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名陈学照,现今四十三岁。身材健硕,面容刚毅,眼睛炯炯有神。(段评:本段以简洁的语言介绍父亲的基本信息,为全文奠定了人物基础。但描写较为概括,缺乏画面感和细节支撑,如“身材健硕”“面容刚毅”等表述略显笼统,未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父亲的形象特点。修改版:父亲陈学照,今年四十三岁。他常穿洗得发白的工装,脊背挺得笔直,肩膀宽阔如老槐树的枝桠,脸上几道浅浅的皱纹藏着日晒雨淋的痕迹,眼睛却像山涧的清泉,亮得能照见人影。)
为人正直,风趣幽默。喜好种花养鱼。其博览群书,知识广泛,人生阅历丰富。(段评:本段概括了父亲的性格与爱好,信息点清晰,但内容较为零散,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如“正直”“风趣幽默”等品质未通过具体场景展现,显得有些空洞。修改版:父亲为人正直,邻里有纠纷时总爱找他评理;又爱说些山里的笑话逗得全家捧腹。闲暇时他侍弄阳台上的月季和鱼缸里的锦鲤,案头还堆着翻旧的历史书,说起三国故事来能滔滔不绝。)
1982年,父亲出生于广西贺州的一个农村。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以他必须肩负起更多的农活。这也使他身体素质很强,为他日后的拼搏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改:坚实的基础) 。(段评:本段交代了父亲的出身背景,逻辑清晰,但叙述较为平淡,未能将“农活经历”与“身体素质”“拼搏基础”之间的关联具体化,缺乏细节描写,如父亲具体做了哪些农活,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品格。修改版:1982年,父亲出生在广西贺州的山村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他从记事起就跟着爷爷扛锄头、挑稻穗,烈日下在稻田里弯腰插秧,寒冬里去山上砍柴,粗糙的手掌磨出了茧子,也练出了一身结实的筋骨,这成了他后来闯世界的“本钱”。)
2000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技校毕业,但也面临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选择,选哪一所大专?而此时,他已被湖北著名的建桥大学录取,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那里的时候,他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只见他皱眉思考片刻,不一会儿,紧皱的眉头便轻轻地舒展开了,摊了摊手,笑了笑,云淡风轻地说:“我选梧州大专。”人们问他有好的大学不去,为什么要去大专。他笑道:“湖北太远,路费太贵了。”(段评:本段通过“选择大学”的情节展现父亲的性格,故事有冲突感,但心理描写和场景细节不足,如父亲“皱眉思考”时的具体神态、做出决定后的语气和动作,以及周围人的反应刻画不够生动,未能充分体现父亲的抉择背后的家庭责任感。修改版:2000年,父亲从技校毕业,手里攥着湖北建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犯了难。亲戚们都劝他去大城市闯闯,他却蹲在门槛上抽了半袋烟,眉头拧成了疙瘩。末了,他把烟头按在地上捻灭,站起身拍了拍裤子,笑着说:“我选梧州大专。”众人哗然,他却挠挠头解释:“湖北太远,来回车票钱够给家里买半头猪了。”)
2002年,正因为他这个选择,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爱。这年他20岁。(段评:本段作为过渡段落,起到了连接前后情节的作用,但内容过于简略,未能体现“遇到一生最爱”的具体场景或情感细节,使得情节推进略显突兀。修改版:2002年,正是这个选择,让父亲在梧州大专的图书馆里,遇见了那个扎着马尾辫、笑起来有两个酒窝的姑娘——后来成了我的母亲。那年他二十岁,阳光穿过窗户,落在两人相视而笑的脸上。)
2012年,父亲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孩子 (改:两个年幼的孩子) 从广东回到贺州独立创业,从“蓝博尔”三个字,白手起家。贺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父亲不肯放弃的脚步。(段评:本段叙述父亲创业的经历,情感真挚,但描写较为概括,如“贺州的清晨和黄昏”等表述缺乏具体的画面感,未能展现父亲创业过程中的艰辛细节,如具体的工作场景、遇到的困难等,使得“不肯放弃的脚步”显得有些抽象。修改版:2012年,父亲带着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广东回到贺州,白手起家创办了“蓝博尔”。贺州的清晨,他骑着三轮车去建材市场进货;黄昏时,他蹲在工地里核对图纸;寒冬的夜里,他裹着旧棉袄在车间里修理机器;盛夏的正午,他顶着烈日跑业务。那些日子,他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又被夜色揉碎在风里。)
