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本应是美妙的、快乐的、幸福的,值得回忆的,然而在高尔基笔下,童年却充满了悲惨、痛苦与无助。《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年仅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只能跟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贪婪且残暴,经常毒打孩子们。而外祖父家的两个舅舅同样自私,他们贪得无厌,为了得到家产不择手段,甚至打断外祖母的手臂,把家里弄得一片狼藉。(段评:本段通过对比童年的美好与阿廖沙童年的悲惨,引出了《童年》的主要内容,主题明确,能快速让读者了解故事背景。不过,如果能加入一两句自己对“悲惨童年”的初步感受,比如“每次读到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的情节,我都忍不住皱起眉头”,会让段落更有代入感,也更符合读后感“有感而发”的特点哦。修改版:童年本应是像糖果一样甜、像阳光一样暖的时光,可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却像被乌云遮住的天空,充满了悲惨和无助。《童年》里的阿廖沙才三岁就失去了爸爸,只能跟着妈妈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又凶又贪,经常挥着鞭子打孩子们;两个舅舅更自私,为了抢家产吵得鸡飞狗跳,还打断了外祖母的手臂,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替阿廖沙捏一把汗。)
一次,阿廖沙把白布放入染缸闯了祸,遭到外祖父的一顿毒打,随后大病了一场。在养伤的日子里,结识了家中善良朴实的小茨冈,成为他第一个朋友。他常为阿廖沙挡鞭子,但后来,两个舅舅让小茨冈去抬巨大的十字架,小茨冈不幸摔倒被压死了。这让阿廖莎 (改:阿廖沙) 不幸的童年再次增添了一道阴霾。在黑暗的童年,外祖母永远是阿廖沙心中的光。外祖母为人和善,勇敢乐观,常给孩子们讲故事。祖父家 (改:外祖父家) 着火时外祖母冲进火海取出矾油,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在外祖母的疼爱下,阿廖沙度过了他的童年,那是一个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段评:本段详细讲了阿廖沙的两次遭遇,还提到了外祖母的温暖,内容很充实!不过,段落里的事件有点多,比如“染缸闯祸”“认识小茨冈”“小茨冈去世”“外祖母救火”,可以用一些连接词(比如“最让我难过的是”“而最温暖的是”)把这些事串起来,让逻辑更清晰。另外,“外祖母冲进火海取矾油”这个细节,如果加上“黑烟呛得她直咳嗽,头发都被火星燎到了”,会更能体现外祖母的勇敢哦。修改版:有一次,阿廖沙不小心把白布放进染缸闯了祸,被外祖父打得浑身是伤,还大病了一场。养伤时,他认识了善良的小茨冈,这是他第一个好朋友——小茨冈总替他挡鞭子,还会变着花样逗他笑。可最让我难过的是,两个舅舅让小茨冈去抬沉重的十字架,小茨冈脚下一滑,被活活压死了,阿廖沙的童年又多了一层阴影。而最温暖的光,是外祖母给的:她总抱着阿廖沙讲故事,声音像棉花糖一样软;外祖父家着火时,她冲进黑烟滚滚的屋子,不顾头发被火星燎到,硬是抱出了装矾油的罐子。在外祖母的守护下,阿廖沙才熬过了那个像小黑屋一样可怕的童年。)
阿廖沙的童年充满了痛苦与丑恶,他经历了一幕幕黑暗而又血淋淋的生活。然而,即使在这样丑恶的环境中,他仍然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段评:本段总结了阿廖沙童年的“黑暗”和他的“勇气”,很有概括性!不过,如果能把“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他依然会偷偷跟着外祖母去花园,依然会听外祖母讲故事时露出笑脸”,就能让“勇气”从抽象的词语变成看得见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啦。修改版:阿廖沙的童年像泡在苦水里,满是外祖父的鞭子、舅舅的争吵和小茨冈去世的眼泪。可就算日子这么黑暗,他也没被打垮——他依然会偷偷藏起外祖母给的小饼干,依然会在听故事时睁大眼睛笑,依然对明天抱着一丝小小的期待。)
相比之下,我们有时会因为父母的一次责骂而伤心流泪,有时会因为考试的一次失利而感到失望。但这些挫折与阿廖沙所经历的苦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应该像阿廖沙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段评:本段通过对比“我们的小挫折”和“阿廖沙的苦难”,引出了向阿廖沙学习的主题,很贴合读后感的要求!不过,“我们应该像阿廖沙一样积极向上”有点太笼统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个小例子,比如“上次我数学考砸了,趴在桌上哭鼻子,现在想想,阿廖沙连被打都没放弃,我这点小困难算什么?第二天我就抱着错题本问老师了”,这样“学习”的想法会更真实自然哦。修改版:和阿廖沙比起来,我们的烦恼真的像小蚂蚁一样小:有时因为妈妈骂一句就掉眼泪,有时因为考试没考好就垂头丧气。可这些算什么呢?阿廖沙在鞭子下都能找到外祖母的故事当糖吃,我们遇到点小挫折,为什么不能咬咬牙挺过去?上次我数学考砸了,趴在桌上哭了好久,现在想想阿廖沙的样子,突然就不难过了——第二天我就抱着错题本去问老师,还把易错点写在小纸条上天天看。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要像阿廖沙那样,心里揣着一点光,慢慢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