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传来粽叶的清香。我刚咬下一只软糯的甜枣粽,爸爸笑着问我:“知道粽子的故事吗?”见我摇头,他从青花瓷碟盘拈起一只粽子,轻轻解开草绳。(段评:此段作为开头,以端午节吃粽子的场景引出爸爸的提问,自然地开启故事,能吸引读者兴趣。不过,“青花瓷碟盘”表述稍显生硬,可改为更口语化的“青花瓷盘子”。修改版: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传来粽叶的清香。我刚咬下一只软糯的甜枣粽,爸爸笑着问我:“知道粽子的故事吗?”见我摇头,他从青花瓷盘子里拈起一只粽子,轻轻解开草绳。)
那是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楚国大臣屈愿望 (改:望着) 着破碎的山河,将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沿江百姓划船竞渡,要把鱼虾引开,不让它们伤害诗人的身躯。有位老渔夫把竹筒装满糯米投入江中,其他人也跟着将饭团、鸡蛋抛入浪花。(段评:该段讲述了屈原投江及百姓纪念他的故事,内容具体,符合记叙文情节要求。但“屈愿望着破碎的山河”表述较简单,可增添细节使画面感更强。修改版:那是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楚国大臣屈原站在江边,望着破碎不堪、满目疮痍的山河,心中满是悲愤,随后投入了汨罗江。沿江百姓纷纷划船竞渡,想要把鱼虾引开,不让它们伤害诗人的身躯。有位老渔夫把竹筒装满糯米投入江中,其他人也跟着将饭团、鸡蛋抛入浪花。)
后来,人们用碧绿的箬叶包裹米粮,缠上五彩丝线。细长的菖蒲像守护神般悬挂门前。(段评:此段介绍了端午节用箬叶包米和挂菖蒲的习俗,逻辑清晰。但句子之间缺乏衔接词,显得有些生硬。可加上“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使上下文更连贯。修改版: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用碧绿的箬叶包裹米粮,缠上五彩丝线。细长的菖蒲像守护神般悬挂在门前。)
透过蒸腾的白雾,我仿佛看见滚滚江水上飘着的竹筒,看见那天的露水打湿了岸边的竹叶。现在捧着的粽子,早不只是寻常吃食,每粒米里都藏着绵长的思念。(段评:作为结尾,该段通过想象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屈原的思念,有一定思想深度。不过“透过蒸腾的白雾”表述稍显突兀,可改为“看着手中热气腾腾的粽子”使衔接更自然。修改版:看着手中热气腾腾的粽子,我仿佛看见滚滚江水上飘着的竹筒,看见那天的露水打湿了岸边的竹叶。现在捧着的粽子,早不只是寻常吃食,每粒米里都藏着绵长的思念。)
曾梓萱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粽子的由来》缩写,老师要为你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点个赞!很多人只是简单讲述粽子由来的故事,而你却通过对粽子由来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每粒米里藏着的绵长思念,这让文章有了独特的情感深度。
老师发现你文章的“建筑结构”搭建得很不错。开头通过生活场景引入,“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传来粽叶的清香。我刚咬下一只软糯的甜枣粽,爸爸笑着问我:‘知道粽子的故事吗?’”自然又亲切,吸引读者读下去;结尾“现在捧着的粽子,早不只是寻常吃食,每粒米里都藏着绵长的思念”则深化了主题,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开头自然引入、结尾深化主题的结构,让整个故事很完整。
不过,文章还有提升的空间哦。在丰富细节方面,比如描述百姓划船竞渡、抛洒饭团鸡蛋的场景时,可以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江面上的风浪是怎样的?人们划船时的动作、表情如何?呼喊声是怎样的?用“五感法”把这个场景细致地描绘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另外,在从讲述粽子由来过渡到抒发对粽子情感时,加一个巧妙的过渡句,比如“时光流转,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场景虽已远去,但粽子却承载着那份情感流传至今”,这样段落之间的衔接会更自然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除了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关于粽子由来的传说呢?它们又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2. 随着时代发展,粽子的口味和样式越来越多,这对于传承粽子背后的文化有什么影响? 3. 在不同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和粽子文化有什么联系?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出色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潜力。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过渡衔接上继续下功夫。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