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

跳跳龙Al作文批改

首页原创文库
首页 范文文库袁隆平传记
记叙文
袁隆平传记
作者:马谊洁| 指导老师:龙琴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一个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命科学家,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段评:本段开篇点明主题,直接将袁隆平定位为英雄,简洁明了。但作为记叙文开头,缺乏画面感与情感共鸣,仅用概括性语言难以抓住读者注意力,可通过具体意象或设问增强吸引力。修改版:当稻浪在阳光下翻涌成金色的海洋,当碗里的米饭飘出阵阵清香,我总会想起那个把一生献给大地的老人——袁隆平。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为全人类温饱奋斗的科学家,更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他的一生,是对大地深情的咏唱,是对粮的 (改:粮食的) 执着追求,尽管他出身于农村家庭,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他要就是 (改:要的就是) 让中国人离远离 (改:远离) 饥饿,不再受饿。(段评:本段介绍袁隆平的出生背景与梦想,核心明确。但存在语句不通顺(“出身于农村家庭”与史实不符,应为知识分子家庭;“要就是让中国人离远离饥饿”语病明显)、细节模糊的问题,影响叙事的准确性与感染力。修改版: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一生,是对大地深情的咏唱,是对粮食的执着追求。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却始终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梦想:让中国人远离饥饿,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

1937年的他,抗战爆发逃难,亲眼目睹战争带来的饥饿与苦难,使他对粮食的重要性有了深刻体会。1949年,19岁的他考入了农学系受师影响 (改:受老师影响) 立志学农。(段评:本段叙述袁隆平立志学农的契机,逻辑清晰。但“受师影响立志学农”表述笼统,缺乏具体情境支撑;“抗战爆发逃难”与“考入农学系”的过渡略显生硬,可补充关键细节增强故事性。修改版:1937年抗战爆发,年幼的袁隆平随家人逃难,亲眼目睹路边因饥饿倒下的难民,那骨瘦如柴的模样,让他第一次读懂了粮食的分量。1949年,19岁的他考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在老师的影响下,他坚定了“学农报国”的志向——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1953年,农学院毕业分配任教,教融 (改:教授) 杂交水稻研究,1960年,他在生产水稻田 (改:生产的水稻田) 里发现一株高大壮硕的水稻,立即便将种子种下可高大饱满水稻却没有再次出现。而他并没有放弃,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烈日高空下,他只能拿着放大镜从14000个稻穗中找到6株不育株。(段评:本段描写袁隆平发现特殊稻株与寻找不育株的过程,体现了他的坚持。但存在时间线混乱(“教融杂交水稻研究”表述不清)、细节不够生动的问题,“拿着放大镜从14000个稻穗中找6株不育株”可通过动作与环境描写强化艰辛感。修改版:1953年,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从此与杂交水稻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他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可第二年种下它的种子,却再也长不出那样壮硕的稻株。没有放弃的他,顶着烈日蹲在稻田里,用放大镜在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寻,最终只找到了6株珍贵的不育株。

