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给我调到体育频道,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看电视正看得起劲儿的时候,突然听到一连串焦急的催促声。不用说,准是我家的“乒乓迷”爷爷急着看比赛了。(段评:本段通过对话和人物标签引出爷爷,开头很吸引人!不过如果能加入爷爷的外貌小细节,比如他衣服上沾着的乒乓球队徽,或者手里攥着的乒乓球拍,会让“乒乓迷”的形象一出场就更立体哦。修改版:"快快快,给我调到体育频道,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正盯着少儿频道的动画片看得入迷,突然一串带着急喘气的催促声炸在耳边。不用回头,我就知道是我家的“乒乓迷”爷爷——他准是又攥着那只磨得发亮的旧球拍,急匆匆地从楼下练球回来啦。)
我的爷爷是个球迷,他不大关注足球,也不懂篮球,却唯独对乒乓球非常痴迷。众所周知,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大家多多少少都会了解一些相关讯息 (改:信息) 。而我爷爷可不一样,他不仅对各个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如数家珍,而且每天早晚都会去打乒乓球,甚至在小区里组建了一支乒乓球队,经常去参加比赛呢!(段评:本段清晰介绍了爷爷对乒乓球的痴迷,内容很充实!要是能把爷爷“如数家珍”的具体例子说出来,比如他能顺口说出马龙的球拍型号,或者孙颖莎的发球特点,会让“痴迷”的表现更真实可感哦。修改版:我的爷爷是个“偏心”的球迷,足球赛他看两眼就打哈欠,篮球赛他压根分不清规则,却唯独对乒乓球爱得“走火入魔”。爷爷不仅能把马龙、孙颖莎这些国手的生日、球拍型号背得滚瓜烂熟,连外国选手的战术特点都摸得门儿清;每天早晚他准抱着球拍去小区球桌“报到”,还拉着邻居们组了支“夕阳红乒乓球队”,上个月刚拿回社区比赛的亚军奖杯呢!)
这不,我还没反应过来,爷爷就已经急匆匆地冲到我面前,拿走我手上的电视遥控器,把少儿频道切换成体育频道。爷爷呢,甚至都顾不上坐下,就那样半蹲着身子,伸长脖子,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里那精彩的乒乓球比赛,整个人都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去了。他的眼珠随着那颗小球左右转动,他的心跳也在运动员的一扬手、一挥拍间不断加速。“好球!”“打得漂亮!”……耳边不时传来爷爷的叫好声,看着他激动得满脸通红、双眼放光的模样,我不由得感叹:“爷爷真是个‘乒乓迷’!”(段评:本段的动作描写特别生动!如果能加上爷爷的小习惯,比如他看比赛时会不自觉地模仿挥拍动作,或者手指跟着球的节奏敲膝盖,会让画面更有童趣,也更能体现他的投入哦。修改版:这不,我还没反应过来,爷爷就“嗖”地冲到我面前,一把抢过遥控器——他的手指尖还沾着球桌上的滑石粉呢!“啪”的一声,少儿频道变成了体育频道。爷爷连沙发都顾不上坐,半蹲着身子,脚尖点着地,眼睛像粘在屏幕上似的:小球往左跳,他的头就往左歪;选手挥拍扣杀,他的手也跟着在空中“唰”地划一下。“好球!”“转起来了!”他的嗓子喊得有点哑,脸涨得像熟透的苹果,连鼻尖上都冒出了小汗珠,那模样,真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替选手打球!)
怎么样,我爷爷这个“乒乓迷”名不虚传吧!(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很干脆!要是能把爷爷的某个小物件或者小习惯和“乒乓迷”联系起来,比如他枕头底下压着的比赛门票,或者每天早上喊我“看球啦”的习惯,会让结尾更有温度,也呼应开头哦。修改版:你瞧,现在爷爷还攥着那只旧球拍,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屏幕呢——我家这位“乒乓迷”爷爷,是不是比电视里的比赛还让人觉得有趣呀?)
马荣骅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迷》,老师立刻被你笔下“乒乓迷”爷爷的形象抓住了!你用“抢走遥控器”“半蹲盯屏”“满脸通红叫好”这些细节,把爷爷对乒乓球的痴迷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眼珠随着小球转动”“恨不得钻进电视”的描写,让人物一下子立了起来——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巧思,特别棒!
如果想让文章更有层次,我们可以给爷爷的“迷”多挖几口“深井”:比如爷爷组建球队时遇到过什么困难?他教邻居打球时有没有特别的故事?这些“侧面镜头”能让“迷”不只是看电视的激动,更藏着热爱背后的坚持。另外,第三段写爷爷抢遥控器时,你可以加一句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我刚看到动画主角变身,手里的遥控器就‘飞’了——唉,爷爷的乒乓魂又燃起来了!”用你的小委屈反衬爷爷的痴迷,画面会更有趣。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爷爷为什么偏偏痴迷乒乓球?是因为年轻时的回忆,还是喜欢打球时的快乐?
- 你有没有跟着爷爷打过球?那次经历让你对“迷”有了什么新感受?
- 如果用“爷爷的乒乓袋”当线索,把他的球拍、球鞋、比赛奖状串起来写,会不会让“迷”的故事更丰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