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天放学后的教室里。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值日生(段评:这段作为故事的开头,能简单交代时间和场景,但句子有点不完整哦,比如“在一天放学后的教室里”后面用了句号,其实可以直接接着写教室里的情况,让句子更连贯。修改版:一天放学后,教室里的同学都背着书包走光了,只剩下今天值日的同学还在忙碌。)
淘包 (改:淘气包) 张明和班长王寒冰俩人。(段评:这段单独列出两个人物,有点太简短啦,其实可以和上一段合并,让开头的人物介绍更自然,也能让段落更完整。修改版:其中就有调皮的“淘包”张明和认真负责的班长王寒冰。)
但张明却不好好扫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边跑边念(段评:这段写了张明不好好扫地的行为,但“跑来跑去”可以加一点具体的动作,比如“挥舞着扫帚”,这样能让调皮的样子更生动;还有“边跑边念叨”的“叨”字多写啦,要去掉一个哦。修改版:可张明却不好好扫地,他挥舞着扫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边跑边念叨:“看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叨:“看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班长看着他在教室里打(段评:这段和上一段衔接得有点断,其实可以把班长的反应直接连在上一段后面,让情节更连贯;“打闹”前面可以加“这么”,突出班长的担心,句子也更通顺。修改版:班长王寒冰看着他这么打闹,不由地皱起眉头担心起来:“张明,你小心点,别受伤了!”)
闹,不由地为他担心:“张明你小心点别受伤了。”但张明并没有(段评:这段写张明不听劝,“并没有把班长说的放在心上”可以换个更口语化的说法,比如“压根没把班长的话放在心上”,更符合小学生的表达;“依旧我行我素”后面的句号可以改成逗号,和下一句连接更自然。修改版:可张明压根没把班长的话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地跑来跑去。)
把班长说的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班长也没在说 (改:没再说) (段评:这段的“没在说”写错啦,应该是“没再说”哦;而且可以加一点班长的动作,比如“无奈地摇了摇头”,让班长的样子更具体。修改版:班长无奈地摇了摇头,也没再说什么,继续低头擦黑板。)
什么。(段评:这段只有一个“什么。”,太简短啦,其实可以和上一段合并,让段落更完整,也能让班长的反应更连贯。)
突然“砰”的一声,班长猛地抬起头,望向声音来源。只见(段评:这段的“猛地抬起头”可以加一点班长的动作细节,比如“手里的黑板擦都停住了”,这样能更突出声音的突然;“望向声音来源”可以改成“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更口语化。修改版:突然“砰”的一声巨响,班长手里的黑板擦都停住了,她猛地抬起头,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张明坐在地上,捂着膝盖,而身后的黑板也倒了下来。张明(段评:这段写张明摔倒和黑板倒了,“坐在地上”可以加“龇牙咧嘴地”,突出他的疼;“身后的黑板也倒了下来”可以写“身后的小黑板“哗啦”一声歪倒在地上”,加上拟声词更有画面感。修改版:只见张明龇牙咧嘴地坐在地上,双手捂着膝盖,身后的小黑板“哗啦”一声歪倒在地上。)
看到班长刚想开口解释一下,但班长已经离开了教室。张明紧张(段评:这段写张明想解释,班长却走了,“刚想开口解释一下”可以加“红着脸”,表现他的紧张;“怎么关键时刻就不好说了呢?”可以改得更符合小学生的想法,比如“怎么这时候丢下我走了呀?”。修改版:张明看到班长,红着脸刚想开口解释,可班长却转身走出了教室。张明心里七上八下的:这家伙平时挺好好说话的,怎么这时候丢下我走了呀?)
地想着:这家伙,平时挺好好说话 (改:挺好说话) 的,怎么关键时刻就(段评:这段和上一段其实可以合并,把张明的心理活动连在一起,让内容更连贯,也不会显得太碎哦。)
不好说了呢?突然教室的门被打开了。只见班长站在门口,手(段评:这段写教室门打开,班长回来,“突然教室的门被打开了”可以改成“就在这时,教室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加上拟声词更生动;“手里握着一把螺丝刀和几颗螺丝钉”可以写“手里拿着一把螺丝刀和几颗亮晶晶的螺丝钉”,让物品更具体。修改版:就在这时,教室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只见班长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把螺丝刀和几颗亮晶晶的螺丝钉。)
里握着一把螺丝刀和几颗螺丝钉。(段评:这段和上一段衔接得有点断,其实可以把班长拿的东西直接连在上一段后面,让情节更流畅,也能让段落更完整。)
突然班长开口了:“你还愣在那干嘛?快过来帮忙。”(段评:这段班长的话很简洁,但可以加一点动作,比如“晃了晃手里的螺丝刀”,让班长的样子更活泼;“你还愣在那干嘛?”可以改成“你还愣着干嘛?”,更口语化。修改版:班长晃了晃手里的螺丝刀,开口说道:“你还愣着干嘛?快过来帮忙扶着黑板!”)
