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就常常在荷花塘里背着老师教的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长大后也参观过闻名中外,美不胜收的西湖荷花美景,但我的心田里仍有一片是外婆亲手栽种的荷花塘,以及外婆那张和蔼慈祥的笑脸。(段评:本段以古诗引入,通过对比西湖荷花与外婆的荷塘,自然点题,情感真挚,能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但存在不足:一是引用古诗后缺乏对儿时场景的细节铺垫(如背诵古诗时的具体情境);二是“心田里仍有一片”的表达稍显抽象,可通过具体感受(如泥土的湿润、荷叶的触感)强化记忆的鲜活度。修改版:儿时我总蹲在荷花塘边,晃着脚丫背老师教的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后来我也见过西湖十里荷花的盛景,可心田里始终留着外婆亲手种的那方小塘——塘边的青石板印着我的鞋印,风里飘着荷叶的清香,还有外婆坐在塘埂上缝补时,映在水面的慈祥笑脸。)
每年盛夏荷花绽放之时,便是我最喜欢的时节。还未走近,只是向远处一眺,便看到那独具一格的碧绿与粉红,与青翠的高山相互映衬着悠蓝 (改:蔚蓝) 天空的一角。像上天精心打造的微景观,微风吹拂,荷叶层层叠叠地起伏着,忽高忽低,左摇右晃,像波涛的湖面 (改:像波涛的湖面一样) ,把涟漪荡进了我的心里。又如细绒的绿毯,在清秀的山野间延展开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亭亭的荷花在绿色之上摇着头,晃着身,活像调皮的小朋友。整片荷塘尽情地演绎着生动的舞剧。(段评:本段运用多个比喻描写荷塘远景,生动展现了荷花的生机,语言富有画面感。但不足在于:一是“悠蓝天空”用词稍显生硬;二是比喻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如“波涛的湖面”与“细绒的绿毯”缺乏过渡);三是“整片荷塘尽情地演绎着生动的舞剧”稍显笼统,可通过具体动态(如荷叶翻卷、荷花轻颤)增强感染力。修改版:每年盛夏荷花绽放,便是我最盼的时节。还未走近,远远便望见那铺天的碧绿与粉白,和身后的青山一起,嵌在瓦蓝的天幕下,像上天打翻了绿釉瓷盘,又点了几笔胭脂。微风掠过,荷叶层层叠叠地起伏,时而像湖面荡开的涟漪,一圈圈晃进心里;时而像铺展的绿绒毯,在山野间漫出无边生机。亭亭的荷花在叶间摇头晃脑,活像踮脚跳舞的小朋友,整片荷塘都在风里唱着轻快的歌。)
走近荷花塘,那些远在远方 (改:远处) 看去朦胧美景一下子清晰放大。清风裹挟着天地间花草泥土的清新气息,与独属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先看,荷叶碧绿的,很好看。形状千奇百怪:有圆圆的,有小小的,有缺了一个角的……看到尖尖的荷叶,不免让人想到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而荷叶姿态也不同,有的张牙舞爪的龙 (改:像张牙舞爪的龙) ,不停地动着;有的像一位白色苍苍 (改:白发苍苍) 的老人,正缓缓地走着……形态各异。俯身去看,露珠亮晶晶的,在那翠绿的荷叶上微微滚动着,闪烁着晶莹的光辉,像翡翠盘里托着珍珠一样。(段评:本段从视觉和嗅觉角度描写近景,露珠的细节刻画尤为细腻。但存在不足:一是“远在远方看去”语义重复;二是“张牙舞爪的龙”“白色苍苍的老人”等比喻与荷塘的清新氛围不够协调;三是“形状千奇百怪”后的列举稍显平淡,可结合荷叶的生长状态(如刚出水的卷叶、舒展的圆盘)增强真实感。修改版:走近荷塘,朦胧的远景一下子清晰起来。清风裹着花草泥土的气息,混着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荷叶是浓得化不开的绿,形状各有姿态:刚出水的卷成小筒,像握着的绿拳头;长成的摊开圆盘,能接住满掌阳光;还有被虫咬过的,缺了一角,却更显生动——这不就是杨万里说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吗?俯身看,露珠像碎钻在叶面上滚,一会儿聚成银珠,一会儿散成星光,衬着翠绿的荷叶,真像翡翠盘里托着珍珠。)
再瞧荷花,亭亭玉立的。像一个个披着轻纱正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艳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泌人心脾 (改:沁人心脾) 。是形如水滴的花苞 (改:荷花形如水滴的花苞) ,底端是鲜艳的粉红,然后再慢慢变浅蔓延至花苞尖尖,直到把花尖浸成一样鲜艳的粉红。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争先恐后地开放,远看像一盏盏红灯,陪衬着那肥绿的大荷叶和那像酒盅一样的莲蓬。(段评:本段运用比喻描写荷花的形态,语言优美。但不足在于:一是“形如水滴的花苞”描写顺序稍显混乱;二是“远看像一盏盏红灯”与前文“粉白”的色彩描写不一致;三是“酒盅一样的莲蓬”可结合莲蓬的生长阶段(如刚成形的嫩黄、饱满的深绿)丰富细节。修改版:再瞧荷花,亭亭地立在叶间,像披着轻纱的仙女在湖面沐浴,含笑的模样带着几分娇羞。花苞是渐变的粉,底端深艳,往上慢慢浅成淡粉,直到花尖又聚成一点艳红,像被夕阳晕染过。有的花苞鼓鼓的,像攥着的小拳头;有的刚展开花瓣,露出嫩黄的蕊;还有的完全绽放,粉白的花瓣舒展开,远看像落在绿波上的云霞。旁边的莲蓬也透着生机,嫩黄的刚成形,深绿的已经饱满,像小铃铛挂在花茎上。)
