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黄昏,车来人往的街头;寒风凛冽,吹得人脸颊生疼。(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冬日黄昏的场景,能快速将读者带入情境,为后文故事的发生营造了寒冷的氛围。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些具体的感官细节,比如寒风的声音、行人的动作,画面感会更强哦!修改版:冬日黄昏,街头的路灯悄悄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车来人往的路面上。寒风“呼呼”地刮着,像小刀子一样割得人脸颊生疼,行人们都裹紧了大衣,脚步匆匆地往家赶。)
少年小宇骑着自行车,正往家赶。突然,车链子“哐当”一声掉了下来。小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离家还有一段距离,该怎么办呢?(段评: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突发状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比喻用得很生动,能让读者感受到小宇的着急。要是能加上小宇当时的动作,比如他下车查看的样子,会更具体呢!修改版:少年小宇正骑着自行车往家赶,车轮“咕噜咕噜”地转着。突然,“哐当”一声,车链子掉了下来。小宇连忙捏紧刹车停下,蹲下来一看,皱着眉头嘟囔:“哎呀,这可怎么办?离家还有好远呢!”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搓着双手。)
这时,修车摊的李大爷看到了小宇的窘境,他放下手中的正在修的车,迈着蹒跚的步子走了过来。“孩子,别着急,我来帮你看看。”李大爷的声音沙哑但温暖。(段评:本段写了李大爷主动帮忙的情节,“蹒跚的步子”和“沙哑但温暖”的声音,都能体现李大爷的热心。要是能加上李大爷的外貌细节,比如他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人物形象会更鲜明哦!修改版:这时,街角修车摊的李大爷看到了小宇的窘境。他放下手中正在拧螺丝的扳手,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迈着蹒跚的步子走了过来。李大爷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花白,但眼神很温和。“孩子,别着急,我来帮你看看。”他的声音沙哑却像暖暖的阳光,照进小宇的心里。)
李大爷俯下身,熟练地拿起工具,开始修理自行车。他的手被寒风吹得通红,手指也有些僵硬,但动作依旧麻利。小宇在一旁看着,心中满是感激。(段评:本段描写了李大爷修车的过程,“手被寒风吹得通红”“动作依旧麻利”,能看出李大爷的熟练和辛苦。要是能加上李大爷修车时的具体动作,比如他怎么用工具、怎么调整车链子,会更生动哦!修改版:李大爷俯下身,拿起地上的小钩子,熟练地勾住车链子。他的手被寒风吹得通红,指关节有些僵硬,但动作依旧麻利。只见他把链子往上一搭,轻轻一推脚踏板,“咔嗒”一声,链子就回到了齿轮上。小宇在一旁看着,心里像揣了个暖水袋,满是感激。)
就在李大爷快修好时,一辆汽车突然失控,朝着他们冲了过来。千军一发 (改:千钧一发) 之际,李大爷用力将小宇推开。小宇安全了,可李大爷却不小心崴到了脚。(段评:本段的情节很紧张,“千军一发之际”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能突出危险的瞬间。要是能加上小宇当时的反应,比如他的害怕、惊讶,会让情节更有冲击力哦!对啦,“千军一发”应该是“千钧一发”哦,老师帮你改过来啦!修改版:就在李大爷拍了拍手说“好啦”的时候,一辆汽车突然失控,“嘀嘀”地按着喇叭朝着他们冲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李大爷猛地伸出手,用力把小宇往旁边一推。小宇“噔噔噔”退了好几步,站稳了脚,可李大爷却没来得及躲开,不小心崴到了脚,疼得皱起了眉头。)
小宇又心疼又着急,赶紧上前扶住李大爷。车修好了,小宇坚持要送李大爷去医院检查。李大爷笑着摆了摆手:“不碍事,孩子,快回家吧,别家人担心 (改:别让家人担心) 。”(段评:本段写了小宇的关心和李大爷的善良,“笑着摆了摆手”能体现李大爷的乐观。要是能加上小宇当时的语言,比如他怎么劝李大爷去医院,会更真实哦!修改版:小宇又心疼又着急,赶紧跑上前扶住李大爷:“大爷,您的脚没事吧?我送您去医院看看!”李大爷笑着摆了摆手,揉了揉脚踝说:“不碍事,孩子,就是崴了一下。车修好了,你快回家吧,别让家人等急了。”)
小宇骑着修好的自行车,缓缓离开。回头望去,李大爷的身影在路灯下显得格外高大。这个冬日黄昏,街头因为这善意而不再寒冷。(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升华了主题,“身影在路灯下显得格外高大”能体现小宇对李大爷的敬佩。要是能加上小宇当时的心理活动,比如他心里的想法,会让情感更真挚哦!修改版:小宇骑着修好的自行车,慢慢地往前骑。他忍不住回头望去,李大爷正站在路灯下朝他挥手,昏黄的灯光把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显得格外高大。小宇摸了摸车把,感觉心里暖暖的。这个冬日黄昏,因为李大爷的善意,街头一点也不冷了。)
邓梓逸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街头修车记》,老师首先要为你的立意点个赞!你通过小宇车链子掉落,李大爷热心帮忙修车,最后还在危急时刻保护小宇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让这个冬日黄昏充满温暖,这个立意很棒!
不过,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善意的力量,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善意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是因为它能传递温暖,还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能在结尾处,把“善意”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就在李大爷快修好时,一辆汽车突然失控,朝着他们冲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李大爷用力将小宇推开”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可以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汽车失控冲过来时,发出了怎样刺耳的声音?周围人的惊呼声是怎样的?李大爷的表情是怎样的?小宇心里最害怕的念头是什么?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从写完李大爷修车到汽车失控这两个情节之间,有点跳跃。我们可以加一句过渡的话,比如“李大爷专心地修着车,小宇在一旁焦急又期待地看着,谁也没注意到危险正悄然来临”。用这样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读起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李大爷这样的善意之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这些善意对社会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2. 假如小宇以后也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他会怎么做,这种善意是如何传递下去的? 3. 除了李大爷推开小宇这一情节体现善意,在修车过程中还有哪些细节可以进一步凸显李大爷的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