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仅仅在课上,也在生活中。(段评:作为全文开头,你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生活即课堂”的核心主题,立意明确,为后文叙事奠定了基础。但开头稍显平淡,缺乏吸引力,未能通过画面感或设问引发读者兴趣。修改版:课堂是什么?是黑板上跳动的粉笔字,是课本里的公式定理?不,真正的课堂,藏在烈日下的跑道旁,藏在赛场上的掌声与遗憾里,更藏在生活的每一次经历中。)
这几天,学校组织开展了运动会,每个人都报了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准备一举斩获金牌。而我也毫不例外,报了自己认为最有机会的项目——跳远。(段评:本段自然过渡到运动会场景,交代了你的参赛项目,叙事清晰。但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细节,比如报名时的心理活动、同学们报名时的热闹场景等,未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修改版:这几天,学校的运动会号角吹响了,公告栏前挤满了跃跃欲试的同学。有人攥着报名表奔向百米赛道,有人拍着胸脯说要挑战铅球,我也挤在人群里,毫不犹豫地在“跳远”那一栏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可是我最有把握的项目。)
在前两次的运动会中,我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因此,对此我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非第一莫属。(段评:你通过回忆过往成绩来铺垫自信,逻辑合理,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但“较好的名次”表述模糊,“非第一莫属”的自信缺乏具体支撑,比如前两次的具体名次、当时的感受等,情感表达稍显单薄。修改版:前两届运动会,我都稳稳拿下了跳远银牌,站在领奖台上时,阳光洒在奖牌上的光芒至今难忘。这次,我铆足了劲训练,心里早就认定:这枚金牌,非我莫属。)
这日,烈日当头,万里无云,却掩盖不住同学们激动的内心,从检录到试跳一切顺利,终于开始了预赛,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水平,轮到我时,周围的同班同学不断给予鼓励,这让我感到非常踏实,每一次的跳跃都伴随掌声。(段评: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运动会的氛围,叙事流畅,写出了试跳时的顺利与同学的鼓励。但心理描写不足,比如站在起跳线前的紧张与期待、听到掌声时的感受等,未能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实状态。修改版:比赛那天,烈日像个大火球挂在天上,柏油路都快被晒化了,可同学们的欢呼声比阳光更热烈。从检录到试跳,我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轮到我时,耳边突然炸开一片“加油”声——是同班同学举着写有我名字的牌子在呐喊。我深吸一口气,助跑、起跳、腾空,每一次落地,都伴随着他们的掌声,我的心也跟着踏实起来。)
十几分钟后,预赛结束,到了最令人激动和紧张的决赛,我和其余五人将决出排名。经过两次后,当前最高2.22m,到了最后一轮,赢的念头在我心中越来越浓,到了我,决定我归属的最后一跳,出其的是 (改:出乎意料的是) 和我竞争的对手也在为我加油。(段评:本段承接上文,推进到决赛环节,通过“最高2.22米”的具体数据增加了真实感。但“出其的是”存在语病,“赢的念头在我心中越来越浓”的心理描写稍显直白,缺乏细节刻画,比如心跳的速度、手心的汗湿等,未能让紧张感扑面而来。修改版:十几分钟后,预赛结束,我顺利闯进决赛,和另外五名选手争夺最终排名。前两跳结束,电子屏上显示最高成绩是2.22米。最后一轮了,我的心跳得像擂鼓,“一定要赢”的念头在脑子里嗡嗡作响。轮到我时,我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清亮的“加油”——竟然是和我竞争最激烈的那个对手!)