继续漫步其间,成片成片的荷花与荷叶逐渐变少,往里便瞧见外婆正挽着裤腿,别着衣袖,盘着头发在荷塘中,正笑着给荷花摘下枯萎的花瓣。不一会儿又手脚麻利地拿着工具去收莲藕了,摘完后,又忙着在水里细细搓着淤泥,边角都不放过。以至于我连喊了三声“外婆”她才听到。“来啦!”外婆见我顿时喜笑颜开,接着便又用带着家乡话对我说:“来看!这个莲藕又白又胖,今晚马上给你炖汤喝!记得多吃些!对身体可好了呢……”祖孙俩爽朗的笑声洒满了每株荷花间,而此刻,夕阳坠入西山,天空流泻出一道火红与明黄交织的河流。待红霞渐渐消退成玫瑰粉色,碧空变成浅淡的青绿色。草丛间响起虫鸣,远处密林中相思鸟促短促的曲调 (改:相思鸟短促的曲调) ,和野八哥有趣的叫声。溪水静静流淌过平静的村庄和整齐的庄稼地。远处炊烟袅袅,我也与外婆牵手从荷花塘中走向温暖的家。(段评:本段通过外婆的动作和对话展现祖孙情,场景温馨动人。但存在不足:一是“正笑着给荷花摘下枯萎的花瓣”与“收莲藕”的动作衔接稍显突兀;二是环境描写(夕阳、虫鸣等)与人物互动的融合不够紧密;三是“牵手走向温暖的家”可通过具体细节(如外婆沾着泥的手、口袋里的莲子)强化情感浓度。修改版:往荷塘深处走,荷花渐渐稀疏,只见外婆挽着裤腿,袖口别在肘间,头发盘成松松的髻,正蹲在水里给荷花摘枯瓣。她的手很巧,摘完枯瓣,又拿起小锄头挖莲藕,挖出来的莲藕带着泥,她就蹲在水里细细搓,连藕节的缝隙都搓得干干净净。我连喊三声“外婆”,她才直起身回头:“呀,我的小丫头来啦!”她的脸上沾着泥点,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用带着乡音的话对我说:“看这藕,又白又胖,今晚炖排骨给你吃,多吃点补身子!”祖孙俩的笑声落在荷叶上,惊起了停在花上的蜻蜓。这时夕阳坠在西山,天空染成火红与明黄的锦缎,慢慢褪成玫瑰粉,最后变成浅青。虫鸣在草丛里响起来,相思鸟的叫声清脆,野八哥学着人的调子,溪水静静流过村庄。外婆牵起我的手,她的手心带着泥的凉和汗的暖,口袋里还装着刚摘的嫩莲子,我们踩着夕阳的影子往家走。)
奔赴盛夏的荷花,也是奔赴与外婆的甜蜜相见。荷花塘清新的芳香也会一直萦绕着我成长的道路,美丽的荷花也会伴着一路随我与外婆共进 (改:随我与外婆一路共进) 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段评:本段作为结尾,点明主题,情感真挚。但不足在于:一是“奔赴盛夏的荷花”稍显抽象;二是“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表达过于笼统;三是可结合具体意象(如口袋里的莲子、荷塘的清香)自然升华情感,避免口号式结尾。修改版:原来奔赴盛夏的荷花,就是奔赴和外婆的约定。荷塘的清香会一直跟着我,就像外婆的手牵着我一样。每次闻到荷叶的香,我就想起外婆沾着泥的笑脸,想起藕汤的暖,想起夕阳下牵着的手。那些关于荷花的记忆,会伴着我长大,就像外婆种的荷花,一年年开在塘里,也开在我心里。)
1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走进外婆的荷花塘》,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尤其在细节描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像上天精心打造的微景观,微风吹拂,荷叶层层叠叠地起伏着,忽高忽低,左摇右晃,像波涛的湖面,把涟漪荡进了我的心里”,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的动态描写得十分生动;“露珠亮晶晶的,在那翠绿的荷叶上微微滚动着,闪烁着晶莹的光辉,像翡翠盘里托着珍珠一样”,把露珠比作珍珠,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灵动。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度和结构精巧度上再下些功夫。文章目前在立意上稍显浅显,停留在对荷花塘美景和与外婆相处日常的描述上,没有从这些平凡小事中发掘出更深刻的意义。比如在结尾部分,可以尝试写一写荷花塘以及与外婆相处的时光对你成长的影响,或是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小见大,提升文章立意。在结构方面,文章平铺直叙,缺少波澜。你可以运用插叙的手法,比如插入一段关于外婆与荷花塘之间的难忘故事,或者你小时候在荷花塘发生的趣事,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也更有变化 。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外婆的哪些行为或话语,让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启发?
- 荷花塘除了美丽的景色,在你心中还有哪些特殊的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