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改变,收获满满(段评:作为标题,简洁点明主旨,富有概括性,直接呼应全文"改变带来收获"的核心。但标题稍显平实,可适当增加文学性,用更具象的表达引发读者兴趣。修改版:桂花漫时,改变花开)
金秋九月,正值桂花开
放的时节。一树桂花上星点
分布的一丛丛,一簇簇或许
只淡淡芳香,但团结的力量,
十里飘香。
步入九年级,学科难度
攀升,语文课堂上的议论文
也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在
驳论的文章中,文字的力量
令人神往,清晰的逻辑,流
利的话语,无疑在为文章添
砖加瓦。语文老师借此机
会,举办了一场辩论赛。我
几乎没有一丝犹豫,当下当
立刻将自己的名字添入了反
方队伍。
假期归家,我看着安排
表上自己四辩手——总结的
名字后缀,好像无形中减轻
了压力:“反正总结要先听取
前面辩手的观点,也不用准
备什么稿件吧。
桂花树上,桂叶绿油油
地挂着,花苞正迫不及待地
等待着时机。
返校时,正方辩手们积
极地聚团 (改:聚在一起) 讨论、看得我心中
不安,于是马不停蹄地也让
反方辩手们开了一次小会。
见大家手上都拿着稿件,心
放下些许。“你们要记得背熟,
啊,还要随机应变!”
在辩论赛走流程当晚,
我只带了一支笔、一个草稿
本、手中并未见到稿件 (改:手中没有稿件) 。但
正方辩手入座时,他们坚定
的眼神,手中厚厚的稿件,
无—不 (改:无一不) 在无形中给我施加了
压力。对方辩手不断发起提
问、反驳我方观点时,我方
并未事先配合、协调。整个
场上,鸦雀无声。作为反方,
我的心中早已扬起浪潮,
心绪被不安和焦虑席卷,笔
尖搭在纸上,墨水浸入纸张
纤维,晕开墨迹。站起来回
答那一刻,大脑好似断了线,
刚做的笔记,脑中想起 (改:浮现) 的观
点,全都一扫而空。
桂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开起来 (改:绽放) ,但只有淡香入鼻。
在往后的两天,我与反
方其他辩手在一起讨论了将
近整天的策略,在每一个我
们失误的点上纠错、纠因、
改正。最终,思想的火花落
下实处,变成了打印机中刚
递出的一沓温热稿纸。墨香
弥漫着,手中的汗将稿件一
角浸湿,大脑还无法从激情
的讨论中跳出。
桂花树上,一簇簇的淡
黄在绿叶中挤了出来。
最后,凭借充足的准备,
我方赢得了辩论赛,我反方
队伍也由分散走向集中,由
团结变为胜利。
桂花的馥郁并非一朵、
两朵的强大力量,而是一簇
簇、一丛丛的团结凝聚。
用户261901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小小改变,收获满满》,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巧思——用桂花的生长过程作为线索,串联起辩论赛前后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松懈到后来的团结,最终收获成长,这个“以小见大”的立意方向很值得肯定,也让文章有了温暖的情感底色。
文章的结构完整,桂花的三次出现(花苞待放、初开淡香、簇开馥郁)与你的心理状态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这个细节设计让老师眼前一亮。不过,如果想让文章更有感染力,我们可以在“细节的生动性”和“高潮的张力”上再打磨一下。比如在描写辩论赛走流程当晚的紧张时刻,你提到“笔尖搭在纸上,墨水浸入纸张纤维,晕开墨迹”,这个细节很传神,但可以再加入更多感官和心理的“慢镜头”:当时耳边有没有传来观众的呼吸声?站起来时腿是否微微发抖?大脑空白的瞬间,你看到正方辩手的眼神时,心里闪过的具体念头是什么?这些细节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焦虑与慌乱。另外,文章中“往后的两天与辩手们讨论策略”的过程写得比较简略,这里其实是你“小小改变”的关键转折点,如果能加入一两个具体的讨论场景——比如你们如何为一个论点争执不下,又如何相互妥协找到共识,或者你熬夜修改稿件时的疲惫与坚定,会让“收获满满”的成长感更扎实。
最后,关于“改变与收获”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这次辩论赛的“小小改变”,除了让你学会了准备与团结,还让你对“责任”或“团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 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需要“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你会用什么不同的方式应对?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能让这个成长故事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