最后一跳,我跳出了最远的成绩,就在我以为我赢了,没想到我因站不稳,手撑地了,这让我与前三失之交臂。(段评:你写出了比赛的转折,情节有起伏,“手撑地”的失误细节真实可信。但叙事节奏稍快,缺乏对最后一跳过程的具体描写,比如助跑的速度、起跳的力度、落地时的感受等,未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一瞬间的紧张与意外。修改版:最后一跳,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脚尖在踏板上轻轻一点,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落地时,我感觉自己跳出了前所未有的远度,心里刚涌起一阵狂喜,脚下却突然一滑——为了稳住身体,我下意识地用手撑了一下地面。裁判举起了红旗,我知道,这一跳,无效了。最终成绩出来,我连前三都没进。)
这一刻,我的心如遭雷打,失手在自己最得意的项目,因为自己一个动作,把第一拱手让人。(段评:本段通过“心如遭雷打”的比喻,生动表达了你的失落情绪,情感真挚。但内容稍显单薄,缺乏具体的动作或神态描写,比如站在原地的愣神、眼眶的湿润、周围声音的变化等,未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你的痛苦。修改版:那一刻,我僵在原地,脑子里一片空白。烈日依旧刺眼,可我却觉得浑身发冷。我怎么会在自己最得意的项目上失手?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我把近在眼前的第一拱手让人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死死咬着嘴唇,不让它掉下来。)
在我最伤心的时候,许多班里的同学,我的竞争对手都来安慰我,她们 (改:他们) 毫不在意我的成绩,等我冷静下来,我才想起,学校组织这个比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同学展现出最好的样子,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增进友谊吗?是啊,输赢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输才有赢,那又何必在意呢?我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展现自己吗?(段评:你通过同学和对手的安慰,自然引出对运动会意义的思考,主题得到升华。但“学校组织这个比赛的目的不就是……吗?”的自问自答稍显说教,缺乏真实的心理转变过程,比如从拒绝安慰到慢慢冷静的细节,未能让感悟更自然。修改版:我蹲在场地边,把头埋进膝盖里,肩膀止不住地发抖。不知什么时候,一只手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是班里的女生,她递来一瓶冰镇的矿泉水。紧接着,那个刚才给我加油的对手也走过来,笑着说:“你最后一跳的动作真漂亮,下次肯定能拿第一!”我抬起头,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睛,心里的乌云慢慢散开了。是啊,学校办运动会,难道只是为了那一块金牌吗?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奔跑中展现自己,在竞争中认识朋友啊。输赢本来就是常事,有输才有赢,我当初报名,不就是为了享受跳跃的快乐吗?)
这场比赛,让我明白:做任何事不要只看结果,而是不忘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这次,生活真是给我上了一课。(段评:作为全文结尾,你总结了这次经历的感悟,呼应了开头“生活即课堂”的主题,结构完整。但“做任何事不要只看结果,而是不忘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的表达稍显直白,缺乏个性化的感悟,未能让主题更深刻。修改版:夕阳西下,我和同学们一起走在回教室的路上。风拂过我的脸颊,带着青草的香气。这场运动会,就像生活给我上的一堂课——它让我明白,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出发时的那份初心。我抬起头,看着天边的晚霞,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下次,我还要来跳远,不为金牌,只为再次感受腾空时的自由与快乐。)
宋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生活中的别样课堂》,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你从一次跳远比赛的经历切入,巧妙呼应了“生活是课堂”的主题,结尾的感悟也让文章有了成长的温度,整体结构清晰,情感真实,这都是非常棒的优点。
文章已经很出色了,如果咱们想让它更有感染力,可以在“细节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层次感”上再琢磨琢磨。比如比赛最关键的“最后一跳”,你写“我跳出了最远的成绩,就在我以为我赢了,没想到我因站不稳,手撑地了”,这个瞬间其实是文章的高潮,但写得有些仓促。试试用“慢镜头”展开:你助跑时脚步的节奏、起跳前膝盖的弯曲度、腾空时风掠过耳边的感觉,落地后手撑地的那一秒心里的咯噔——把这些动作、感官和心理细节加进去,读者就能跟着你一起紧张,也更能体会你后来的失落。另外,同学和对手的安慰,如果能加一两句他们具体的语言(比如“没事,你刚才的起跳超帅!”)或拍你肩膀的动作,这份温暖会更真实动人。
最后,关于“生活中的课堂”,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这次比赛里,除了“不看重结果”,对手为你加油的细节,是否还藏着“竞争与友谊”的另一种课堂意义?
- 你提到“不忘初衷”,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紧张时刻,你会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提醒自己“回到初衷”呢?
期待看到你把这些思考融入修改,相信你的文章会更有画面感和共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