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

跳跳龙Al作文批改

首页原创文库
首页 范文文库袁隆平小传
记叙文
袁隆平小传
作者:凌冬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亲历饥饿之苦,立下“让所有人吃饱饭”的誓言,一生深耕稻田。(段评:本段作为开篇,能简洁点明人物核心经历与志向,为全文奠定基础。但缺乏画面感与情感张力,直接陈述生平略显平淡,未能通过场景描写引发读者共鸣。修改版:1930年的北京,袁隆平降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亲历过饥饿啃噬肠胃的滋味,少年袁隆平在田埂上立下誓言:“要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从此,他的一生便与稻田深深绑定。

1960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稻田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籽粒比普通水稻多一倍。他如获至宝,精心培育,却在次年收获的种子种出后性状参差不齐。面对挫败,他没有放弃,反而提出“天然杂交稻”设想,顶着学界“水稻自花授粉无杂交优势”的质疑,踏遍湖南、海南等地稻田,耗时6年,终于在1966年发表论文,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段评:本段叙事清晰,关键事件交代完整。但人物行动与心理的连接不够紧密,“如获至宝”“没有放弃”等表述略显笼统,可通过具体动作与细节展现人物状态;面对质疑的心理活动也可适当补充,增强人物立体感。修改版:1960年,安江农校的稻田里,袁隆平的目光突然被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攫住——它的籽粒竟比普通水稻多一倍!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稻穗,如获至宝般将其摘下,精心培育。可次年播种后,长出的稻子却高矮不一、性状参差。望着眼前杂乱的稻田,他没有沮丧,反而眼睛一亮:“这会不会是天然杂交稻?”顶着学界“水稻自花授粉无杂交优势”的质疑,他背着水壶、揣着馒头,踏遍湖南、海南的沟沟壑壑,耗时六年,终于在1966年发表论文,为杂交水稻研究铺就了理论基石。

1970年,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野生雄性不育稻“野败”,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突破。为加快育种进度,他带领团队开启“南繁”征程——每年秋冬赴海南育种,春夏回湖南试验,像候鸟般奔波。1973年,“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亩产比常规稻增产20%,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段评:本段史实准确,关键节点突出。但“开启‘南繁’征程”的过程可更具象化,“像候鸟般奔波”的比喻可结合具体场景,让科研的艰辛更可感;“解决无数人温饱”的结果也可稍作展开,体现研究的重大意义。修改版:1970年,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边,袁隆平团队惊喜地发现了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稻——“野败”,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钥匙。为抢回被季节耽误的时间,他带领团队开启了“南繁”征程:每年秋末,当北方寒风渐起,他们便带着稻种飞往温暖的海南育种;来年春末,再带着培育好的稻种返回湖南试验田。寒来暑往,他们像候鸟般在南北间奔波,行李箱里装的永远是稻种和笔记本。1973年,“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宣告成功,亩产比常规稻足足增产20%!中国成了世界上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数亿人的饭碗从此端得更稳了。

晚年的袁隆平仍未停下脚步,将目标瞄准更高产的“超级稻”。2014年,他团队培养的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1530.76公斤,再创世界纪录。即便年过九旬,他仍坚持每天去试验田,弯腰查看稻穗长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心中牵挂的仍是“禾下乘凉梦”。(段评:本段数据详实,能体现人物的坚持。但“每天去试验田”的细节可更生动,加入具体的动作、神态描写,让人物形象更鲜活;“禾下乘凉梦”的表达可稍作铺垫,使其出现更自然。修改版:步入晚年,袁隆平依旧脚步不停,他将目光投向了更高产的“超级稻”。2014年,他团队培育的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更是达到1530.76公斤,刷新世界纪录!即便年过九旬,他仍坚持每天清晨走进试验田,弯下早已不再挺拔的腰,凑近稻穗仔细查看长势,粗糙的手指轻轻拂过稻粒。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念叨的还是那个藏在心底的“禾下乘凉梦”——稻穗长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他坐在稻穗下悠闲地乘凉。

袁隆平用一生逐梦稻田,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段评:本段作为结尾,能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但升华略显空泛,可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与具体的“种子”意象结合,让主题更有温度与画面感。修改版:袁隆平用一生在稻田里逐梦,他播下的不仅是改变世界的稻种,更是一颗扎根祖国大地的初心。他用毕生坚守,完美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综合评价:

凌冬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袁隆平小传》,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主题明确,将袁隆平先生为杂交水稻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立意深度上再下些功夫。在细节方面,比如文中描述袁隆平先生科研经历时,大多是平铺直叙事件过程,像“1960 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稻田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这里若能加入袁隆平先生当时的动作、神态,如“袁隆平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快步走到那株稻穗前,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轻轻抚摸着稻穗”,会让人物形象更鲜活。在立意上,文章目前主要是叙述袁隆平先生的事迹,稍显停留在表面。可以在结尾部分深化主题,比如加上“袁隆平先生用一生逐梦稻田,他的坚持与奉献不仅改变了世界粮食格局,更启示我们,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只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从袁隆平先生的事迹中提炼出对人生的感悟,做到以小见大。

最后,关于袁隆平先生的事迹,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1. 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对我们树立个人理想有怎样的启示?
  2. 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袁隆平先生的精神?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我要投稿
发布我的作品
写作咨询
专业导师解答
文集制作
制作我的文集

手机微信扫一扫,轻松体验更多功能!

关于跳跳龙
联系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科营路2号中新生态大厦8层801室
联系电话:18907911516
联系邮箱:252480143@qq.com
商务合作:252480143@qq.com
跳跳龙公众号
联系客服
Copyright © 2024 Suzhou Tiaotiao Long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跳跳龙科技有限公司苏ICP备160103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