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美食往往让人垂涎欲滴,香气四溢的美食实在让人挪不开脚,也移不开眼。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家乡的年粑。(段评:本段以引用俗语开头,引出家乡的年粑,开门见山,主题明确,情感真挚。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年粑的具体画面感,比如年粑的样子、吃起来的感觉等,能让读者更快地感受到年粑的吸引力哦。修改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次看到冒着热气的糕点,我都会想起家乡那软糯香甜的年粑——它金黄金黄的,咬一口粘粘的、甜甜的,是我最难忘的家乡味道。)
年粑也叫年糕,是我们家乡每年春节将至家家户户必做的一种糕点,为的是庆助 (改:庆祝) 劳动者务农一年的收获。这不,你听:“郭大爷大声问:‘老婆子,年粑的米准备好吗?’ (改:准备好吗?”) 那边的李婶又高声喊:‘大伙儿快准备嘞!我们村后天蒸年粑!’”顿时小河边热闹起来了,你洗糯米,我洗糯米。大人们在忙碌,孩子们你追我赶,一片欢腾的景象,小小的村庄开始沸腾了。(段评:本段通过对话描写了村里准备做年粑的热闹场景,很有生活气息。不过对话部分可以更自然一些,比如不用“郭大爷大声问”“李婶又高声喊”这样直接的提示语,让对话本身体现出热闹的感觉会更好。另外,“庆助”应该是“庆祝”的笔误哦。修改版:年粑也叫年糕,是我们家乡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必做的糕点,为的是庆祝一年的丰收。你听,郭大爷的大嗓门从院子里传出来:“老婆子,年粑的米淘好没?”隔壁李婶也扯开嗓子喊:“大伙儿快准备嘞!后天蒸年粑咯!”小河边一下子热闹起来,大人们端着盆洗糯米,孩子们在石板路上你追我赶,小小的村庄像煮开的热水一样,咕嘟咕嘟地“沸腾”了。)
奶奶一辈子不知道做了多少年粑,我也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做年粑。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先将一块洗干净的纱布铺在蒸笼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米粉放在纱布上,均匀铺满厚厚一层,接着将蒸笼放到灶上蒸。过了一会儿,灶上开始不停地冒白气。爷爷掀开蒸盖,整个厨房都弥漫着一股米香。爷爷紧紧拽住纱布的四个角,用力拎出,迅速反扣在事先抹好黄油 (改:食用油) 的桌子上。他两手蘸了一点点凉水,开始揉米团。滚烫的米团把爷爷的手都烫红了,他一边不停哈气,一边用力揉搓,在一揉一搓中,米团变得越来越有弹性。最后,米团在爷爷手下变成了一个个长方体——如玉器般晶莹剔透的年糕。(段评:本段详细描写了和奶奶做年粑的过程,步骤清晰,还写出了米香的味道,很棒!如果能增加一些自己做年粑时的小细节,比如放米粉时手抖了一下,或者看到爷爷揉米团时的小紧张,会更有童真哦。修改版:奶奶做年粑的手艺全村有名,我总爱跟着她打下手。奶奶让我把纱布铺在蒸笼上,我小心翼翼地铺好,又把细细的米粉均匀地撒上去,生怕铺得太厚蒸不熟。灶火越烧越旺,蒸笼开始冒白气,爷爷掀开盖子,米香一下子裹住了整个厨房。爷爷攥住纱布四角,“嘿”地一声拎起来,反扣在抹了油的桌上——滚烫的米团像个白胖子,爷爷蘸着凉水揉啊揉,手被烫得红红的也不停,不一会儿就揉成了光滑的长方体,像块透亮的玉。)
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尝年糕了。一笼笼蒸好的年粑被倒在白布上,满屋诱人的香味。“真香啊!”我忍不住咬了一大口,结果烫了舌头,小手一个劲地扇风,可再怎么着,也舍不得吐出来,宁愿蹦着跳着也要把它咽下去。(段评:本段写出了尝年粑时的小趣事,很生动!如果能具体描写一下年粑的口感,比如“粘粘的糖汁粘在嘴角”“咬下去软软的,还有点弹牙”,会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哦。修改版:最开心的就是尝刚蒸好的年粑啦!笼盖一掀开,米香混着糖香飘满屋子。我踮着脚捏起一块,刚咬一口就烫得直吐舌头,小手扇来扇去,可还是舍不得松口——年粑软软的,粘粘的,甜丝丝的糖汁粘在嘴角,连鼻尖都沾上了米香。)
