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些还得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出来。(段评:本段以"咀嚼爱"为核心立意,用比喻手法引出主题,语言简洁且富有思考性,为全文奠定了温暖的情感基调。但作为开头,吸引力稍显不足,若能加入具体的感官细节(如清晨妈妈递牛奶的温度),可更快让读者代入情境。修改版: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的爱是独一无二的,但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得像嚼一颗裹着蜜的糖,慢慢抿、细细品,才能尝出最真切的甜。)
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他们轻轻地抱着我,这样的小心翼翼是呵护;到了我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每天送我去上学,一直目送我到教室,这也是呵护;到了我七岁上小学时,他们不再送我去学校,但是每当我要出门的时候会叮嘱我带雨伞、穿外套,这也是呵护;现在我上了初中,很少见到我的父母,但是我知道他们在家里也一直想念着我,这样也是呵护。(段评:本段以时间为线索列举父母的呵护,结构清晰且情感真挚,能体现爱的延续性。但内容偏于概括,缺乏具体画面感(如目送时的眼神、叮嘱时的动作),且排比句式稍显重复,可通过细节让每个阶段的爱更有辨识度。修改版: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我,他们把我托在臂弯里,连呼吸都放轻了,这是捧在手心的呵护;三岁上幼儿园时,他们总站在园门口,直到我背着小书包跑进教室、回头挥挥手,那道追着我的目光,也是呵护;七岁上小学,他们不再送我到校门口,却总在我出门时摸一下我的书包,念叨着"伞放侧袋了""外套别忘穿",这是藏在话里的呵护;现在我上初中,一周才能见一次面,但我知道,家里的台灯总会为我留到深夜,这也是跨越距离的呵护。)
记得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自行车,父母带着我去到一片大空地中学,途中我摔了好几次都没有学会,而我的父母却不厌其烦地教着我,他们鼓励我,并告诉我一个大道理; (改:并告诉我一个大道理:) 做事情一定要坚持不懈,不可以半途而放弃 (改:半途而废) 。当我学会时,他们会夸奖我,细心地为我处理伤口,其实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有了父母的支持,我又能坚强地站起来。(段评:本段选取学自行车的典型事例,能体现父母的鼓励与陪伴,情节完整且有情感共鸣点。但细节描写不够生动(如摔跤时的场景、父母教的动作),"大道理"的表达稍显生硬,可通过具体动作和对话让场景更真实。修改版:记得小学二年级学自行车时,父母带我去家附近的大操场。我攥着车把晃得像风中的草,没骑两米就摔在软草地上,膝盖蹭破了皮。可他们从没说"算了",爸爸扶着车尾跟着我跑,妈妈蹲在旁边举着创可贴喊"别急,眼睛看前方!"。我摔了五六次想放弃时,爸爸擦了擦我脸上的汗说:"做事就像骑车,稳住方向、慢慢蹬,坚持住就不会倒。"后来我终于能自己骑一圈时,他们比我还开心——妈妈蹲下来给我贴创可贴,指尖轻轻碰了碰伤口,我才发现,原来有他们在,摔疼了也能笑着站起来。)
在我每年的生日,父母都会陪我一起过,虽然不会很华丽,但是我都过得很开心,我庆幸他们在我的身边,能够陪伴我度过每年的生日,让我不会感觉到孤单,他们会用心地为我准备生日礼物和蛋糕。(段评:本段通过生日场景体现父母的用心,情感真挚且贴近生活。但内容较平淡,缺乏具体的惊喜细节(如礼物的样子、蛋糕上的字),可加入个性化的小情节让画面更温暖。修改版:每年生日,父母都会陪我过。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总有一个印着"小太阳"的奶油蛋糕——那是妈妈前一天晚上在厨房烤的,边缘还带着点焦香。去年生日他们送我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我的宝贝又长大一岁啦",虽然礼物不贵重,可我抱着蛋糕吹蜡烛时,看着他们眼里的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到了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们不能随时陪着我,但是他们永远在家里等着我,他们会在有空的时候给我送吃的,会在我生病的时候带我出去看医生,在我不想吃学校的饭菜或在学校吃不饱时,会带着我出去买好吃的。(段评:本段聚焦初中后父母的关爱,能体现距离中的牵挂,情感真实且有生活气息。但描写稍显零散,可通过"送吃的"这一具体事件串联,让场景更集中。修改版:上初中后,他们不能天天陪我,但每周三下午,爸爸总会骑电动车来学校。他车筐里装着保温桶——里面是妈妈炖的排骨汤,还热乎着;有时是我爱吃的草莓,洗得干干净净装在保鲜盒里。上次我感冒发烧,他们半夜开车来接我,妈妈坐在后座给我裹外套,爸爸一边开车一边问"还难受吗",那时候我才知道,他们的牵挂从来没离开过。)
每次放假,他们都会带我出去,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疏导我,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大概每位父母对孩子的呵护都是这样的吧。(段评:本段总结父母的陪伴,情感真挚且呼应主题。但内容偏于笼统,可加入具体的疏导场景(如散步时的对话),让"疏导"更有画面感。修改版:每次放假,他们总带我去公园散步。上次我因为考试没考好哭鼻子,爸爸蹲下来捡起一片落叶说:"你看叶子落了,明年还会发芽呀。"妈妈递来纸巾,轻轻拍我的背。他们从不说大道理,却总能让我心里的乌云慢慢散开——大概每位父母的呵护,都是这样藏在细碎的陪伴里吧。)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不只这些,只是孩子感受不出来而已,细细咀嚼父母的呵护就会知道,这里面不仅仅是呵护,还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满满当当的爱,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亲情的无价。(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升华主题,呼应开头的"咀嚼爱",情感饱满且有思考性。但"亲情无价"的表达稍显口号化,可通过具体的回忆细节(如妈妈的手、爸爸的笑)让升华更自然。修改版:其实父母的呵护哪里只有这些呢?那些藏在晨光里的早餐、深夜里的脚步声、电话里的"多穿点",都是他们没说出口的爱。就像嚼一颗妈妈腌的糖醋蒜,初尝是淡淡的酸,慢慢嚼才品出甜——等我真正读懂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呵护,才明白,亲情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岁岁年年的陪伴,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刘晓希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咀嚼父母的呵护》,老师能感受到你对父母深深的爱和感恩,也能看出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认真态度。整体来看,文章主题明确,围绕父母在不同阶段对自己的呵护展开叙述,情感真实,结构也较为完整。
不过,为了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度和细节描写方面再下些功夫。文章中列举了许多父母呵护你的事例,这很棒,但似乎停留在了“记事”的层面。比如在写学自行车这件事时,虽然写出了父母的陪伴和教导,但没有深入挖掘这件事带给你的成长感悟。你可以在文章结尾处,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这些父母呵护我的事情,让我对亲情、成长有了什么新的、更深的认识?”把这个思考写出来,文章的立意就能更上一层楼。
另外,细节描写也可以更丰富些。比如在描述父母送你上幼儿园目送你进教室时,可以增加一些父母的神态、动作描写,像“妈妈微笑着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温柔与关切,还轻轻挥着手,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视线里”,这样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呵护。
最后,关于“咀嚼父母的呵护”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父母的呵护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没有某个细微的瞬间,曾经被你忽略,现在回想起来却满是感动?
- 当你自己为人父母时,你会怎样将这份呵护传递下去?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