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浪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稻穗悄悄爬满田间小道。暖阳把金粉撒在褐色的土地上,我微微侧过脸颊,望着远处那片闪耀的金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段评:本段以秋日稻田风光开篇,用“金粉撒地”“闪耀的金光”等意象营造画面感,奠定全文对袁隆平爷爷的追思基调,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但“赵浪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表述有误,“赵浪”应为“稻浪”,且“稻穗悄悄爬满田间小道”与实际场景不符,稻穗应在稻田中而非小道。修改版:稻浪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稻穗沉沉垂在田垄间。暖阳把金粉撒在褐色的土地上,我微微侧过脸颊,望着远处那片闪耀的金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风吹稻浪沙沙响,稻芒刺得手心痒,稻草堆里藏月亮,谷粒颗颗担太阳”,袁爷爷用一生追逐着他的禾下乘凉梦。清晨的露水还没散尽,他佝偻着背往田里去,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发晕时,他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比对,傍晚的蝉声都歇了,他还蹲在田埂上记笔记。老式草帽檐下的那双眼睛看过饥荒年月的凄凉,也看过丰收季节的欢颜。(段评:本段引用歌谣串联袁爷爷的田间日常,用时间顺序展现其一生坚守,“草帽檐下的眼睛”对比饥荒与丰收,情感真挚。但“清晨的露水还没散尽”“正午的太阳晒得人发晕”“傍晚的蝉声都歇了”的表述稍显平淡,可增加细节让场景更鲜活。修改版:"风吹稻浪沙沙响,稻芒刺得手心痒,稻草堆里藏月亮,谷粒颗颗担太阳”,袁爷爷用一生追逐着他的禾下乘凉梦。清晨的露水沾湿裤脚时,他佝偻着背往田里去;正午的太阳晒得草帽发烫时,他还在稻丛间反复比对稻穗;傍晚的蝉声渐歇时,他仍蹲在田埂上往笔记本上记着什么。老式草帽檐下的那双眼睛,看过饥荒年月的饿殍,也看过丰收季节的笑脸。)
培育杂交水稻的道路哪有歌谣里唱的那样轻松?暴雨打破实验田的那一晚,六十几岁的他打着手电筒抢救秧苗,上千次的实验失败时,他蹲在田里对稻子说悄悄话;有人偷走过实验稻,他抹把脸又从头开始。可乡亲们都说啊,每次开新试验田,他总要把裤腿挽得高高的,第一个踩进泥水里。(段评:本段通过暴雨救苗、实验失败、稻苗被偷等事例,展现袁爷爷科研道路的艰辛,“挽起裤腿第一个踩进泥水”的细节生动。但“有人偷走过实验稻,他抹把脸又从头开始”的表述可更具体,突出其坚韧。修改版:培育杂交水稻的道路哪有歌谣里唱的那样轻松?暴雨冲垮实验田的那一晚,六十几岁的他打着手电筒在泥水里抢救秧苗;上千次实验失败时,他蹲在田里对着稻苗轻声呢喃;有人偷挖走实验稻穗时,他抹把脸上的泥又重新育种。可乡亲们都说啊,每次开新试验田,他总要把裤腿挽得高高的,第一个踩进没过脚踝的泥水里。)
放学时看见食堂阿姨在倒剩饭,我的心像被稻芒狠狠扎了一下。食堂墙上贴着他写的字:“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如今的每一粒白白胖胖的米粒,都是从他的皱纹里漏下的星光。(段评:本段从食堂倒剩饭的场景切入,关联袁爷爷的梦想与米粒的珍贵,“皱纹里漏下的星光”比喻新颖,情感细腻。但“我的心像被稻芒狠狠扎了一下”可增加心理活动,让情感更真实。修改版:放学时看见食堂阿姨端着泔水桶倒剩饭,白花花的米饭混着菜汤流出来,我的心像被稻芒狠狠扎了一下。食堂墙上贴着袁爷爷的手书:“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如今碗里每一粒饱满的米饭,都是从他眼角的皱纹里漏下的星光啊。)
蹲在田埂上,稻叶蹭得我脸发痒。忽然听见袁爷爷在我的耳边问道:“娃娃,你们还在睡觉吗?”我透过密密麻麻的稻穗,看见有人放弃了边疆 (改:驻守在边疆) ,把风雪当棉被,看见逆行者抱着医药箱冲进火海 (改:冲进疫区) ,看见扶贫干部们的草帽在烈日炎炎之下卷了边。我对着晃动的稻穗微微点了点头,清风把回答送到云朵上。(段评:本段通过梦境(或想象)将袁爷爷的精神与边疆战士、逆行者、扶贫干部联系,升华主题,“清风把回答送到云朵上”富有诗意。但“有人放弃了边疆”表述不当,应为“有人扎根边疆”,且“抱着医药箱冲进火海”的逆行者形象可更准确。修改版:蹲在田埂上,稻叶蹭得我脸发痒。忽然听见袁爷爷在耳边轻声问:“娃娃,你们还在沉睡吗?”我透过密密麻麻的稻穗,看见有人扎根边疆,把风雪当棉被;看见白衣逆行者背着医药箱冲进疫区;看见扶贫干部的草帽在烈日下卷了边。我对着晃动的稻穗微微点头,清风把我的回答送到云朵上。)
