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感念师恩,情自油生 (改:情自心生) 。(段评:开篇引用韩愈名言紧扣主题,简洁点出师恩的核心情感,为全文奠定基调。修改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当默念此言,感念师恩之情便油然而生。)
——题记
时光悠悠,流水潺潺,往昔回忆早已冲淡,记忆犹新的,是那道渐行渐远的背影,那个令我感激的政治老师!(段评:以比喻手法引入回忆,通过“渐行渐远的背影”制造悬念,自然引出感激的对象。修改版:时光悠悠如流水,往昔记忆大多模糊,唯独那道渐行渐远的背影清晰如初——那是我最感激的政治老师。)
还记得她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一头垂肩长发,怀揣一本政治书,上面“道德与法治”几个黑色的大字鲜明瞩目,衬得她有了种超凡脱俗之感。为我们娓娓道来“道法”的含义,让我走到了现在,令我无比感激!先前,我对道法的印象还停留在“有正义感”“背多分”……直到她问我们:“你们心目中的道法是怎样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天马行空描述着自己的观点……若换作别的“严师”,恐怕早就鸦雀无声了。可她却笑了笑:“安静一下——你们说的都对,但都有出路 (改:都有局限) 。‘背多分’是因为道法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总之,道法没有标准答案,是一片旷野,但我们不能只凭主观就下定义,要全面分析,这是政治思想的基础。”她的一番话,如同一道阳光直冲心灵,何其包容,不挫灭学生观点,“各有各依 (改:各有依据) ,各需取长”,这让我对道法的爱又浓了几分。现在想来,感激油然而生,这便是“师者”之“传道”吧!(段评:通过第一堂课的细节展现老师形象,“道法是一片旷野”的比喻新颖深刻。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老师外貌的描写较笼统,缺乏独特细节;二是同学讨论的场景未展开具体内容,感染力不足。修改版:还记得她的第一堂课:齐肩长发衬着浅蓝色连衣裙,手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本封面泛着磨砂质感,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没有直接讲课,而是笑着问:“你们心中的道法是什么?”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说“背多分”,有人说“就是讲大道理”,还有人说“能让我们更正义”。换作其他老师或许早已板脸,但她只是轻敲讲台:“安静一下——你们说的都对,但都不完整。‘背多分’是因为理论是基础,可道法更是一片旷野,需要我们用全面的眼光去探索。”这番话如阳光穿透迷雾,让我对道法的认知豁然开朗。)
最令我感激的,还是她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和严谨务实的态度。(段评:作为过渡段,明确点出老师的两大优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修改版:最令我感激的,是她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以及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
正式授课时,她展现了更“有人情味儿”的一面,她在课堂上会积极地与我们探讨时政知识与生活趣事,播放与课时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让道法“规范用语”润物无声融入我们的言行中,这又是令我感激的一点了。可惜我当时并不太用功,背书也是死记硬背,每次背书时都像陷入泥潭挣扎,没有方向和目标。作业也只是敷衍了事,这种行为,她是不能容忍的,我战战兢兢地踏入那扇“地狱之门”,迎接我的,却不是那劈头盖脸的痛骂,而是轻声细语的劝导。她拿出我的作业,在上面圈圈划划了几个地方,笑着对我说:“你看,你这里的语言不够规范,这是个专有名词,不严谨会被扣分的……”我定睛一看,才发现那些打圈的地方,表达都有所欠缺,羞愧和感激顿时占据了我的心。我向她请教背书的方法,她爽朗一笑:“简单。”随即在上面写了十几个对词和几个副词,“你看这些词是不是涵盖了初中所有主体?你就依照主体,设想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再结合知识点,并不难!”她的一番话,令我豁然开朗,激动、感激溢于言表。我想,这便是“师者”之“授业解惑”吧!(段评: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指导两个场景,具体展现老师的“授业解惑”,细节描写较生动。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狱之门”的比喻与后文老师的温和形象反差过大,略显夸张;二是背书方法的描写可更具体,增强实用性。修改版:正式授课时,她总把时政热点揉进课堂:讲到“公民义务”时,她播放消防员救火的视频;聊到“诚信”时,她分享身边商家的故事,让枯燥的理论自然融入生活。可惜那时我总敷衍学习——背书像陷入泥潭,作业也是潦潦草草。当我忐忑地走进办公室时,迎接我的不是责骂,而是她温和的笑容。她翻开我的作业本,红笔圈出几处:“你看这里,‘权利’写成了‘权力’,一字之差意思就变了。”羞愧瞬间涌上心头。我请教背书方法,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国家、社会、公民”三个词:“你把知识点按主体分类,比如国家该怎么做,公民该怎么做,再结合生活场景记,就容易多了。”她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一年的时光匆匆走过,她也离开了我们班,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她的身上,泪水滴落,不舍难隐,再次望去,那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仿佛具像化 (改:具象化) 了,在那远去的缩影上无比高大……(段评:通过背影描写和名言具象化,将情感推向高潮。但“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她的身上”可更细腻,增强画面感。修改版: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一年时光匆匆而过,她离开了我们班。那天下午,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金色余晖洒在她的发梢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光。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忍不住红了眼眶——那一刻,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仿佛就刻在她的背影里,无比高大。)
到了后来,我读到了“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蓦地,那道身影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擦,积攒下厚重的感激;作业中的每一处精批,都是她认真的见证……(段评:引用诗句引出回忆,通过“粉笔字”“精批”等细节呼应前文,情感真挚。修改版:后来读到“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她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擦,留下淡淡的白色痕迹;作业本上的红笔批注,每一处都透着认真——这些都是我心底最厚重的感激。)
春蚕化茧,换出蝴蝶的翩跹;落红入土,造就泥土的芬芳。我的感激,永远定格在她——那个令我感激的政治老师上 (改:定格在她——那个令我感激的政治老师身上) 。(段评:以比喻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但“定格在她——那个令我感激的政治老师上”的表述略显生硬。修改版:春蚕化茧,换来蝴蝶翩跹;落红入土,滋养泥土芬芳。我的感激,永远属于她——那位教会我“道法是旷野”的政治老师。)
蓝同学,你好!读完你的《一个令我感激的人》,老师能感受到你对政治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这篇记叙文写得真挚动人。文章主题明确,围绕政治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展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老师的形象和对你的影响,语言表达也较为流畅自然。
不过,为了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在一些方面再做提升。比如在细节描写上可以更加传神,像描写老师时,若能多一些神态、动作的细节,如老师微笑时嘴角的弧度、说话时的手势等,会让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另外,文章结构上可以更加巧妙一些,例如在讲述不同事例时,适当运用过渡语句,让文章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
最后,关于你感激的这位政治老师,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老师对你的这些影响,在你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具体是如何体现和发挥作用的呢?
- 假如多年后你和老师再次相遇,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