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柳摇曳,水波涟漪。撑一只竹筒或寻一叶扁舟,推开千层波,都荡漾在这乌镇江南的绿波上。(段评:本段以诗意的语言勾勒乌镇水乡的开篇画面,用“细柳摇曳”“水波涟漪”等意象营造出朦胧的江南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柔美的基调。但作为开头段落,画面的动态感稍弱,对“撑竹筒”“寻扁舟”的具体情境刻画不足,未能立刻抓住读者的视觉焦点。修改版:细柳扶风,柔梢轻掠水面,漾开圈圈涟漪。或撑一支青竹长篙,或寻一叶乌木扁舟,轻轻一点,便载着满心期待,荡入乌镇江南的绿波深处。)
乘着乌篷船驶向江南,我便也走进了乌镇。船桨轻轻拨动水面,拨开层层藻绿,水中的游鱼似是都争着向船边聚拢了般,那样可爱。船娘戴着蓝布头巾,哼起吴侬小调的歌谣,歌声随着橹声在水波漫开着。抬眼望去岸边,白墙黛瓦的建筑临水而建,又倒映在河面,像是把整座乌镇对折在了水间。(段评:本段通过乌篷船的视角展开乌镇之行,船桨、游鱼、船娘的吴侬小调与白墙黛瓦的倒影相映成趣,细节描写生动。但“乘着乌篷船驶向江南,我便也走进了乌镇”一句稍显直白,可将“走进”的过程融入动态场景中,增强画面的连贯性。修改版:乌篷船缓缓驶入江南的晨雾,我便也随它漂进了乌镇的怀抱。船桨轻拨水面,搅碎层层碧藻,群鱼争着往船边凑,尾鳍扫过船底,漾起细碎的银光。船娘裹着蓝布头巾,哼起软糯的吴侬小调,歌声混着橹声,在水波里一圈圈漫开。抬眼望去,岸边白墙黛瓦临水而立,又完整地倒映在河面,仿佛把整座乌镇对折在了水间。)
船行至石桥下,我忽然看见岸边青石板路上背扁担的商贩,豆腐花的叫卖声不绝,手捧豆花的孩童在一旁享受乌镇的美味,天真的嬉笑也成了乌镇的美好。榕树下的白发老人与老友闲谈,手中的蒲扇轻轻摇,把乌镇夏季的炎热都驱 (改:驱散) (段评:本段捕捉了石桥下的市井烟火,商贩、孩童、老人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但结尾“把乌镇夏季的炎热都驱”戛然而止,句子不完整;且“榕树下的白发老人”与前文“青石板路上的商贩”之间缺乏过渡,场景切换稍显突兀。修改版:船行至石桥下,岸边青石板路上忽然传来豆腐花的叫卖声——背扁担的商贩正掀开木盖,蒸腾的热气裹着豆香飘来。手捧瓷碗的孩童蹲在路边,勺尖刚触到豆花便笑出了声,天真的嬉闹也成了乌镇的注脚。不远处榕树下,白发老人摇着蒲扇与老友闲谈,扇风带着蝉鸣,把乌镇夏季的燥热悄悄驱散。)
弃舟登岸时,“啪哒 (改:啪嗒) ”的一声似乎宣告打破宁静。我回头一看,有颗颗雨粒,点开了河面的水晕,接着便是千千万万粒雨点落下,落在榕树叶上,房顶,青石板,落于我撑起的油纸伞,它渐渐而不猛烈,而乌镇已是烟雨中的乌镇江南。(段评:本段以雨声打破宁静,用“雨粒点开河晕”的细节写出乌镇的雨景,情感细腻。但“‘啪哒’的一声似乎宣告打破宁静”表述稍显生硬,可将声音与场景的融合更自然;“落于我撑起的油纸伞”前缺少“我”撑伞的动作衔接,逻辑稍欠顺畅。修改版:弃舟登岸时,忽然听见“啪嗒”一声——雨粒正落在脚边的青石板上,接着千千万万粒雨点落下,点开河面的水晕。我忙撑起油纸伞,雨丝落在伞面,又顺着竹骨滑到檐角,滴在河面溅起小水花。烟雨中的乌镇,瞬间笼上了一层薄纱。)
乘着细丝蒙蒙,我撑伞行走于青石板的道路间,屋檐边滴落的雨水都砸在了石板上,这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板,有的带着铜钱凹痕,有的嵌着深绿青苔,像是把乌镇的故事都刻在了路上。我登上石桥,又在顶端停下了脚步,大抵是被这幅画卷迷了眼:只见清波浅浅倒映着灰蒙蒙的天,而远处的青山与薄雾缠绵,山尖隐隐透出的绿转而又被雾群覆盖,仿佛与天边相连,正如那“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段评:本段通过青石板的细节与石桥上的远景,将乌镇的岁月感与山水之美结合,引用歌词增添诗意。