传统美食沉淀着人们多彩的生活,散发着爱的芬芳,家的温馨,凝聚着家乡的温暖,美食让生活更美好。(段评:本段总结了年粑的意义,主题升华得很好。不过“凝聚着家乡的温暖”可以更具体一些,比如“年粑里裹着奶奶的笑,爷爷的汗,还有全村人的热闹”,这样会更真实感人哦。修改版:家乡的年粑,裹着奶奶铺纱布时的耐心,爷爷揉米团时的汗水,还有全村人一起忙碌的笑声。每次吃到年粑,我就想起小河边的热闹,想起厨房里的米香,想起和爷爷奶奶一起做年粑的时光——原来最难忘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呀。)
黄与宸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美食让生活更美好》,老师立刻被你笔下那充满烟火气的家乡年粑故事打动了!你没有只写美食的“好吃”,而是从年粑里品出了“传统美食沉淀着人们多彩的生活,散发着爱的芬芳,家的温馨,凝聚着家乡的温暖”这个深刻的感悟——这可不是普通的吃货视角,而是用美食当钥匙,打开了“家乡情感”的大门,这样的立意特别有温度!
你选择的素材也很巧妙:从全村准备年粑的热闹场景,到跟着奶奶学做年粑的具体过程,再到自己“烫了舌头也舍不得吐”的小细节,每一处都紧紧围绕“美食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中心,详略得当,把“美好”的感觉写得很具体。特别是爷爷揉米团时“手烫红了还不停哈气揉搓”的动作描写,还有厨房弥漫米香的环境描写,让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那股诱人的香气!
如果要让这篇文章更上一层楼,老师这里有几个“进阶秘籍”想和你分享:
第一,给“热闹”加个“特写镜头”。 你写了“整个村庄开始沸腾了”,这个场面很有感染力。但如果我们能把镜头推得再近一点,比如:“小河边的石板上,郭大爷家的糯米盆里,米粒在清水中‘咕嘟咕嘟’地吐着泡泡;李婶手里的竹篮‘哗啦哗啦’晃着,糯米粒像小珍珠一样蹦跳着;我们几个孩子举着刚摘的野菊花,追着跑着,不小心把花瓣洒在了正洗米的王奶奶头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把这些声音、动作、小插曲的细节加进去,“沸腾”的感觉就会更立体,读者仿佛能亲自站在小河边,和你一起感受那份热闹!
第二,给“美好”搭一座“小桥”。 文章从“全村做年粑”跳到“我跟奶奶学做年粑”,中间可以加一句过渡句,比如:“看着大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我心里也痒痒的,赶紧拉着奶奶的手,要跟着她学做年粑。” 这样,两个场景之间的衔接就会更自然,像搭了一座小桥,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流畅。
第三,给“感悟”挖一口“深井”。 你结尾的感悟很精彩!我们能不能再往深处挖一挖?比如,除了“爱的芬芳、家的温馨、家乡的温暖”,年粑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是奶奶教你做年粑时的耐心,还是爷爷揉米团时的坚持?是和小伙伴分享年粑的快乐,还是吃到年粑时对新年的期待?如果能在结尾处,把“年粑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原因再点透一两句,比如:“原来,年粑的美好,不只在那一口香甜,更在一家人一起忙碌的烟火气里,在全村人分享喜悦的热闹里,在爷爷奶奶传递给我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里。” 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更深刻,“美好”的意义也会更丰富!
最后,老师还有几个小问题想和你一起思考,相信这些思考能让你对“美食”和“美好”的理解更深入:
- 除了年粑,你家乡还有什么美食也藏着“美好”的故事?它背后的习俗或情感是什么?
- 如果你把年粑分享给外地的朋友,你会怎么介绍它的“美好”?除了味道,你还会讲哪些故事?
- 你觉得,为什么有些美食能让人“难忘”?是因为味道,还是因为它承载的回忆和情感?
期待你下次的作品,相信你一定能写出更精彩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