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往前,总有些瞬间凝固成永恒的坐标——在万里征途中,号角在心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那支用双脚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的队伍,他们翻过十八条山脉,跨过十二个省,渡过二十四条河,走过十多座大小城市……用热血铸成了不朽的丰碑。(段评:这段开头用了很有气势的语言引出长征,还列出了具体的数字,很棒!不过语言有点成人化,比如“历史长河奔涌往前”“永恒的坐标”,小学生读起来可能有点难懂。可以把语言变得更简单,让画面感更强,比如用比喻让长征的队伍更生动。修改版:历史像一条长长的河,里面藏着很多闪亮的故事——有一支队伍,用双脚走过了二万五千里路!他们翻过十八座高高的山,跨过十二条宽宽的河,走过十二个省、十多座城市……用热血写出了最了不起的故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吟起这句诗,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长征路上红军过草地、翻雪山、渡河的光辉历程。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们犹如一只只萤火虫,光虽不甚亮,却异常清澈。(段评:你引用了毛主席的诗,还把红军比作萤火虫,这个比喻很新鲜!不过“光虽不甚亮,却异常清澈”有点抽象,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可以把萤火虫的比喻变得更具体,比如说说这光带来了什么,让情感更真实。修改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读起这句诗,我眼前就会浮现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样子。那时候的中国像天黑了一样,红军却像无数只萤火虫,虽然每只的光小小的,但聚在一起,就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军长征的壮举如同不朽的丰碑,而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更是一段传奇故事。在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决定迅速抢渡金沙江。为了迷惑敌人、掩护主力,他们在毛主席等同志的指挥下,佯攻昆明、调动滇军,有效削弱敌人江防兵力;利用暗夜,隐蔽行动,分路赶赴江边渡口。为了保障大军渡江,先遣部队在群众的帮助下紧急找船,前后共用木船七只,并且找来了30多位船工,具备了渡江条件。从5月3日至9日,红军靠七只小船从容渡江,成功摆脱围追堵截。此战役粉碎了蒋介石围纤 (改:围歼) 红军的计划,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段评:你选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还写了具体的时间和数字,内容很准确!不过这段更像说明文,缺少一点故事的画面感。可以加一点细节,比如红军找船时的着急,船工帮忙的情景,让故事更生动。修改版:在长征的故事里,巧渡金沙江特别神奇!1935年4月,红军到了云南,要赶紧渡过金沙江。毛主席让大家假装攻打昆明,引开敌人;然后趁天黑悄悄跑到江边。船少怎么办?先遣队的叔叔们急得直跺脚,幸好乡亲们帮忙找来了7只木船,还有30多位船工叔叔连夜帮忙。从5月3日到9日,红军坐着小船,悄悄渡过了江,敌人根本没发现!)
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需要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我们更需要长征精神来支撑自己。我们必须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段评:你想把长征精神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勇于担当,艰苦奋斗”这些词有点空,小学生说出来会显得生硬。可以把精神具体到“不放弃”“互相帮”这些小的点,让主题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修改版:现在我读小学,每天要写作业、背课文,有时候也会觉得难。但一想到红军长征的故事,我就有力量了!他们能走过那么远的路,我遇到的小困难算什么呢?我要像他们一样,遇到难题不低头,和同学互相帮忙,把每件小事做好。)
长征就像岁月长河的细沙,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沉淀,消失在人们身上 (改:消失在人们视野) 。但我们依然要学习长征精神,实际 (改:实践) 长征精神,发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永驻人间。(段评:你想表达要学习长征精神,这个结尾的想法是对的!不过“岁月长河的细沙”“永驻人间”这些话太抽象了,而且和前面的内容有点重复。可以把长征精神比作身边的东西,比如“书包里的小太阳”,让结尾更亲切。修改版:长征的故事像一颗种子,种在我心里。它不会因为时间过去就消失,反而会慢慢发芽——每次我遇到困难,它就会提醒我:“别放弃呀!”我要把这个种子分享给同学,让大家都记得红军的故事,让长征精神一直陪着我们长大。)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数学题。一开始觉得挺简单的,后面一看越看脑子却浑 (改:脑子却昏) 。那些文字像苍蝇一样在我眼前乱飞,让我头晕眼花。我心想:要不这题我不做了吧!考试不一定考得到!突然,我想起了红军。不行不行!我不能放弃!我要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红军可是走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都不曾抱怨过一句,一心都投向了国家!我只是遇到了一道难题而已,怎能放弃呢?接着,我闭了闭眼,然后重新开始审题。我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我把这题给解开了!我内心别提有多欢欣鼓舞了!长征精神不仅能让我们学会坚持,也能让我们学会担当、责任。(段评:这段写了自己做数学题的经历,把长征精神和生活联系起来,情感很真实!不过“文字像苍蝇一样乱飞”这个比喻不太好,有点脏脏的感觉。可以换个更可爱的比喻,比如“数字像小虫子一样爬来爬去”,还可以加一点做不出题时的小动作,比如挠头、咬笔,让细节更生动。修改版: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道数学题,一开始觉得简单,后来越看越糊涂——数字像小虫子一样在本子上爬,我盯着看了十分钟,还是不会。我噘着嘴想:“算了,不做了!”突然,我想起红军过草地的故事:他们饿了吃草根,冷了抱在一起,都没说过放弃。我脸一下子红了:他们走了二万五千里,我连一道题都做不了?我赶紧坐直身子,重新读题,用笔在本子上画画写写。突然,我眼睛一亮——原来这么简单!我高兴得跳起来,好像自己也翻过了一座“小雪山”。长征精神教会我:遇到困难别害怕,再试一次,就会成功!)
黄慧慈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读七律长征有感》,老师首先要为你对长征精神深刻的理解点个赞!很多人只是简单描述长征过程,而你却能从中感悟到长征精神对我们新时代少年的激励作用,如“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需要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我们更需要长征精神来支撑自己”,这让你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了深度!
不过,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比如你提到要学习、实践、发扬长征精神,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重视长征精神?是因为它能给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还是能培养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能在结尾处,把重视长征精神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写清楚了,但部分过程有点快。像你写自己解数学题的这段经历,“那些文字像苍蝇一样在我眼前乱飞,让我头晕眼花”这里是文章比较关键的部分。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教室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安静还是有些嘈杂?你握笔的手有没有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心里除了想放弃,还有没有其他的念头?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另外,从讲述红军长征故事过渡到自己解数学题的经历,段落之间有点跳跃。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长征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里,它同样能给予我们力量”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读起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长征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它又将以怎样的形式激励我们? 2.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事例可以体现长征精神,我们该如何发现并学习这些身边的“长征精神”? 3. 怎样将长征精神与我们未来的职业理想相结合,让它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行?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思想与文采兼备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