但“屋檐边滴落的雨水都砸在了石板上”中“砸”字稍重,与雨丝“蒙蒙”的轻柔基调不符;“正如那‘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一句未完整引用,可调整为更贴合雨景的表达。修改版:撑伞走在青石板路上,屋檐滴落的雨丝轻敲石板——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板,有的嵌着铜钱大小的凹痕,有的缝里藏着深绿青苔,像把乌镇的故事都刻在了脚下。登上石桥顶端,我忽然停住了脚步:清波浅浅映着灰蒙蒙的天,远处青山与薄雾缠绵,山尖的绿意半遮半掩,仿佛与天边连成了一片。)
它们与山脚下排排列列的黑瓦白墙楼房,构成了乌镇,令人魂牵梦萦。(段评:本段总结乌镇的构成,点明其“魂牵梦萦”的特点,但内容稍显单薄,可将“黑瓦白墙”与前文的雨景、烟火气结合,使“构成乌镇”的意象更具体。修改版:这些雨雾、青山,与山脚下鳞次栉比的黑瓦白墙,拼成了我眼中的乌镇——那个让人心头一软、魂牵梦萦的江南故里。)
当绵雨渐断,万物都飘散着清新的气息,而那雨点却如滴入我的心中,注入我的墨笔,成为我不可磨灭的记忆。乌镇的时光,是水墨晕染的温柔,是橹声浆影的诗意,是榕树下的烟雨气,它轻轻诉说江南的故事,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忍不住为它停留。(段评:本段以雨后的清新收束全文,将乌镇的记忆融入墨笔,主题升华自然。但“注入我的墨笔,成为我不可磨灭的记忆”稍显抽象,可将“墨笔”的意象与前文的“对折的乌镇”“刻满故事的石板”呼应,使情感更落地。修改版:绵雨渐歇时,空气里飘着草木与泥土的清香。那些雨点仿佛滴进了我的心里,又顺着笔尖漫开——乌镇的时光,是水墨晕染的温柔,是橹声浆影的诗意,是榕树下的烟火气。它像一位撑伞的江南女子,轻轻诉说着旧时光的故事,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忍不住为它停住脚步。)
1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走进乌镇的水墨时光》,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尤其在语言与表达方面做得不错,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把乌镇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船桨轻轻拨动水面,拨开层层藻绿,水中的游鱼似是都争着向船边聚拢了般,那样可爱”,让乌镇的画面感十足。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立意与选材方面再下些功夫。文章虽然围绕游览乌镇展开,但立意稍显浅显,停留在对乌镇景色的描绘上。不妨试着在结尾处深入思考一下,这次乌镇之行让你对传统文化、生活或者自然有了什么新的感悟,通过这次经历收获了什么,以小见大,升华文章的主题。另外,在结构与逻辑上,文章整体平铺直叙,稍显平淡。可以试着运用插叙或倒叙的手法,比如在描写乌镇景色过程中,插入一段关于乌镇历史故事的介绍,或者在开头用倒叙,先描述自己对乌镇的深刻印象,再展开行程描写,增加文章的波澜。
最后,关于乌镇之旅,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乌镇的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还能保留多久?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
- 你觉得乌镇的美与其他江南水乡相比,独特之处在哪里?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