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刻都在向我们传授各种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或是体验,都能成为我们的课堂。(段评:本段作为开篇,以比喻手法点出"生活是课堂"的核心主题,立意清晰,语言流畅,为全文奠定了积极的基调。但段落稍显平淡,缺乏画面感和吸引力,若能通过具体场景或设问增强代入感,开篇效果会更突出。修改版:生活是位沉默的老师,它不站在三尺讲台,却藏在晨露沾湿的草叶间,躲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烟火里,甚至藏在古典园林漏窗的光影变幻中。我们不必捧书朗读,只需用眼睛捕捉细节,用心感受温度——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好奇的追问,都是它悄悄递来的课堂笔记。)
记得那次,我去留园游玩,留园的走廊两边都是漏窗,我好奇地问导游:“园林里为什么都是这种窗,有着各种花纹,是有什么含义吗?”导游笑着说:“这叫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以透空窗格实现空间分隔与意境营造,体现‘隔而不绝’的意境,大家可以透过每一个窗格去看一下有什么不同? (改:有什么不同) ”我特意找了几种不同的图案的窗格,透过窗格看出去,我竟然惊奇的发现 (改:惊奇地发现) ,每个窗格看到的景色,都是不同的,随着视角和光影呈现不同的美景,真的感叹古人的智慧,用空间、光影来“借景”。这种生活中的设计,是我们坐在课堂里学不到的。(段评:本段选取留园漏窗的经历,紧扣"生活课堂"的主题,通过对话和观察展现古人智慧,选材独特且有文化底蕴。但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心理描写单薄,"好奇""惊奇"等词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心理变化(如追问前的疑惑、观察时的专注、发现不同后的震撼);二是细节刻画不足,漏窗的花纹样式、透过窗格看到的具体景色(如石峰、芭蕉、游鱼)未具体呈现,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三是"借景"的感悟稍显浅尝辄止,未将古人的空间智慧与生活中的"观察"联系起来(如是否由此想到生活中也需换个角度看问题)。修改版:去年深秋游留园,长廊两侧的漏窗像挂满谜题的屏风,我忍不住凑上去摸了摸冰裂纹的窗棂,转头问导游:"这些带花纹的窗,只是为了好看吗?"导游笑着引我站定:"这叫漏窗,是园林的‘眼睛’。你看这朵海棠纹的窗格——"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透过镂空的花瓣,廊外的红枫正斜斜探进光影里,像幅镶了花边的秋景图;换个六角形的窗格再看,池边的太湖石竟与远处的亭台连成了一幅水墨小品。阳光穿过窗棂时,花纹在青砖地上投下流动的光斑,我忽然懂了导游说的"隔而不绝"——古人用一扇窗,把有限的空间折成了无限的诗意。原来真正的智慧,是让眼睛学会"借":借一片光,借一角景,借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多观察、多动手、用心去体会,一定会在这个大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呼应了开篇的"生活课堂"主题,结构完整,但语言稍显空泛,"多观察、多动手"等表述属于口号式升华,缺乏个人化的感悟。若能结合前文漏窗的经历,用具体的细节或情境自然升华,主题会更深刻。修改版:如今我路过小区的花架,总会想起留园的漏窗——那些交错的藤蔓不也是天然的"窗格"吗?顺着藤蔓的缝隙望过去,一楼阿婆晒的腊梅正飘着暗香,二楼的孩子正趴在窗台上画云朵。生活的课堂从不用粉笔写板书,它把智慧藏在漏窗的光影里,藏在藤蔓的缝隙中,藏在每一次忍不住驻足的好奇里。只要我们肯把眼睛放慢,把心打开,就能接住它递来的每一份惊喜。)
顾嘉媛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生活即课堂》,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主题明确,尤其在立意与选材方面做得不错,通过留园游玩这一生活经历,体现了“生活即课堂”的主题,选材贴近生活,情感也较为真实。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结构技巧上再下些功夫。比如在描写透过漏窗看景色时,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像当时的光线变化、自己的惊叹神情、内心的震撼感受等,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来烘托气氛。在结构上,若能运用一些插叙、倒叙或者设置悬念、伏笔等手法,会让文章更有波澜,比如在开头设置一个关于生活智慧的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最后,关于“生活即课堂”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除了这次留园游玩,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场景让你深刻体会到“生活即课堂”?
- 如何把这些不同场景中的感悟通过巧妙的结构和细腻的描写融入到一篇文章中?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