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厨房里弥漫着温馨的气息,妈妈笑着对我说:“我教你包饺子吧!”我满不在乎地一扬头,嘴一撇:“切,不就是包饺子嘛,小菜一碟!”(段评:本段作为开头,通过环境描写和对话自然引出“学包饺子”的主题,语言生动,符合记叙文开头要求。不过,若能增加一些“我”满不在乎时的小动作描写,比如“晃了晃脑袋”“叉着腰”,能让画面更鲜活,突出“我”的自信(甚至有点小骄傲)。修改版:临近年末,厨房里飘着面粉的甜香和肉糜的鲜味儿,妈妈系着花围裙,笑着朝我招手:“来,妈妈教你包饺子吧!”我晃了晃脑袋,叉着腰一扬头,嘴一撇:“切,不就是包饺子嘛,小菜一碟!我肯定比你包得还快!”)
包饺子开始了。妈妈宛如一位技艺娴熟的艺术家,手法轻盈地包出一个完美的饺子,那饺子如同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静静地躺在案板上。妈妈边示范边说:“先用勺子舀起一勺肉馅,小心翼翼地放在饺子皮的正中央,那肉馅就像一颗沉睡的小珍珠;接着,用手沾点水,沿着饺子皮的边缘轻轻抹上一圈,仿佛给饺子皮戴上了一条晶莹的项链;最后,将饺子皮一点一点地合上,一个饱满的饺子便大功告成了。”(段评:本段通过比喻把妈妈包饺子的过程写得很生动,像“小珍珠”“晶莹的项链”这些比喻都很形象。不过,妈妈的动作可以再具体一点,比如“指尖轻轻一捏”“手腕微微一转”,能让“技艺娴熟”的感觉更真实;另外,“宛如艺术家”“精致的艺术品”可以稍微调整得更贴近生活,比如“像变魔术一样”,更符合小学生的表达习惯。修改版:包饺子开始啦!妈妈的手像变魔术一样,指尖轻轻一捏,就包出一个圆滚滚的饺子,稳稳地躺在案板上。她边示范边说:“先用勺子舀半勺肉馅,放在饺子皮正中间,像给小皮儿放了颗圆滚滚的肉丸子;接着沾点水,沿皮儿边抹一圈,就像给它镶了条亮晶晶的边;最后把两边皮儿对着捏,从左到右轻轻一挤,一个鼓囊囊的饺子就好啦!”)
我看着妈妈包得如此轻松,觉得自己肯定能一下子就学会。我不及待 (改:我迫不及待) 地拿起一张饺子皮,用勺子狠狠地挖了一大勺肉馅,一股脑地放在饺子皮中间。然后抹了点水,试图把饺子皮合上,可怎么也包不上,我便用力拉长饺子皮,好不容易包上了。可当我把饺子翻过来,却发现肉馅像调皮的孩子一样挤了出来。我看着这烂糟糟的饺子,再瞧瞧妈妈包的整齐漂亮的饺子,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又连续包了五六个,不是肉馅少得可怜,就是肉馅多得要撑破肚皮,没一个像样的。我不禁抱怨道:“这饺子怎么这么难包呀!”妈妈耐心地安慰我:“不着急,慢慢来,舀肉馅的时候,只需放到勺子的一半就行。”(段评:本段详细写了“我”第一次包饺子的失败经历,“肉馅挤出来”“烂糟糟”这些细节很真实,能看出“我”的手忙脚乱。不过,“迫不及待”可以换成更具体的动作,比如“抢过一张饺子皮”;“用力拉长饺子皮”时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加一点,比如“我急得额头冒汗,使劲儿扯着皮儿”,能让“我”的着急更生动。另外,“连续包了五六个”可以说“又试了好几次”,更口语化。修改版:我看着妈妈包得那么轻松,心里痒痒的,抢过一张饺子皮就开始试。我用勺子狠狠地挖了一大勺肉馅,“啪”地扣在皮儿中间,抹了点水就往一块儿合——可皮儿像粘了胶水似的,怎么都捏不上!我急得额头冒汗,使劲儿扯着皮儿,好不容易合上了,一翻过来,肉馅却像调皮的小虫子,从缝里钻了出来。看着这软塌塌的“小破包”,再瞧瞧妈妈案板上圆鼓鼓的“小元宝”,简直差远啦!我又试了好几次,不是馅太少像个瘪皮球,就是馅太多撑破了皮,没一个像样的。我噘着嘴抱怨:“这饺子怎么这么难包呀!”妈妈笑着拍拍我的手:“别急,舀馅时只要半勺就够啦,轻轻捏才不会破哦。”)
在妈妈的悉心指导下,我渐渐找到了感觉。虽然包出的饺子还不够完美,但每个都含着我对包饺子的热爱和妈妈的感激。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觉得格外美味,因为这不仅是饺子的味道,更是家的温暖和爱的味道。妈妈包的饺子,永远是天下最好吃的。(段评:本段作为结尾,点明了“家的温暖”的主题,情感真挚。不过,“含着我对包饺子的热爱和妈妈的感激”可以说得更具体,比如“每个饺子都裹着妈妈教我的小技巧,也裹着我手心的温度”;“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可以加一点感官描写,比如“咬一口,肉馅的汁儿溅出来,烫得我直吸溜,却笑得合不拢嘴”,让“美味”更真实。另外,“妈妈包的饺子永远最好吃”可以和“我”的饺子对比,比如“虽然我的饺子歪歪扭扭,但和妈妈的饺子一起煮在锅里,飘出的香味儿比往常更甜”,升华更自然。修改版: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慢慢找到了窍门——馅少放一点,捏的时候轻一点,果然包出了像样的饺子!虽然它们有的歪着脑袋,有的肚子扁扁,可每个都裹着妈妈教我的小技巧,也裹着我手心的温度。晚上吃饺子时,我咬了一口自己包的,肉馅的汁儿溅出来,烫得我直吸溜,却笑得合不拢嘴。妈妈包的饺子还是那么香,可今天这盘里,歪歪扭扭的“小饺子”和圆滚滚的“小元宝”挨在一起,飘出的香味儿比往常更甜。原来,好吃的不是饺子本身,是和妈妈一起揉面、捏皮儿的时光,是满厨房的热气和笑声呀。)
黄茜梅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包饺子》,老师特别欣赏你在平凡小事里藏着的细腻感悟——从“小菜一碟”的骄傲到“烂糟糟”的挫败,再到最后品出“家的温暖和爱的味道”,这个从“事”到“情”的升华,让普通的包饺子变成了有温度的成长故事,这是文章最闪光的地方!
你的语言也很有灵气,比如把妈妈包的饺子比作“精致的艺术品”,把肉馅写成“沉睡的小珍珠”,这些比喻让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不过老师想和你分享一个“细节放大”的小技巧:你写“我用力拉长饺子皮,好不容易包上了”时,能不能再慢一点?当时饺子皮有没有被扯得变形?肉馅从哪个地方挤出来的?你手上沾的面粉有没有蹭到鼻尖?把这些“特写镜头”加进去,读者会更像站在你身边看你包饺子呢!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妈妈教你包饺子时,除了说“慢慢来”,她的眼神、手上的动作有没有特别温柔的细节?
- 吃自己包的“烂糟糟”饺子时,除了“美味”,你心里有没有想起妈妈平时为你做的其他事?
- 如果下次再包饺子,你想给饺子捏出什么不一样的花边,来记住这次学包饺子的经历?
老师相信,你这么会观察生活,下次一定能写出更生动的细节!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