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晚霞》(段评:你用《追晚霞》作为小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作文的主要内容,和全文主题很契合呢,非常棒!继续保持哦!不过它单独成段啦,要是能和下面的段落连起来,让文章更紧凑就更好啦。修改版:《追晚霞》暑假在乡下外婆家,傍晚总爱搬个小马扎坐在院门口,看天边的云一点点变颜色。)
暑假在乡下外婆家,傍晚总爱搬个小马扎坐在院门口,看天边的云一点点变颜色。那天吃过晚饭,刚把碗筷摞在灶台上,就听见隔壁阿梅在喊:“快看西天!红透了!”(段评:这段作为开头,很好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让大家很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写得很不错哟!不过在细节描写上还能再加强,比如可以具体说说听到阿梅喊的时候“我”的心情。修改版:暑假在乡下外婆家,傍晚总爱搬个小马扎坐在院门口,看天边的云一点点变颜色。那天吃过晚饭,刚把碗筷摞在灶台上,就听见隔壁阿梅在喊:“快看西天!红透了!”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来了兴致。)
我抓起外婆的竹编凉帽往头上一扣,跟着阿梅往村后的晒谷场跑。田埂上的露水已经下来了,打湿了凉鞋,踩上去凉丝丝的。路边的玉米叶擦着胳膊,痒得人直缩脖子。阿梅比我跑得快,辫子在背后一甩一甩的,她手里还攥着个画夹,说是要把晚霞画下来。(段评:你把去晒谷场路上的情景描写得很细致,像田埂上露水打湿凉鞋、玉米叶擦胳膊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也跟着你一起跑起来了,特别生动!不过句子之间的衔接可以再自然一点,比如在“阿梅比我跑得快”前面加个连接词。修改版:我抓起外婆的竹编凉帽往头上一扣,跟着阿梅往村后的晒谷场跑。田埂上的露水已经下来了,打湿了凉鞋,踩上去凉丝丝的。路边的玉米叶擦着胳膊,痒得人直缩脖子。而阿梅比我跑得快,辫子在背后一甩一甩的,她手里还攥着个画夹,说是要把晚霞画下来。)
晒谷场的麦秸垛还没拆,我俩爬到最高的那个顶上坐下真的红透了 (改:我俩爬到最高的那个顶上坐下,真的红透了) ,像刚出炉的山楂糕,连带着旁边的云都染成了粉紫色,边缘还镶着圈金边。风从河对岸带着水草的腥气,麦秸在身下沙沙响。(段评:这段对晚霞和周围环境的描写太精彩啦,把晚霞比作刚出炉的山楂糕,特别形象,让晚霞的颜色跃然纸上。而且对风、麦秸声音的描写,也营造出了很美的氛围。不过“我俩爬到最高的那个顶上坐下真的红透了”这句话有点不通顺。修改版:晒谷场的麦秸垛还没拆,我俩爬到最高的那个顶上坐下。哇,晚霞真的红透了,像刚出炉的山楂糕,连带着旁边的云都染成了粉紫色,边缘还镶着圈金边。风从河对岸带着水草的腥气,麦秸在身下沙沙响。)
阿梅翻开画夹,铅笔在纸上“唰唰”地划。我瞅着她画,总觉得没天边的好看——纸上的红太淡,少了那份烧得发亮的劲儿。正说着,西边的红开始暗下去,像被谁泼了碗清水,慢慢褪成了橘黄,又变成灰粉。阿梅急得铅笔都差点掉了,笔尖在纸上蹭出好多黑道道。(段评:你把阿梅画画和晚霞变化的过程写得很生动,通过对比纸上的晚霞和天边的晚霞,突出了天边晚霞的美丽,还把晚霞颜色的变化比喻成被泼了清水,很有想象力!但“正说着”这里有点突兀,不知道是谁在说。修改版:阿梅翻开画夹,铅笔在纸上“唰唰”地划。我瞅着她画,总觉得没天边的好看——纸上的红太淡,少了那份烧得发亮的劲儿。就在这时,西边的红开始暗下去,像被谁泼了碗清水,慢慢褪成了橘黄,又变成灰粉。阿梅急得铅笔都差点掉了,笔尖在纸上蹭出好多黑道道。)
等我们爬下麦秸垛往回走,晚霞已经淡得快看不见了。阿梅举着画夹唉声叹气,说画砸了。路过村口(段评:这里写到晚霞淡去,阿梅觉得画砸了,情节有了发展。不过段落没写完就结束啦,感觉有点戛然而止,应该把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修改版:等我们爬下麦秸垛往回走,晚霞已经淡得快看不见了。阿梅举着画夹唉声叹气,说画砸了。路过村口,我们又聊起了刚才的晚霞。)
后来阿梅把那张画贴在了她家堂屋的墙上,每次路过我都要瞅两眼。那纸上的晚霞虽然没那天的亮,却总想起麦秸垛上的风,还有阿梅急得发红的脸蛋。(段评:作为结尾,这段很温馨,通过看到画能想起当时的情景,让文章有了一种美好的回忆感,升华了主题。不过“那纸上的晚霞虽然没那天的亮,却总想起麦秸垛上的风”这句话缺少主语。修改版:后来阿梅把那张画贴在了她家堂屋的墙上,每次路过我都要瞅两眼。那纸上的晚霞虽然没那天的亮,我却总会想起麦秸垛上的风,还有阿梅急得发红的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