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月到中秋偏皎洁。”盼望着,盼望着,期待已久的中秋节终于到了。(段评:开头引用诗句引出中秋节,能吸引读者兴趣,且表达出对节日的期待,主题明确。不过诗句引用后可简单解释一下,让读者更好理解。修改版:“中秋节,月到中秋偏皎洁。”这句诗描绘了中秋明月格外皎洁的美景。盼望着,盼望着,期待已久的中秋节终于到了。)
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中秋节的气氛和习俗,妈妈决定带领我们全家人开展一次特殊的手工课——做月饼。(段评:此段自然引出做月饼的活动,与主题紧密相关,结构清晰。但表述较平淡,可增加一些对妈妈决定开展活动时大家反应的描写。修改版: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中秋节的气氛和习俗,妈妈决定带领我们全家人开展一次特殊的手工课——做月饼。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兴奋地欢呼起来。)
星期六,当下午一点的手机铃声响起,不知是谁先激动地“哇”了一声,只见妈妈带领爸爸和哥哥姐姐们拿着做月饼的工具和材料走进了家里,有做月饼的模具、面粉、玉米油、转化糖浆、红豆馅,莲蓉馅……哥哥姐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段评:详细描述了做月饼准备阶段的情景,时间、人物、物品交代清楚。但“星期六”和前文衔接不自然,可改为“这天”;且物品列举较生硬,可适当调整表述。修改版:这天,当下午一点的手机铃声响起,不知是谁先激动地“哇”了一声,只见妈妈带领爸爸和哥哥姐姐们拿着做月饼的工具和材料走进了家里,有做月饼的模具,还有面粉、玉米油、转化糖浆等,馅料也很丰富,有红豆馅、莲蓉馅……哥哥姐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做月饼活动终于开始了!奶奶示范了之后,全家人都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第一步是做饼皮,刚开始,大家都手忙脚乱的,每个人都想自己动手,结果一会儿面粉加多了,一会儿油加多了,一会儿糖浆加多了,导致面团越做越大。(段评:清晰叙述做月饼活动开始,以及做饼皮时大家手忙脚乱的情景,符合生活实际,生动有趣。但“每个人都想自己动手”表述稍啰嗦,可简化。修改版:做月饼活动终于开始了!奶奶示范了之后,全家人都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第一步是做饼皮,刚开始,大家都手忙脚乱,结果一会儿面粉加多了,一会儿油加多了,一会儿糖浆加多了,导致面团越做越大。)
奶奶看不下去了,帮我们把面粉、油和糖浆调到了恰当的比例,然后将面团分成了六小份,让我们按小组揉面,我们组的“和面大师”当属姐姐,只见她左手扶盆,右手抓面团,一折,一推,一折,一推……不时还用拳头打一打,很快面团在她手上就变成了白白胖胖、软硬适中的“大娃娃”,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这还没完,只见她利索地将“大娃娃”分成了一个个大小差不多的“小娃娃”。看了姐姐揉的面团,再看看隔壁小组揉的面团,对比太过惨烈,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阵窃喜。奶奶告诉我们,揉好的面团静置一段时间后,月饼的饼皮就做成了。(段评:对姐姐揉面过程的描写很细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面团形象更生动,突出童真童趣。但“对比太过惨烈”表述不太合适,可换个更温和的表达。修改版:奶奶看不下去了,帮我们把面粉、油和糖浆调到了恰当的比例,然后将面团分成了六小份,让我们按小组揉面,我们组的“和面大师”当属姐姐,只见她左手扶盆,右手抓面团,一折,一推,一折,一推……不时还用拳头打一打,很快面团在她手上就变成了白白胖胖、软硬适中的“大娃娃”,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这还没完,只见她利索地将“大娃娃”分成了一个个大小差不多的“小娃娃”。看了姐姐揉的面团,再看看隔壁小组揉的面团,差距还挺大的,我的心里不由得一阵窃喜。奶奶告诉我们,揉好的面团静置一段时间后,月饼的饼皮就做成了。)
趁着饼皮静置的时间,我们全班齐心协力,开启了第二步——捏馅料,大家把所有的馅料都捏成了一个个50克左右的小圆球,足足捏了100个呢!(段评:交代了趁饼皮静置捏馅料的步骤,内容完整。但“全班”表述有误,应是“全家”;且可增加一些大家捏馅料时的互动情景。修改版:趁着饼皮静置的时间,我们全家齐心协力,开启了第二步——捏馅料。大家一边捏,一边笑着交流,把所有的馅料都捏成了一个个50克左右的小圆球,足足捏了100个呢!)
