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要拆了。我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目光最终落在墙角——那片苔藓还在。(段评:开头用老屋要拆的消息和吱呀作响的木门、墙角的苔藓,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还埋下了对老屋和苔藓的情感伏笔,特别棒!要是能多加点感官细节,比如推开木门时的触感、闻到的气味,画面感会更强哦。修改版:老屋要拆的消息传来时,我攥着门把手站了好久。终于轻轻一推,那扇掉漆的木门发出“吱呀——”的长鸣,像在叹气。风裹着旧木头的味道扑过来,我的目光一下子钉在了墙角——那片绿绒绒的苔藓,居然还在。)
记得小时候最讨厌它们。南方的雨季,苔藓沿着墙根悄悄爬上来,绿的发黑,像永远擦不干净的污渍。外公却从不让我刮擦掉它们,总说:“苔藓是房子的呼吸,刮擦掉了,房子就死了。”(段评:这段回忆了小时候讨厌苔藓的原因,还加了外公的话,让故事有了温度!不过可以把“绿的发黑”的样子写得更具体,比如苔藓摸起来的感觉,还有外公阻止你的小细节,这样会更生动。修改版:记得小时候最讨厌这些苔藓了!南方的梅雨季一来,它们就像偷偷溜进来的小调皮,沿着墙根一点点爬,把白墙染成一块块深绿,摸上去滑溜溜的,像永远擦不干净的湿污渍。有次我举着小铲子要刮,外公急忙按住我的手,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点着墙:“苔藓是房子的呼吸呀,刮掉了,老屋就没精神啦。”)
我蹲下身了 (改:蹲下身来) ,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它们。这不是单纯的绿,而是一首色彩的协奏曲:新生的部分是嫩绿的,像初春的新长出的嫩叶 (改:新叶) ;生长中是翠绿的,带着生机勃勃生机 (改:生机勃勃) ;老去的部分沉淀成墨绿,仿佛把时光都熬成浓浆。(段评:你把苔藓的颜色比作“协奏曲”,这个想法太有创意了!不过“生长中是翠绿的,带着生机勃勃生机”有点重复啦,而且观察苔藓的动作可以加个小细节,比如手轻轻碰了碰苔藓,这样更真实。修改版:我蹲下来,第一次凑得这么近看它们。原来这不是单调的绿,而是一首轻轻唱的颜色歌:刚冒出来的小芽是嫩生生的浅绿,像春天刚抽的草尖;长开的部分是鲜亮的翠绿,透着满满的劲儿;老一些的地方沉成了墨绿,仿佛把老屋的时光都浸在了里面。我忍不住用指尖碰了碰,软乎乎的,还带着点潮意。)
奶奶的声音在记忆里响起:“苔藓知道自己该长在哪里,不该长在哪里。它们不争阳光最盛的地方,只守在自己的角落,安静地绿着。”(段评:奶奶的话很有道理,也和苔藓的特点呼应上了!要是能加个奶奶说这话时的场景,比如她坐在藤椅上择菜,或者摸着你的头说,情感会更浓哦。修改版:奶奶的声音忽然在耳边响起来——那年夏天,她坐在廊下的竹椅上剥蚕豆,阳光透过竹帘洒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她指着墙角的苔藓笑:“你看这些小苔藓,多懂事。从不跟花儿抢太阳,就守着自己的小角落,安安静静地绿着,多好。”)
是啊,这满墙的苔藓多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花朵的艳丽,没有树木的高大,只是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活出自己的颜色。它们不需要的关注 (改:不需要关注) ,只是沉默地固执地绿着,用最平凡的姿态,完成对生命最隆重的礼赞。(段评:把苔藓比作普通人,这个比喻特别温暖!不过“它们不需要的关注”多了个“的”,而且可以把“沉默地固执地”的样子写得更具体,比如苔藓在砖缝里也能长,这样想法会更实在。修改版:是啊!这满墙的苔藓,多像巷口卖早点的阿婆,像修自行车的爷爷,像每天扫街的清洁工——没有花朵的艳,没有大树的高,就守在被人忽略的角落,活出自己的颜色。砖缝里、石阶边,哪怕只有一点点潮气,它们也能铺开一片绿,不声不响,却把每个角落都填得满满的。)
推土机的轰鸣传来。这片苔藓即将和老屋消失在瓦砾之中。(段评:推土机的轰鸣把现实拉回来,和开头的“老屋要拆”呼应上了,过渡得很自然!要是能写一写听到声音时的小反应,比如心里“咯噔”一下,或者手抓紧了衣角,情感会更真切。修改版:突然,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巨响,是推土机的声音!那声音像重锤敲在心上,我抬头看着满墙的苔藓,它们还静静地绿着,好像没听见似的。可我知道,它们很快就要和老屋一起,消失在瓦砾堆里了。)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早已在无人注目的时光里,把生命绽放到极致……(段评:结尾的感悟很动人,把苔藓的生命意义写出来了!不过可以把“绽放到极致”的样子和之前的观察联系起来,比如苔藓在墙角长了那么多年,陪伴了老屋的日日夜夜,这样升华会更自然。修改版: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我忽然笑了。它们已经在老屋的墙角待了那么久:看过我光着脚跑过走廊,听过外公外婆的唠叨,淋过无数场南方的雨。它们用小小的绿,把每个无人注意的日子都填得满满的——这就是它们最棒的样子呀。)
甘一芹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苔藓的默言》,老师首先要为你的深刻思考点个赞!很多人可能只是简单描写苔藓,而你却从苔藓身上感悟到“用最平凡的姿态,完成对生命最隆重的礼赞”这个道理,这让你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了深度!
不过呢,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变得更精彩。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从苔藓联想到普通人,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苔藓这种平凡的姿态就能完成对生命的隆重礼赞呢?是因为它的不争不抢,还是它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如果能在结尾处,把这个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你写“我蹲下身了,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它们”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你用手触摸苔藓时有什么感觉?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从回忆小时候讨厌苔藓到现在对苔藓有了新的感悟,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改变,对苔藓亦是如此”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苔藓的这种生存态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人和事可以与之呼应?
- 除了平凡的普通人,苔藓的精神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又有怎样的启示?
- 假如苔藓会说话,它会对即将拆除老屋的人们说些什么?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思想与文采兼备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