张明惊喜地看着班长回答:“好……好,马上来。”他们(段评:这段写张明的反应,“惊喜地看着班长回答”可以加“眼睛一下子亮了”,突出他的惊喜;“好……好,马上来”可以写“好!好!我马上来!”,去掉重复的省略号,更符合着急帮忙的样子。修改版:张明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惊喜地回答:“好!好!我马上来!”他赶紧爬起来,和班长一起扶着黑板,齐心合力把黑板修好了。)
齐心合力修好了黑板。这时班主任路过教室,看到了他俩(段评:这段写班主任路过,“这时班主任路过教室”可以加“正好”,让情节更自然;“看到了他俩”后面的冒号用错啦,要改成逗号哦。修改版:这时班主任正好路过教室,看到他俩还在,笑着说:“你们怎么还没回家呀?快收拾收拾回去吧!”)
:“你们怎么还在这?快点回家。”他们相视一笑,开开心(段评:这段写他们回家,“相视一笑”可以加“都挠了挠头”,表现他们的不好意思;“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以写“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一起走出了教室”,更具体。修改版:他俩听了都挠了挠头,相视一笑,背着书包开开心心地一起走出了教室。)
心地回了家。(段评:这段和上一段可以合并,让结尾更连贯,也能让回家的场景更完整哦。)
在开满丁香的校园里,善良的人心,温暖了校园。(段评:这段作为结尾,能点出校园的温暖,但“善良的人心,温暖了校园”可以更具体,比如“像丁香花一样甜甜的善意,悄悄温暖了整个校园”,把丁香花和故事联系起来,更贴合主题。修改版:夕阳洒在校园的丁香花上,淡淡的花香飘来,刚才那小小的插曲,像丁香花一样甜甜的善意,悄悄温暖了整个校园。)
庞建宇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善解人意的班长》,老师首先要为你捕捉人物闪光点的细腻观察力点赞!你没有用“班长很善良”这样直白的句子,而是通过“黑板倒地后班长先离开又拿工具回来”这个反转情节,悄悄把“善解人意”的品质藏在故事里——这种用行动体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比直接喊口号高明多了!结尾那句“在开满丁香的校园里,善良的人心,温暖了校园”,更是像给故事盖了一块温柔的绒布,让“善解人意”的主题一下子亮了起来,特别有画面感。
不过老师也发现,你的故事像一颗刚剥开壳的糖果,甜味已经尝到了,但如果能再添点“夹心”,会更让人回味。我们来试试给故事“加个特写镜头”:当班长第一次提醒张明时,你只写了班长“不由地为他担心”,如果能加上班长当时的动作——比如她停下手里的扫帚,眉头轻轻皱了一下,或者声音里带着点无奈的叹息,是不是能让“担心”的情绪更真实?还有黑板倒地的瞬间,“砰”的一声之后,教室里除了张明的哭声,是不是还能闻到粉笔灰的味道?班长跑出去时,裙摆扫过桌子的“沙沙”声?这些细节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能让紧张的氛围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
另外,故事里有个“小桥梁”可以搭得更稳:班长离开教室到拿工具回来,中间其实藏着她的心理活动——她是怎么想到要修黑板的?跑去找工具时有没有遇到困难?如果能加一句“班长冲出教室时,心里已经盘算好了:先去总务处找王老师借螺丝刀,再回教室和张明一起修”,就能让班长“先离开再回来”的行为更合理,也更能突出她“冷静又贴心”的特点。
最后,老师想问问你几个小问题,说不定能帮你把故事写得更深入:
- 班长平时“好好说话”的样子,能不能用一个小例子提前铺垫?比如她之前帮张明解决过什么小麻烦?
- 修好黑板后,张明看着班长,心里除了“惊喜”,会不会还有点不好意思?他有没有悄悄对班长说句“对不起”?
- 丁香花的香味,除了结尾提到,能不能在故事开头就飘进教室?比如“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混着窗外丁香花的甜香”,让环境描写和人物的温暖感呼应起来?
你看,只要在细节和心理描写上多花点心思,你的故事就能像搭积木一样,从“能看”变成“好看又好品”的精彩文章啦!期待你下次的修改,老师相信你能写出更棒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