的把握 (改:十分有把握) 能考到八十五分以上。(段评:本段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铺垫了“我”对考试的自信,内容真实贴近生活。不过“十分的把握”可以更具体,比如“连最难的阅读理解题,我都在草稿纸上画了思维导图”;“穿过碧绿的小树”也可以加一点细节,比如“小树叶上的露珠沾湿了我的袖口”,这样画面会更生动哦!修改版:记得那天清晨,我蹦跳着走进校园,沾着露珠的碧绿树梢蹭过我的校服袖口,风里飘着玉兰花的甜香。一想到昨天的语文考试,我心里就像揣了块糖——每道题我都反复检查过,连最难的阅读理解,我都在草稿纸上画了人物关系图,我敢拍着胸脯说,肯定能考85分以上!)
不一会儿,老师来了,全班瞬间安静下来。(段评:本段过渡自然,写出了老师进教室时的安静氛围,很棒!如果能加一点小细节,比如“原本转笔的同学赶紧把笔放下,趴在桌上的同桌瞬间坐直了背”,会让“安静”的画面更具体哦!修改版:不一会儿,走廊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原本转着铅笔的同学“啪”地把笔按在桌上,趴在窗边看云的同桌也猛地坐直了背——朱老师来了!全班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鸟叫。)
朱老师抱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老师说:“来,我把昨天考的试的成绩 (改:昨天考试的成绩) 念一下,×××91分,×××89分,张梦瑶85分……”听到这个分数,我前面的张梦瑶高兴的不行 (改:高兴得不行) ,嘴里一直说着:“耶!耶!我的心超过 (改:我超过) 85分啦!耶!我的心里 (改:耶!”我的心里) 不由开始紧张起来,我的手心开始冒汗,心想:“怎么还没念到我?马上就要低于85分了,我不会没考过85吧?不可能呀?试卷上的题我都会呀,不可能低于85分吧?”很快,又念了几个人的名字,终于到我了,刘紫妍85分,听到这句话,我都呆了,脑子里全是老师那句话:刘紫妍85分……85分……很快,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错了两道本不应该错的两道选择题,加上这4分不就能上85了吗 (改:加上这4分不就能上89了吗) ?要是我当时再细心点就好了。(段评:本段心理描写很真实,把“我”紧张的心情写出来了!不过有几个小问题:一是“高兴的不行”里的“的”应该用“得”;二是“我的心超过85分啦”可以改成“我居然超过85分啦”,更符合语境;三是“错了两道本不应该错的两道选择题”有点重复,去掉一个“两道”就好啦!另外,如果能写一写看到错题时的具体样子,比如“我攥着试卷翻到选择题,发现居然把‘选择题’看成了‘判断题’,横线画得歪歪扭扭”,会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朱老师抱着一叠试卷走进来,清了清嗓子说:“昨天的考试成绩出来了——×××91分,×××89分,张梦瑶85分……”前桌的张梦瑶立刻攥着拳头晃起来,小声喊:“耶!我居然超过85分啦!”我的心突然提到了嗓子眼,手心开始冒冷汗:怎么还没念到我?不会真的低于85分吧?我明明每道题都会做啊……终于,老师念到了我的名字:“刘紫妍85分。”我呆呆地接过试卷,翻到选择题那页——天哪!我居然把“选出错误选项”看成了“选出正确选项”,两道题的横线画得歪歪扭扭,就像我此刻乱糟糟的心。)
从那以后,我做题,都会把题目看两三遍,确保不会把题目看错。(段评:本段写出了“我”的改变,很真实!如果能加一个具体的小例子,比如“现在做数学题时,我会用红笔圈出‘单位换算’‘至少’这些关键词”,会让“细心”的行动更具体哦!修改版:从那以后,我做题时总会多留个心眼:读语文题时,用铅笔圈出“不正确”“错误”这些容易看错的词;算数学题时,先把“单位换算”“保留两位小数”记在草稿纸角落——就像给每个小陷阱都插了个“小心”的小旗子。)
这次语文考试让我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细心,细心不仅能让我们的分数提高,也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段评:本段总结了“细”字的意义,主题升华得很自然!不过“细心不仅能让我们的分数提高,也能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可以更具体,比如“细心不是慢吞吞,而是像给作业本包书皮一样,把每个小细节都抚平”,这样道理会更生动,也和开头的“细”字呼应得更紧哦!修改版:这次考试让我懂了,“细”字不是磨磨蹭蹭,而是像妈妈给我包书皮时那样——轻轻抚平每一道褶皱,不让小气泡留在纸里。它能让我看清试卷上的小陷阱,也能让我把作业本的字写得端端正正,连帮奶奶摆碗筷时,都不会碰倒汤勺啦!)
刘紫妍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细》,老师特别欣赏你从一次考试的小挫折中,提炼出“做什么事都要细心”的感悟——这可不是简单的道理复述,而是你用真实经历“长”出来的思考,特别珍贵!你开头用“暖”“帮”对比引出“细”,结尾又把“细心”的价值从分数延伸到“把事情做得更完美”,这个立意的小升华,让文章一下子有了分量。
不过我们可以给这篇文章“加个放大镜”,让它更有画面感。比如你写“手心开始冒汗”时,能不能再慢一点:当时教室的风扇声是不是特别吵?老师念分数的声音有没有越来越小?你盯着自己的指尖,有没有发现汗滴在桌面上晕开小小的圈?把这些细节“拍”下来,紧张感就会像电影镜头一样,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 我们还可以再想想:
- 除了考试,生活里还有哪些小事因为“细”变得不一样?比如整理书包时的分类,帮妈妈摆碗筷时的轻拿轻放?
- “细”字里的“纟”和“田”,会不会藏着古人对“细心”的理解?比如像织丝线一样耐心,像种田地一样专注?
- 如果你下次用“细”的眼睛观察同学,会不会发现有人比你更细心的小瞬间?试着写下来,“细”的故事就会更丰满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