这一干就是十二年。2024年,这一年,父亲四十二岁。(段评:本段作为时间过渡,起到了推进情节的作用,但内容过于简单,仅交代了时间流逝,未能与上下文形成更紧密的情感或逻辑关联,略显单薄。修改版:这一干,就是十二年。2024年的春节,父亲站在公司的新厂房前,鬓角已经冒出了白发,那年他四十二岁。)
经过这十二年的拼搏,父亲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顶盛时期 (改:鼎盛时期) 。但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后半生的事。他得了一个重病,治疗花了很多钱,更重要的是经过治疗,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不能干重活。可他治疗结束后,又立刻回到往日那种辛苦工作中。周围的人都在劝他,他每次都坚定地回道:“为了家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必须再拼一把。”(段评:本段通过“重病”情节展现父亲的责任感,情感饱满,但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不足,如父亲“治疗结束后立刻工作”的具体场景、周围人的劝说细节,以及父亲回答时的神态和语气,未能充分展现父亲的坚韧与对家庭的爱。修改版:经过十二年的打拼,父亲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可就在这一年,他查出了重病。手术费花光了大半积蓄,出院时他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连提水壶都费劲。亲戚们劝他歇着,他却撑着桌子站起来,眼里闪着倔强的光:“孩子们还要上学,这个家不能垮。”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车间里,只是走路时腰杆不如以前挺得直了。)
我的父亲拼搏了半辈子,可终究还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拼搏中他学会了许多人生道理。(段评:本段对父亲的一生进行总结,点明“平凡”与“人生道理”的主题,但表述较为抽象,未能将“人生道理”与具体事例结合,使得主题升华略显空洞。修改版:父亲拼搏了半辈子,依旧是个平凡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也没有腰缠万贯的财富。但他教会我,平凡的日子里,只要肯扛着责任往前走,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
即使父亲一直在努力工作,但他也没有无视对家人的关爱,特别是对我的教育。那些重要的人生道理成为了重要的一课。(段评:本段点明父亲对“我”的教育影响,呼应了主题,但“重要的人生道理成为了重要的一课”表述略显重复,且未能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父亲如何将人生道理融入教育中,情感表达不够具体。修改版:父亲总在忙,但从不忘把那些从泥土里、汗水里悟出来的道理讲给我听。他说:“选路要看脚下的土,别光盯着远处的云。”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发了芽。)
陈武虎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凡人歌—父亲小传》,老师能感受到你对父亲深深的敬爱,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父亲的人生经历,主题明确,情感真挚,整体框架清晰,尤其能从父亲的人生选择中提炼出“平凡中的拼搏”这一核心,已经抓住了小传类记叙文“以事写人”的关键。
文章已经很出色了,如果咱们想让它更有感染力,可以在“细节描写”和“情感深化”上再琢磨琢磨。比如写父亲选择梧州大专时,你提到他“皱眉思考片刻,不一会儿,紧皱的眉头便轻轻地舒展开了,摊了摊手,笑了笑”,这段神态动作描写很有画面感,但如果能补充一些细节——他当时手指是否无意识摩挲着录取通知书?说话时眼神是看向远方还是低头望着脚尖?这些细微的动作能让父亲“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藏着对家的牵挂”的形象更立体。再比如父亲生病后坚持工作的部分,你写了他的语言“为了家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必须再拼一把”,如果能加上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他深夜在书房整理文件时,你偷偷看到他揉腰的动作,或者他给你检查作业时手背的输液针孔,这样的细节会让“父爱”的情感更落地,也更能让读者共情。
最后,关于“平凡与伟大”的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父亲的“平凡”体现在哪些日常小事里?有没有一件事,让你突然意识到他的“不平凡”?
- 如果你把父亲的某个“拼搏瞬间”写成“慢镜头”,比如他创业初期冒雨送货的场景,你会如何用感官描写(雨的冰冷、他的喘息、车轮的泥泞)让这个瞬间更动人?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能让父亲的形象更鲜活,让这份平凡的父爱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