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阳光灿烂的童年里,健康和快乐是最珍贵的礼物。老师常告诉我们,有一样东西像“白色魔鬼”,一旦沾上就会毁掉幸福,它是毒品。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认清毒品的危害,守护珍贵的生命。(段评:本段作为开头,能自然引出毒品主题,语言亲切,但整体表达偏平实。可以加入更具体的童年场景,用比喻让“白色魔鬼”的形象更生动,同时通过对比健康童年与毒品危害,让主题更突出。修改版:我的童年像被阳光洒满的糖果罐——每天和小伙伴在操场奔跑,回家有妈妈热乎的饭菜,睡前听爸爸讲英雄故事。可老师说,有个“白色魔鬼”会把这些甜蜜全偷走,它就是毒品。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清它的真面目,守住我们的糖果罐。)
历史课上,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让我深深震撼。一百多年前,鸦片这种毒品疯狂蔓延,无数人吸了之后变得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连田地都荒废了;原本和睦的家庭,因为有人吸毒变债累累 (改:债台高筑) 、妻离子散,国家也因此日渐衰弱。林则徐看到百姓受苦、国家危难,毅然带领大家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用坚定的行动守护家园,他的勇气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毒品是全民的敌人,必须坚决抵制。(段评:本段通过林则徐的故事说明毒品危害,历史细节丰富,但个人感受可以更具体。可以加入听故事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听到“妻离子散”时的难过,看到课本插图里销毁鸦片场景的震撼,让情感更真实。修改版:历史课上,老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时,我攥紧了课本。一百多年前,鸦片像黑色的藤蔓缠满中国——课本上的老照片里,吸毒的人颧骨突出、眼神涣散,连锄头都握不住;有的家庭卖了房子凑毒资,孩子哭着拉爸爸的衣角,爸爸却一把推开。林则徐站在虎门海滩上,望着被销毁的鸦片浓烟,他的背影像山一样坚定。那一刻我才懂:毒品不是遥远的故事,是啃咬家园的怪兽。)
现在的毒品变得更狡猾,伪装成五颜六色的“跳跳糖”、包装精美 (改:包装精美的) “奶茶粉”、普通的“巧克力”,甚至印着卡通图案的“小药片”。坏人会花言巧语引诱:“吃了特别开心”“就试一次也没系 (改:也没事) ”,但毒品一旦沾上就难戒掉。它侵蚀身体,让我们免疫力下降、精神恍惚,再也不能尽情奔跑玩耍;会让我们变得暴燥 (改:暴躁) 孤僻,和同学吵架、跟父母顶嘴,慢慢失去亲情友情;还会让我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走上偷抢骗的违法道路,彻底毁掉人生。(段评:本段写出了新型毒品的伪装,内容贴近生活,但部分描述可以更细致。比如具体写“跳跳糖”的包装细节,或者听到坏人引诱时的心理警惕,让场景更真实;同时“暴燥”是错别字,需要修正为“暴躁”。修改版:现在的毒品变得像藏在暗处的狐狸:把跳跳糖做成彩虹色,裹着亮晶晶的糖纸;奶茶粉装在印着“网红奶茶”的小袋子里,闻着还有点香;甚至有印着佩奇图案的小药片,看起来和我吃的维生素片差不多。上次听警察阿姨说,有坏人会对小朋友说:“这个巧克力吃了能飞起来哦”,可只要碰一口,就像被无形的线拴住——它会让你早上爬不起来跑步,上课盯着黑板却看不清字,还会变得暴躁,和最好的朋友吵架。)
作为小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改:要学会保护自己。) 绝对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食物、饮料和小礼物,哪怕同学递来不明食品,也要坚定说“不”;还要认真参加学校禁毒宣传活动,多看禁毒绘本和纪录片,练就“火眼金睛”;还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禁毒知识,让大家提高警惕互相提醒。让我们用智慧和勇气远离危险!(段评:本段给出了小学生防毒的方法,实用具体,但可以加入自己的实际经历,比如参加禁毒活动时学到的小技巧,让建议更有说服力。同时开头“学会保护自己”可以更口语化,贴近小朋友的表达。修改版:我们小学生要当自己的“安全小卫士”。上次学校禁毒活动,我学会了“三不”:陌生人给的零食,哪怕是我最爱的草莓味饼干,也要摇头说“不”;同学递来没见过的“玩具糖”,要问清楚是哪里来的;回家和妈妈一起看禁毒绘本,她指着“奶茶粉”的图片说:“以后外面的饮料,离开视线就别喝了”。这些小办法,就像给我们穿上了保护衣。)
生命只有一次,无比珍贵。让我们牢记林则徐等先辈的教诲,擦亮眼睛、坚定立场,远离毒品侵害,用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热情好好学习、快乐成长,拥抱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段评:本段作为结尾,主题积极,但口号式表达可以更具体。可以用童年的具体场景替代空洞的升华,比如提到每天早上的阳光、和朋友的约定,让守护生命的决心更真实。修改版:我的糖果罐里藏着很多宝贝:第一次跑步比赛的奖牌,好朋友送的手工星星,还有妈妈写的“每天开心”的小纸条。生命就像这个糖果罐,碎了就粘不起来。我会记住林则徐的故事,也会握紧手里的“安全小卫士”守则——明天早上,我还要和小明一起去操场跑步,还要听妈妈讲新的故事。这些平凡的小幸福,我要好好守住。)
陈宜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老师首先要为你深刻的家国意识点赞!你紧扣“百年禁毒,家国有我”的主题,从林则徐的历史壮举写到当下毒品的伪装陷阱,再落到小学生的具体行动,把“珍爱生命”的立意和“家国责任”自然结合,这份思考远超同龄人的简单呼吁,特别有深度!
文章的结构像一座稳固的“时间桥”:从历史警示到现实危机,再到自我防护,层层递进,让读者一步步看清毒品的危害。你还用了“白色魔鬼”“火眼金睛”这样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危害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把现代毒品伪装成跳跳糖、奶茶粉的细节,既真实又有警示性,特别棒!
如果想让文章更有感染力,我们可以给“历史”和“现实”之间搭一座更细腻的“情感桥”。比如写完林则徐销烟后,加一句“每当想到虎门海滩的浓烟,再看看课桌上印着卡通的‘毒糖果’,我才明白禁毒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里”,这样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会更紧密。另外,写“拒绝陌生人食物”时,能不能加一个你自己想象的小场景?比如“如果有个叔叔递来彩色的‘巧克力’,我会攥紧书包带说:‘谢谢,我妈妈不让我吃陌生人的东西’”,具体的行动描写会让“远离毒品”的决心更真实。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林则徐销毁鸦片时,普通百姓会是什么反应?如果加入一两句他们的神态或语言,历史故事会不会更鲜活?
- 除了自己拒绝毒品,我们还能怎么向身边的人宣传?比如设计一张禁毒小海报,或者给弟弟妹妹讲个禁毒小故事?
- 你觉得“家国有我”在禁毒这件事上,最能体现的小事是什么?是一次坚定的拒绝,还是一次认真的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