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们都在不断地追寻着某些东西。它可能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感,或是某个人的身影。而我,一直在追寻那些有着优秀品质的人,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的路。(段评:本段作为开篇,用比喻手法将追寻的对象比作星辰,生动引出主题,语言流畅自然,为全文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调。若能增加更具体的意象或设问,可进一步增强开头的吸引力,让读者更易代入情境。修改版:人生漫漫长路,我们总在追寻些什么——是少年时未竟的理想,是深夜里温暖的牵挂,或是某个照亮心窗的身影。而我,始终追寻着那些带着光的人:他们或许是青史留名的先贤,或许是身边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却都如夜空中的星辰,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
我仰慕古圣先贤,追寻他们的济世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为官,心系百姓。无论被贬何处,他都致力于为当地百姓谋福祉。他修建水利,改革教育,救济灾民。在那动荡的年代,他以一己之为 (改:一己之力) ,为天下苍生撑起一片天。我追寻着他的脚步,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有一份心系他人,胸怀天下的担当。当看到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不再袖手旁观,而是主动伸出援手;当听闻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群体时,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去贡献一份力量。(段评:本段围绕范仲淹的济世情怀展开,引用诗句恰当,能结合自身行为体现追寻的意义,内容充实且紧扣主题。但范仲淹的事例描写稍显笼统,若能补充具体细节(如修建的水利工程名称、改革教育的具体举措),会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情感表达也更有说服力。修改版:我仰慕古圣先贤,追寻他们的济世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辗转多地,却始终心系百姓。被贬邓州时,他主持修建花洲书院,让当地学子有了读书之所;在杭州任上,他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灾民修堤,既解决了饥荒,又留下了惠及后世的西湖长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为苍生撑起一片天。我追寻着他的脚步,当同学为难题愁眉不展时,我会递上整理好的笔记;当社区号召为山区捐书时,我会把珍藏的绘本仔细打包——我渴望像他一样,胸怀天下,也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我始终对那些英雄伟人怀着深深的崇拜,像执着的探险家般追寻他们的足迹。记得那天,阳光像金色的丝线穿过教室窗户,在讲台上织出一片光斑,老师捧着语文书,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史铁生的悲哀命运 (改:悲惨命运) 。当听到史铁生在病榻上写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时,我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这时老师突然提问:“史铁生教会我们什么?”教室里突然安静,接着此起彼伏地响起:“是顽强!”“是对生命的热爱!”……(段评:本段通过课堂场景描写史铁生带来的震撼,细节生动(指甲掐进掌心、喉咙发堵),心理刻画细腻,能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共鸣。若能在老师提问后,补充自己的思考或回答,而非仅写同学的发言,会更贴合“我”的追寻主题,突出个人感悟。修改版:我始终对那些与命运抗争的人怀着深深的崇拜,像执着的探险家般追寻他们的足迹。记得那天,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在讲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老师捧着语文书,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双腿瘫痪,却在病榻上写下了《我与地坛》。”当听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时,我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喉咙像被棉花堵住——原来痛苦也能被温柔地安放。老师突然提问:“史铁生教会我们什么?”教室里瞬间安静,我却在心里喊出:“是接受命运,然后好好活着!”接着此起彼伏的声音响起:“是顽强!”“是对生命的热爱!”……而我知道,那份在绝望中开出的花,已悄悄种进了我的心里。)
我感恩父母师友,追寻他们的感人一幕 (改:追寻他们的感人瞬间) 。父母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默默付出,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住院,父母日夜守在我的床边,眼神里满是担忧和心疼。老师在学习上耐心教导我,当我遇到难题时,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直到我完全理解。朋友在我失落时,陪伴在我身边,给我鼓励和支持。这些感人的瞬间,让我感受到了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温暖。我追寻着这份温暖,也学会了去关爱他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段评:本段围绕父母师友的温暖展开,事例真实,情感真挚,能体现追寻温暖、学会关爱的主题。但几个事例的描写较为平均,缺乏重点,若能选取一个最触动自己的瞬间(如父母守在病床前的具体动作、老师讲解难题时的神态),进行细致刻画,会让情感表达更集中、更有感染力。修改版:我感恩身边的人,追寻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瞬间。去年冬天我突发高烧,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用凉毛巾敷我的额头,是妈妈——她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一直握着我的手,嘴里轻声念着:“快点好起来呀。”爸爸则在厨房忙碌,熬好的粥冒着热气,他一勺一勺吹凉了喂我,指尖的温度透过瓷勺传到心里。老师也打来电话,声音温柔:“功课别担心,等你好了我慢慢给你补。”这些瞬间像冬日里的暖阳,让我在病中也觉得踏实。我追寻着这份温暖,如今看到妈妈疲惫时,会主动递上一杯热茶;朋友失落时,会静静坐在他身边——原来被爱,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
追寻,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旅程。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那些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就像一座座灯塔,指引着我在人生的海洋里,驶向光明的彼岸。(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追寻的意义,用灯塔的比喻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主题明确。但结尾稍显笼统,若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或未来的期许,让升华更自然,会避免口号式的表达,增强个性化感悟。修改版:追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曾在范仲淹的故事里学会担当,在史铁生的文字里懂得坚强,在父母的目光里收获温暖——每一次追寻,都让我长出新的翅膀。那些带着光的人,就像海岸线上的灯塔,或许我永远无法抵达他们的高度,却能循着那束光,在人生的海洋里,把每一步都走得更坚定、更温暖。)
容静怡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追寻》,老师感受到你对“追寻优秀品质”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文章立意清晰,从古人、伟人到身边人,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追寻路上的成长,整体结构完整,情感真挚,尤其结尾“灯塔”的比喻,让主题更有温度。
文章已经很出色了,如果咱们想让它更上一层楼,可以在“细节的生动性”和“选材的聚焦度”上再琢磨琢磨。比如第三段写史铁生的部分,你提到了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但史铁生的“顽强”如何具体触动你?可以试着加一点自己的细节:是听到那句话时手指的颤抖?还是低头时看到阳光在课本上的移动?甚至是课后你悄悄翻找史铁生的文字时的心情?这些“小镜头”能让情感更真实。另外,第三段和第二段、第四段的衔接可以更自然,比如用“如果说古圣先贤的情怀是远方的光,那史铁生的生命力量就是照进我心里的灯”这样的过渡句,让段落间的逻辑更紧密。
最后,关于“追寻”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在你追寻的这些人里,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突然觉得“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试着把那个瞬间的细节写出来,会不会让文章更有“灵魂”?
- 如果你把“追寻”聚焦在一个具体的人或一件事上,比如只写史铁生的影响,或者父母照顾你时的某个动作,会不会让主题更集中、情感更深入?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