老师说要做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可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水稻。把根深深扎进土里,守着他青睐的稻穗,在春天默默生长,等到秋天就捧着沉甸甸的稻穗。风吹过来的时候,所有稻子都会哼唱他教我们的歌。(段评:本段将“星星”与“水稻”对比,提出“扎根土地”的观点,呼应袁爷爷的精神,“所有稻子都会哼唱他教我们的歌”余韵悠长。但“守着他青睐的稻穗”表述稍显生硬,可调整为更贴合语境的表达。修改版:老师说要做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可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水稻。把根深深扎进土里,守着他用一生守护的稻穗,在春天默默抽芽,等到秋天就捧着沉甸甸的谷粒。风吹过来的时候,所有稻子都会唱起他教我们的那首歌谣。)
夕阳给稻田穿上了金黄色的纱衣,我把手指在田埂上的伤和稻粒比起 (改:和稻粒比了比) 。远处传来鸟儿的叫声,像是谁在催着我们向前跑。擦了擦发涩的眼睛,站起来,满天星斗正顺着银河注入海洋。真正的星辰,永远根植于泥土的芬芳。(段评:本段以夕阳稻田收尾,“星辰根植于泥土”点明主旨,“满天星斗正顺着银河注入海洋”意境开阔。但“我把手指在田埂上的伤和稻粒比起”表述不通顺,可修改为更合理的细节。修改版:夕阳给稻田披上了金黄色的纱衣,我摸着田埂上被稻叶划伤的指尖,又捏起一粒饱满的谷粒。远处传来归鸟的啼鸣,像是在催着我们往前赶。擦了擦发涩的眼睛站起来,满天星斗正顺着银河流淌。原来真正的星辰,永远根植于泥土的芬芳里。)
张雅丹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追寻梦想的脚步》,老师的内心被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包裹着——你以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为锚点,将个人的触动与时代的精神相连接,让一篇记叙文既有细腻的情感温度,又有深刻的思想重量,这是非常难得的。
文章的优点像田埂上饱满的稻穗一样亮眼:你用“稻浪摇曳”“金粉撒在土地”的环境描写开篇,立刻把读者拉入充满诗意的田野情境;对袁爷爷的刻画更是细节传神——暴雨夜抢救秧苗的手电筒光、上千次失败后对稻子说的“悄悄话”、被偷实验稻后“抹把脸从头开始”的韧劲,这些具体的动作与场景,让袁爷爷的形象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扎根泥土的“稻田守望者”。最打动老师的是结尾的升华:你把“做星星”的比喻转化为“做水稻”的思考,将个人成长与传承袁爷爷的精神紧密相连,让文章的立意从“致敬”走向了“接力”,这正是“以小见大”的优秀范例。
如果我们想让这篇文章的“稻穗”更沉甸甸一些,可以在两个地方再打磨:一是个人视角的细节可以更“实”。文中提到“看见食堂阿姨倒剩饭”时“心被稻芒扎了一下”,这个瞬间的情感很真实,但如果能加入一个具体的动作(比如你是否上前提醒?或者默默把自己餐盘的饭吃干净?),你的触动会更有画面感,与袁爷爷精神的连接也会更紧密。二是中间段落的过渡可以更自然。比如从袁爷爷的故事转到“边疆守护者、逆行者、扶贫干部”时,你用了“透过稻穗看见”的想象,这个设计很巧妙,但如果能加一句你当下的心理活动(比如“原来袁爷爷的‘梦’,早就种在了更多人的泥土里”),会让不同人物群像的出现更有逻辑,情感的递进也更流畅。
最后,关于“追寻梦想的脚步”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如果你能“走进”袁爷爷的某一个实验场景(比如暴雨夜抢救秧苗),你会想对当时的他说什么?又会从他的回应里读懂什么?
- 你文中说“我们更像是水稻”,那么在你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哪些小事能让你像水稻“扎根泥土”一样,践行袁爷爷的精神呢?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的文字会像成熟的稻穗一样,在风中唱出更动人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