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父母比作园丁,那么我就是花朵,花儿想要绽放得更加漂亮,那肯定少不了园丁的精心呵护。父母的呵护就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向着光明大步前进。(段评:本段以园丁与花朵的比喻开篇,用明灯的意象点明父母呵护的意义,贴合记叙文的情感基调,为全文奠定了温暖的氛围。但比喻略显常见,缺乏个性化的画面感,可尝试将抽象的"明灯"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开篇更具感染力。修改版:若说父母是守护花园的园丁,我便是那朵在晨露里摇曳的小花——要绽放得明艳,离不开他们指尖的温度与目光的浇灌。父母的呵护,原是深夜书桌旁那盏亮到十二点的台灯,是雨天校门口撑得倾斜的伞,是跌倒时默默递来的创可贴,像细碎的星光,铺成我向前的路。)
初中需要住校,脱离了父母的呵护,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常常感到懵懂。但两年过去,我也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但我和父母的关系渐渐疏远,变得无话可说,甚至会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起来,因此我总是一个人锁在房间里面。我以为这种关系会一直维持下去,直到那天,我受伤了,老师将我送到医院,母亲便马不停蹄地往医院赶,见面后也没有过多地交流,交钱,办理住院,晚上却看见母亲坐在我的身旁,偷偷地抹着眼泪。我很是不解,但我不愿提起,第二天早晨,父亲也从工作的地方赶了回来。而往后的日子是父亲陪着我。给我买饭等等都是他。(段评:本段通过住校后的生活变化,自然引出与父母的矛盾,"锁在房间"的细节真实展现了青春期的疏离感,情感转折合理。但情节推进较平淡,缺乏具体的矛盾场景(如争吵的具体事件),母亲抹泪的细节也可更细腻(如她的手是否粗糙、眼角的皱纹等),让情感更有冲击力。修改版:初中住校的第一个月,我像被拔离土壤的小苗:叠不好的被子、冷掉的饭菜、晚自习后空落落的宿舍,都让我想念家里的暖灯。可两年过去,我渐渐习惯了独立,却和父母生出了隔阂——周末回家总把自己锁在房间,为穿什么衣服拌嘴,连电话都只说三两句。直到那次体育课摔断了腿,老师搀着我去医院时,我看见母亲从校门口狂奔而来,马尾辫散了也顾不上扎,她把我扶到长椅上,手指抖着掏钱包,缴费单上的字被她的眼泪晕开了一角。)
很快,到了我手术的日子,母亲从家中赶来,看着我进入了手术室,眼角的泪水又不自觉地流了出来,这一刻我才发现他们老了。等我再次睁开眼睛,已回到了病房,父母安静地候在我的身旁,就那样定定地坐着。看见我醒了,就突然站起来问我要不要喝水。我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被关心过了。我努力地想做出回应,可麻药的威力实在太大,我也只能无奈地点点头,母亲却开心地笑着一点一点地喂我喝水。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我之前真是太不懂事了。父母明明那么爱我,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段评:本段通过手术前后父母的表现,完成了情感的转折,"眼角的泪水""定定地坐着"等细节捕捉到位,能让读者感受到父母的爱。但心理描写稍显单薄,"我终于明白"的感悟可通过更具体的动作体现(如父亲的白发、母亲的黑眼圈),让成长的顿悟更自然。修改版:手术那天,母亲攥着我的手不肯放,直到麻醉师催她,她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我瞥见她站在走廊里,用手背反复擦眼睛,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闪得我心口发紧。醒来时,病房里静悄悄的,父母坐在床沿,父亲的头靠在墙上打盹,手里还攥着没喝完的矿泉水;母亲伏在床边,头发乱蓬蓬的,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泪痕。听见我动了,他们猛地站起来,父亲的眼镜滑到了鼻尖,母亲声音沙哑地问:"渴不渴?妈给你倒水。"她的手颤巍巍地递过杯子,我才发现她的指甲缝里还沾着给我熬汤的葱花。)
日子真是过得飞快,有了父母的呵护,我的伤也好的飞快 (改:好得飞快) ,出院回家了,回家后我一改之前的态度,与父母的交流变多了,争吵也变少了。每次放学回到家我都是先问好,父母的呵护总是不可失的,没有了呵护,不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段评:本段写出了出院后的改变,"先问好"的细节体现了态度的转变,主题呼应自然。但"争吵变少了"的表述较笼统,可补充具体的互动场景(如一起做饭、分享学校的事),让亲情的修复更生动。修改版:伤口愈合得很快,出院那天,父亲背着我下楼,他的背比以前驼了些,却走得很稳。回家后我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早上起来会帮母亲摆碗筷,晚上和父亲一起看新闻,周末还跟着他们去菜市场——母亲挑菜时,我帮她拎袋子;父亲砍价时,我在旁边偷偷笑。从前的争吵像被阳光晒化的雪,慢慢不见了踪影。)
园丁已经呵护了这朵花儿那么久,我又怎么能让这朵花儿还未绽放就腐烂在地里面呢?那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啊!我一定会绽放开来,不再让他们失望了。(段评:本段以比喻收尾,呼应开篇,结构完整,情感真挚。但"绽放开来"的表述可更具体,结合自身的成长(如好好学习、多陪伴父母),让升华的主题更有个人色彩。修改版:园丁已经守着这朵花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抽芽到长叶,从开花到结果,他们的手早已沾了泥土的芬芳。我怎能让这朵花在未盛放时就枯萎?如今我懂了,所谓绽放,不是开得有多艳,而是要把根扎得更深——好好学习,是不让他们担心;多聊聊天,是不让他们孤单;偶尔帮他们捶捶背,是把他们给我的爱,一点点还回去。)
吴邦存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咀嚼父母的呵护》,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主题明确,情感真实,通过自己受伤后父母悉心照料的事情,展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份浓浓的亲情。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度和细节描写上再下些功夫。文章目前在立意上稍显浅显,停留在叙述事情的层面。在结尾部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件事让你对父母的爱有了什么新的、更深的认识,把这种感悟写出来,文章的立意会更上一层楼。比如可以写“经过这次受伤,我才真正明白父母的呵护是如此深沉和无私,他们用默默的付出为我撑起一片天,我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这份爱,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 。另外,细节描写还可以更传神些,像描写母亲在医院偷偷抹眼泪、父母在手术室外的神态等地方,若能增加更多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比如母亲偷偷抹眼泪时的细微动作,父亲匆忙赶来时焦急的神态和语气等,就能让父母的形象更加立体,情感的表达也会更加真挚动人。
最后,关于“父母的呵护”,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凡却动人的瞬间,让你感受到父母呵护的独特之处?
- 如何用更细腻的文字,将父母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呵护之情展现给读者?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