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宿迁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不仅出人才,更出美味。水晶山楂糕就是宿迁有名的特产之一,它还在“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呢!(段评:这段开头写得特别好!直接点出了家乡的特产水晶山楂糕,还提到了巴拿马金奖,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想继续了解这个美味的糕点。修改版:我的家乡宿迁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不仅人才辈出,还有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味。其中,水晶山楂糕就是宿迁最有名的特产之一,它还曾在“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呢!)
它呀,皮服 (改:表皮) 晶莹透明,稍微带着一点红色。看着颜色鲜艳的山楂糕,我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段评:你观察得很仔细,用“口水直流三千尺”这个诗句来表达想吃的心情,特别生动!不过“皮服”这个词写错啦,应该是“皮肤”,老师帮你改过来了。另外,引用诗句时,标点符号的位置可以再注意一下哦。修改版:它呀,皮肤晶莹透明,还带着淡淡的红色,像一块漂亮的红宝石。看着这颜色鲜艳的山楂糕,我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
吃一口山楂糕,甜甜的,甜中略微带点儿酸,让人忍不住再来一口。待山楂糕入肚后,口中还留有那种柔柔的酸甜,令人回味无穷。(段评:这段描写了山楂糕的味道,从入口到回味都写得很清楚,让老师也忍不住想尝一口呢!如果能再加入一些吃的时候的小细节,比如山楂糕在嘴里的感觉,就更棒啦!修改版:吃一口山楂糕,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甜中还带着一点点酸,让人忍不住想再咬一口。山楂糕软软糯糯的,轻轻一抿就化了,等它滑进肚子里,口中还留着那种柔柔的酸甜,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宿迁城西北,大运河南岸的支口,是全省有名的“山楂乡。 (改:山楂乡”) ”一片山楂林,有十几公里长,面积达3500亩。这里盛产的铁球山楂便是制作水晶山楂糕的原料。运用上等铁球山楂,清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热煮沸15—20分钟,直到它变得软烂。接着,将软化好的山楂球打成浆,再用网筛过滤浆液,除去杂质。然后,把滤后的果浆放入锅内加热,等果浆沸腾后加入称好的白砂糖,继续加热。在浓缩过程中要不停搅拌,等到挑起的浆液呈片状落下时,停止加热。最后,将凝固的、浓缩好的浆液倒入碗中冷却,就做成让人百吃不厌的水晶山楂糕了。(段评:这段介绍了山楂糕的原料和制作过程,内容很丰富,还用上了具体的数字,特别准确!要是能把制作过程写得更像讲故事一样,比如“铁球山楂们在锅里泡温泉”,就更有趣啦!修改版:宿迁城西北,大运河南岸的支口,是全省有名的“山楂乡”。那里有一片长长的山楂林,足足有十几公里,面积达3500亩呢!这里盛产的铁球山楂,就是制作水晶山楂糕的秘密武器。做山楂糕时,要先把上等的铁球山楂洗干净,放进锅里煮15到20分钟,直到它们变得软软烂烂的。接着,把煮好的山楂打成泥,用网筛过滤掉渣渣。然后,把山楂泥放回锅里加热,等它沸腾了,就加入甜甜的白砂糖,继续煮。煮的时候要不停地搅拌,不然山楂泥会粘在锅底哦!等山楂泥变得稠稠的,用勺子挑起来能连成线,就可以关火啦!)
或许有人说山楂糕并不稀奇,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我们家乡的山楂糕与众不同:晶莹透明如水晶,放在报纸上,可以透过山楂糕看见报纸上的字,而且它黏性强,酸甜适中,清凉可口。(段评:这段写出了家乡山楂糕的与众不同,还举了“能看透报纸”的例子,特别有说服力!如果能再说说这种透明的样子像什么,比如“像一块水晶”,就更形象啦!修改版:或许有人说山楂糕并不稀奇,很多地方都有,但是我们家乡的山楂糕可不一样!它晶莹透明得像一块水晶,把它放在报纸上,连报纸上的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它黏性强,酸甜也刚刚好,吃起来清凉可口,让人越吃越爱!)
另外,水晶山楂糕还是一种保健佳品,可以健脾胃,助消化,增食欲,降血压、血脂,活血化瘀,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段评:这段介绍了山楂糕的保健作用,内容很实用!要是能把这些作用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饭后吃一块,肚子就不胀啦”,就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啦!修改版:另外,水晶山楂糕还是一种很棒的保健小零食呢!它能帮我们健脾胃、助消化,要是不想吃饭,吃一块就能让胃口变好。它还能降血压、降血脂,帮助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真是好吃又健康!)
怎么样,心动了吧?那就赶快来我们宿迁吧,我一定用水晶山楂糕好好招待你们的。(段评:这个结尾很热情,还邀请大家来家乡做客,特别有感染力!如果能加上一句你招待客人的小细节,比如“我会把最大块的山楂糕分给你”,就更亲切啦!修改版: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流口水啦?那就赶快来我们宿迁吧!到时候我一定拿出家里最甜的水晶山楂糕,和你一起坐在山楂树下,一边吃一边看风景,保证让你吃个够!)
彭荟钰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水晶山楂糕》,老师立刻被你笔下那晶莹酸甜的美味吸引了!你不仅清晰介绍了家乡特产的外形、口感,还详细写出了制作过程和独特优势,字里行间都藏着对家乡的自豪——这是最珍贵的情感火花!
老师特别欣赏你用“口水直流三千尺”的诗句,把馋劲儿写活了;写制作步骤时,“加热煮沸”“打成浆”“过滤”这些动词用得精准,像在带读者看一场美食制作秀。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再加两个“小魔法”:一是给山楂糕的“晶莹”拍个特写,比如“阳光照在上面,像一块流动的红宝石,连报纸上的字都能透过它轻轻晃”,这样“水晶”的特点会更立体;二是给制作过程加个“过渡小桥”,比如写完原料产地后,加一句“这么好的山楂,要变成水晶糕,可有一套讲究的手艺呢”,段落衔接会更丝滑。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如果你跟着奶奶/外婆一起做一次山楂糕,你会注意到她们手上的纹路、锅里的蒸汽,这些细节能让“家乡味”更暖吗?
- 除了自己吃,你有没有和家人分享山楂糕的小故事?把“分享的甜”加进去,文章会不会更有温度?
- 宿迁的山楂林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不同季节的样子和做糕的心情,能不能写进文章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