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回老家。(段评:本段作为文章的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和事件,为下文捉鸡的故事做了铺垫,很棒!如果能加入一些对老家的初步感受,比如闻到的气味、看到的景象,会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坐了两个小时的大巴车回老家。刚一下车,就闻到了奶奶家院子里飘来的饭菜香,还有后山上传来的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一下子就开心起来啦!)
回到家,我心里想:好久没吃鸡了,几日不吃 ,甚是想念。(段评:你把想吃鸡的心情写得很真实,尤其是“几日不吃,甚是想念”,读起来特别有趣!要是能加上一点和奶奶的互动,比如看到奶奶在厨房忙碌,你凑过去小声说想吃鸡,会让这段更生动哦。修改版:回到奶奶家,我放下书包就往厨房跑。奶奶正在切菜,我拉着她的衣角晃了晃,小声说:“奶奶,我好久没吃您炖的鸡肉啦,几日不吃,真是想得慌!”奶奶笑着点了点我的鼻子:“小馋猫,那让你爸爸带你去后山捉只鸡回来!”)
爷爷奶奶家的鸡都散养在后山,于是我和爸爸一起去后山上捉鸡,我们爬了很久我很累,但想到山鸡那鲜美的肉,我的嘴角流出了口水,疲惫感一扫而空,随之而来的是满脸的兴奋。走着走着爸爸突然发现前面好似有什么东西,只见一只浑身黄毛,体形很大的山鸡,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悄悄地走近,一下扑上去,结果山鸡跑了,而我一头扎进草丛里。“哎哟”我叫道。爸爸说:“捉鸡呢,不要急于求成,像这种山鸡都是在山中长大的,一个个都不是善茬 。”我想,爸爸肯定是一位捉鸡老手!爸爸顺着鸡的脚印走了找过去 (改:顺着鸡的脚印找过去) ,很快就发现群山鸡 (改:一群山鸡) 藏在树林中的一堆草丛中。我问爸爸:“我们该怎么办?”话音未落,爸就冲了上去 (改:爸爸就冲了上去) ,他手脚并用和山鸡打的难分难舍,我在一边都急眼了,却插不上手!这时爸爸告诉我:“你去把鸡赶过来!快!”我急忙跑过去用石头把鸡赶向爸爸那边。 (段评:本段详细描写了捉鸡的过程,情节很吸引人!爸爸说的话和你的心理活动都写得很真实,但有几个小地方可以改进:一是“体形很大”可以换成更具体的词,比如“圆滚滚的”;二是“和山鸡打的难分难舍”有点夸张啦,换成爸爸怎么追鸡、怎么扑鸡的动作会更生动;三是“用石头把鸡赶过来”可以加一点你的动作细节,比如怎么跑、怎么吆喝。修改版:爷爷奶奶家的鸡都散养在后山,我和爸爸拿着竹筐就往后山走。爬了十几分钟的山路,我累得直喘气,可一想到香喷喷的鸡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疲惫感一下子就没啦,反而兴奋得直蹦跶。走着走着,爸爸突然指了指前面:“看!那有只鸡!”我顺着爸爸指的方向一看,一只圆滚滚的黄毛鸡正低着头啄虫子呢!我屏住呼吸,悄悄地走过去,猛地扑上去——结果鸡“扑棱”一下飞走了,我一头扎进草丛里,胳膊还被草叶划了一下,疼得我“哎哟”叫出声。爸爸笑着扶我起来:“捉鸡可不能急,后山的鸡都机灵着呢!”我心里想:爸爸肯定是捉鸡老手!爸爸顺着鸡脚印找过去,很快就发现那只鸡藏在树林边的草丛里。我刚问:“爸爸,怎么办呀?”爸爸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猛地一扑,鸡吓得“咯咯”叫着跑出来。我在一边急得直跺脚,爸爸冲我喊:“快!去那边把鸡赶过来!”我赶紧跑到鸡的侧面,一边拍手一边吆喝:“咯咯咯!过来过来!”鸡被我吓得往爸爸那边跑,正好钻进爸爸张开的竹筐里!)
不一会,只见爸爸在混乱的鸡群中抓起来两只鸡,他的头发上还有两根鸡毛,我们相互一笑,拿着鸡开开心心地回家了!(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写出了捉鸡成功的快乐,尤其是爸爸头发上的鸡毛,这个细节特别有趣!要是能加上回家路上的心情,比如你和爸爸怎么聊天,或者奶奶看到鸡的反应,会让结尾更完整哦。修改版:不一会儿,爸爸就用竹筐罩住了两只鸡!他的头发上还沾着两根鸡毛,我指着他的头哈哈大笑,爸爸也笑着刮了刮我的鼻子。我们提着鸡往家走,一路上我都在哼歌,心里美滋滋的。奶奶看到我们提着鸡回来,笑着说:“我们家的小馋猫终于有口福啦!”)
谢智杰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捉鸡趣事》,老师忍不住笑出了声——你把捉鸡时的“馋”和“急”写得太真实了!从“几日不吃,甚是想念”的小念头,到扑空扎进草丛的小狼狈,再到和爸爸联手赶鸡的默契,整个故事像一串糖葫芦,酸甜又有趣,让人感受到你和爸爸回老家的温馨。
不过老师发现,你笔下的“趣事”还能更“活”!比如你写“悄悄走近,一下扑上去”,这里可以当一次小导演:你蹑手蹑脚时,草叶是不是擦过裤腿?山鸡突然扑腾翅膀的声音像什么?你扑空时鼻尖闻到的青草味是涩的还是香的?把这些细节加进去,就像给故事加了慢镜头,读者能跟着你一起紧张!还有结尾,除了“开心回家”,能不能加一句你当时的小感悟?比如“原来捉鸡和做事一样,光着急不行,得和爸爸配合才成”,这样故事就有了小亮点啦!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当时爷爷/奶奶看到你们捉鸡回来,说了什么有趣的话?
- 你后来吃那只鸡时,有没有想起捉鸡的场景?味道会不会更特别?
- 如果下次再捉鸡,你会用什么新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