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家乡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一天就是要一家围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才最有意思。(段评:开头引用诗句很有文采,一下子就把中秋节的氛围带出来啦!不过要是能加一点身边的小细节,比如窗外飘来的月饼香、妈妈摆桌子的声音,就能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像放小电影一样吸引读者哦~修改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清晨,我刚睡醒就闻到厨房飘来甜甜的月饼香,妈妈正把洗干净的葡萄、石榴摆上餐桌——我们家乡一年一度的团圆日,又来啦!)
中秋节有许多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每一个都很神奇。每年中秋,我们都要吃月饼。今年中秋,我还亲自动手做月饼呢!我先将做饼皮的面团分成小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手搓成团。接着把豆沙馅料小心地嵌入面团,整个过程我都聚精会神,生怕出现一点差错。然后将加了馅的面团一同揉圆 (改:再次揉圆) ,放入月饼模子里,用力挤压,一块漂亮的月饼就出来了 (改:月饼坯就出来了) 。我将成型的月饼放入烤箱烤制,眼睛紧紧地盯着烤箱内,心中充满了期待。过了好一会儿,空气中弥漫着香喷喷的月饼味,啊,月饼烤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哇,那香甜可口的味道瞬间在口腔中爆开,比店里的更美味!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这是我亲手制作的月饼,它比我吃过的所有月饼都要美味。(段评:做月饼的过程写得很清楚,从分面团到烤好的步骤都有!不过要是能加一点做月饼时的小插曲,比如豆沙馅粘在手指上、压模子时用力太猛的小慌张,还有尝到月饼时嘴里具体的味道(比如豆沙的沙软、饼皮的酥香),就能让这段更生动,像你带着读者一起做月饼一样~修改版: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奇传说,今年最让我开心的是——我亲手做月饼啦!我先把软乎乎的饼皮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团时豆沙馅突然“溜”到手指上,黏糊糊的逗得我直笑。我赶紧把豆沙小心裹进面团,捏紧捏圆放进花模子,使劲一压,“啪”的一声,带着小兔子花纹的月饼就蹦出来啦!放进烤箱后,我盯着玻璃门,看着月饼慢慢鼓起来、颜色变金黄。突然,甜甜的香气裹着面香飘出来,我咽着口水等它凉。咬一口——酥酥的饼皮掉在舌尖,豆沙馅软软地化开来,甜丝丝的还带着我手心的温度,比商店买的好吃一百倍!我的心里像装了块小蜜糖,甜得直冒泡~)
这时,月光洒在大地上,就像银沙一般皎洁 (改:就像皎洁的银沙一般) 。仰望夜空,我好像看到住在广寒宫的嫦娥抱着玉兔,与碧海青天为伴。想到这,我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对美好的向往和赞叹。 中秋节,这个充满团圆气氛的节日,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段评:结尾把月光和嫦娥的想象结合起来,还点出了团圆的温暖,很棒!不过要是能把“文化传统”的感受和自己的小经历连起来,比如摸着手里剩下的半块月饼看月亮,感觉嫦娥也在吃我做的月饼,就能让升华更自然,不是喊口号哦~修改版:这时,月光像一层薄薄的银纱,轻轻盖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我捧着剩下的半块月饼抬头看,月亮里好像真的有嫦娥抱着玉兔,正笑眯眯地看着我手里的月饼呢!我偷偷把月饼举高一点——说不定她也能闻到我做的月饼香呀。这个中秋节,我不仅尝到了亲手做的甜,更摸到了一家人围坐时的暖。原来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日,就是要让我们把爱揉进面团里,让团圆的香飘在月光下呀~)
王炎锋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家乡,祖国的缩影》,老师特别欣赏你用“家乡中秋”这个小切口来呼应“祖国文化”的大主题——从亲手做月饼的温暖,到仰望星空的诗意,再到结尾点明“文化传统”的感悟,这种“以小见大”的立意特别巧妙,让“家乡是祖国缩影”的标题有了真实的支撑!
你做月饼的过程写得很细致:“小心翼翼搓面团”“眼睛紧紧盯着烤箱”,这些动作描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你专注的样子;结尾“月光像银沙”的比喻,也为文章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不过,我们可以一起给文章“加些料”,让它更出彩:比如做月饼时,奶奶有没有在旁边指导?她的手是不是很温暖?烤箱里飘出香味时,全家人的表情是怎样的?把这些家人互动的细节加进去,“团圆”的氛围会更浓;另外,从“做月饼”到“赏月联想嫦娥”,可以加一句过渡,比如“月饼的香气裹着月光漫进来,我忽然想起奶奶讲过的嫦娥故事”,让段落衔接更自然。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家乡的中秋和其他地方的中秋,有没有特别不一样的习俗?比如独特的月饼馅、祭拜方式?
- 除了中秋,家乡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让你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它们和祖国的大文化有什么联系?
- 下次写“家乡”时,能不能试着把“五感”(比如月饼的甜、月光的凉、家人的笑)揉进文字里,让读者“身临其境”?
继续保持这种“以小见大”的思考,你的文章会越来越有深度!期待看到你笔下更鲜活的家乡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