终于,饼皮静置好了,馅料也捏好了,我们可以包馅儿了!我拿了个饼皮,先压平,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圆形,接着把紫红的豆沙圆球包在里头,慢慢收口,最后往兔子模具里用力一压、一按,一个小巧玲珑的兔子月饼就做好了。看着这个成形的月饼,我心里别提多骄傲了!(段评:详细描写了自己包月饼的过程,条理清晰,能让读者感受到“我”的骄傲与喜悦。不过可增加一些对月饼外观的描写,让画面感更强。修改版:终于,饼皮静置好了,馅料也捏好了,我们可以包馅儿了!我拿了个饼皮,先压平,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圆形,接着把紫红的豆沙圆球包在里头,慢慢收口,最后往兔子模具里用力一压、一按,一个小巧玲珑的兔子月饼就做好了。这个兔子月饼栩栩如生,仿佛马上就要蹦出来一样,看着它,我心里别提多骄傲了!)
等所有人的月饼都做完后,奶奶让爸爸取走了月饼,爸爸帮助我们统一烤制。四点半,大家都拿到自己制作的月饼,还认真尝了月饼。大家都说这些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好看,但是味道一点也不差!(段评:描述了烤制和品尝月饼的情景,结尾大家对月饼味道的评价体现出活动的成果。但表述较平淡,可增加一些大家品尝月饼时的表情和语言描写。修改版:等所有人的月饼都做完后,奶奶让爸爸取走了月饼,爸爸帮助我们统一烤制。四点半,大家都拿到自己制作的月饼,还认真尝了月饼。大家一边吃,一边眼睛发亮,纷纷说:“这些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好看,但是味道一点也不差!”)
吃完月饼,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就过完了,但大家一起做月饼的快乐,还有我们吃月饼时的笑声,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段评:结尾总结了这次中秋节做月饼的经历,表达出对活动的难忘之情,主题得到升华。但“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与前文衔接不紧密,可去掉。修改版:吃完月饼,这个中秋节就过完了,但大家一起做月饼的快乐,还有我们吃月饼时的笑声,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侯芯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记中秋节做月饼》,老师首先要为你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细致的记录点个赞!很多人只是简单描述做月饼的过程,而你通过全家人一起做月饼,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家庭的温馨,这让文章有了独特的情感温度。
老师发现你文章的“建筑结构”搭得很稳。开头引用“中秋节,月到中秋偏皎洁”营造出中秋的氛围,自然地引出全家人做月饼的活动;结尾“大家一起做月饼的快乐,还有我们吃月饼时的笑声,都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收束全文,让这次做月饼的美好记忆深深印在读者心中。整个文章条理清晰,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而且你对姐姐揉面的描写很生动,“左手扶盆,右手抓面团,一折,一推,一折,一推……不时还用拳头打一打,很快面团在她手上就变成了白白胖胖、软硬适中的‘大娃娃’”,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把姐姐揉面的熟练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面团比作“大娃娃”,十分形象有趣。
不过,咱们还可以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比如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通过这次做月饼,大家感受到了快乐,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一起做月饼能带来快乐?是因为共同参与增进了家人间的感情,还是在传统习俗中找到了归属感?如果能在结尾处,把“做月饼带来快乐”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另外,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在“我拿了个饼皮,先压平,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圆形,接着把紫红的豆沙圆球包在里头,慢慢收口,最后往兔子模具里用力一压、一按,一个小巧玲珑的兔子月饼就做好了”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模具是什么样子的?按压的时候手感如何?看到成型的月饼时,周围人有什么反应?用“五感法”把这个过程更细致地展现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不错的写作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你已经学会了如何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深化立意和丰富细节描写上继续努力。比如你可以想想:
- 中秋节做月饼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 在做月饼过程中,家人之间有没有一些温馨的对话或者难忘的互动,能让家庭的温暖体现得更充分?
- 如何通过描写做月饼时的环境,更好地烘托出节日的欢乐氛围和家庭的和睦? 老师相信,以你的努力和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作文,期待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