1968年的一天,袁隆平辛苦培育的700多株稻苗被人连夜拔走,一颗不剩,袁老冲进水田中,不顾一切地把手伸进水中摸索,可却一无所获,这次的袁隆平再也忍不住了,他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呆呆的看着 (改:呆呆地看着) 水田中的杂草。(段评:本段叙述稻苗被拔事件,通过“放声大哭”展现袁隆平的悲痛,情感真挚。但“呆呆的看着水田中的杂草”细节不够具体,可补充他的动作、神态,让悲伤更具画面感,同时“连夜拔走”的背景未交代,略显突兀。修改版:1968年的一个清晨,袁隆平赶到试验田时,发现辛苦培育的700多株稻苗竟被人连夜拔光,只剩下满田的杂草。他疯了似的冲进田里,双手在冰冷的泥水中摸索,指尖被碎石划破也浑然不觉,可那些承载着希望的稻苗却不见踪影。这位从不轻易落泪的科学家,终于忍不住蹲在田埂上,像孩子一样放声大哭,泪水混着泥水,滴落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经过不懈努力,在一处水沟里找到5株残存的实验苗,保住了最后的实验样本,他深知这5株稻苗的重要,便离开家乡与亲人,来到岭南。 (改:岭南进行研究。) 袁隆平和学生做了无数场实验,可都不尽如人意。被 (改:不尽如人意,被) 领导指责科研经费被迫暂停。(段评:本段讲述袁隆平找到残存稻苗后的坚持,情节连贯。但“离开家乡与亲人,来到岭南”的原因未说明,“被领导指责科研经费被迫暂停”表述简略,缺乏过程性描写,可补充他的心理活动与环境压力,突出科研之路的坎坷。修改版:幸运的是,他在田边的水沟里找到了5株残存的实验苗——这是最后的希望。为了避开干扰,他带着学生离开家乡,来到偏远的岭南。无数个日夜,他们在闷热的稻田里做实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甚至被质疑“异想天开”,科研经费也一度被暂停。可袁隆平只是拍拍身上的泥土,说:“只要有一株稻苗活着,我就不会放弃。”

197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功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他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2004年获得了杂交水稻法:“杂交水稻之父”。(段评:本段列举袁隆平的成就,内容准确。但存在时间错误(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非1975年;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杂交水稻法”表述错误)、表述平淡的问题,可调整语序,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突出成就的意义。修改版:1995年,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让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2004年,他荣获世界粮食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段评:本段以袁隆平逝世作结,呼应开头。但“他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表述笼统,缺乏情感升华,可通过具体场景(如民众送别、稻浪的象征)替代口号式总结,让结尾更具感染力。修改版: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那天,长沙的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手捧稻穗为他送行;全国各地的稻田里,稻浪依旧翻涌,仿佛在为这位“稻田守望者”吟唱最后的挽歌。他走了,但他留下的稻种,早已在大地上生根发芽,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人的饭碗里,刻在每一个被温饱照亮的日子里。

综合评价:

马谊洁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袁隆平传记》,老师能感受到你对袁隆平爷爷深深的敬意,也能看出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认真态度。整体而言,文章主题明确,要素齐全,清晰地讲述了袁隆平爷爷的主要生平经历。

不过,为了让文章更加出彩,我们还可以在一些方面进一步提升。比如在细节描写上,文章在讲述袁隆平爷爷科研经历时,大多是平铺直叙,较少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像“1968年的一天,袁隆平辛苦培育的700多株稻苗被人连夜拔走”这一情节,如果能加入袁隆平爷爷当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如“袁老疯了似的冲进水田,双眼圆睁,双手疯狂地在泥水中摸索,嘴里不停念叨着‘我的稻苗,我的稻苗……’”,就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当时的痛心与焦急。另外,在立意深度上,文章基本是在叙述事件,缺乏从这些事件中提炼出独特的感悟或人生哲理。可以在结尾处加上一些自己对袁隆平爷爷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比如“袁隆平爷爷用一生诠释了坚持与奉献的力量,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逐梦的道路上无畏前行”。

最后,关于袁隆平爷爷的事迹,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1. 袁隆平爷爷的梦想对他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又将如何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2. 袁隆平爷爷在科研过程中面对无数挫折都没有放弃,在我们的生活中,当遇到类似困境时,应该从他身上汲取怎样的力量?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要投稿
发布我的作品
写作咨询
专业导师解答
文集制作
制作我的文集

手机微信扫一扫,轻松体验更多功能!

关于跳跳龙
联系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科营路2号中新生态大厦8层801室
联系电话:18907911516
联系邮箱:252480143@qq.com
商务合作:252480143@qq.com
跳跳龙公众号
联系客服
Copyright © 2024 Suzhou Tiaotiao Long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跳跳龙科技有限公司苏ICP备16010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