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甜,大家肯定会想起味蕾上的甜,在吃甜食的时候,舌尖上的甜味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而我觉得甜还有更多的味道。小时候,我还不懂事,负责带我们的外公外婆要是把我弄得不舒服了,我就会又哭又闹。这时,外公外婆就会拿出一颗包装新颖的牛奶糖给我吃。我含着牛奶糖就开心极了,因为我很喜欢甜甜的味道。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没有那么喜欢吃糖了。(段评:本段通过小时候吃糖的经历引出对“甜”的思考,内容真实贴近生活,情感真挚,但在细节描写和语言生动性上可以更好。比如可以具体写写牛奶糖的样子、含在嘴里的感觉,以及长大后对糖的态度变化背后的原因,让段落更有画面感和层次感。修改版:一说起甜,大家肯定会想起舌尖上的甜味,比如吃蛋糕时奶油在嘴里化开的香,或者喝蜂蜜水时喉咙里润润的甜。但我觉得甜还有更多藏在生活里的味道呢!小时候我特别爱闹脾气,要是外公外婆不小心让我不舒服了,我就会皱着眉头又哭又闹。这时外婆总会变魔术似的掏出一颗蓝白条纹的牛奶糖,糖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剥开放进嘴里,牛奶的香味混着甜味慢慢散开,连鼻尖都变得甜甜的,刚才的不开心一下子就跑没啦!后来我慢慢长大,糖果的甜味好像没那么吸引我了,但那些被糖哄好的日子,却成了心里甜甜的小秘密。)
甜,是一种得到别人信任的感觉。有一天,我要在班上讲题。我很紧张,拿起粉笔时,我都觉得得手在打哆嗦,生怕会讲错。等我讲完题后,同学们的鼓掌声让我心情放松了下来,虽然同学们给了我几个小小的意见,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香甜。(段评:本段通过讲题的经历写出了“被信任的甜”,情感真实,但细节可以更具体,比如紧张时的动作、同学们的掌声和意见的具体内容,让这种“甜”的感觉更生动。修改版:甜,还是被别人信任的感觉。上周三我要在班上讲数学题,前一天晚上我对着镜子练了三遍,可站到讲台前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拿起粉笔时,我的手一直在轻轻哆嗦,粉笔灰都落在了手背上。我盯着黑板上的题目,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生怕讲错一个字。等我磕磕绊绊讲完,教室里突然响起了掌声,前排的小雨还朝我竖了竖大拇指。后来有同学说“可以把步骤写得再慢一点”,还有人说“声音可以大一些”,但这些小意见一点都不影响我的心情——我的心里像揣了一块刚融化的棉花糖,软乎乎、甜丝丝的,连耳朵根都发烫呢!)
甜,还是一种乐于助人的味道。(段评:本段是过渡句,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但可以更生动一些,比如用比喻或简短的描述让过渡更自然。修改版:甜,更是藏在帮助别人时心里的那股暖烘烘的味道。)
在学校里,一次阳光活动的时间,我和我的朋友一起玩抓人游戏时,我来负责抓人的那人 (改:我来负责抓人) 。在寻找同学们的路上,一个看起来像是一年级的小妹妹不小心撞到了我的身上。被小妹妹撞到的时候,她因为没有站稳,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小妹妹的手和膝盖都磨破了皮,她痛得哇哇大叫,我不知所措,第一个想法就是把她带去医务室。我把她轻轻地扶了起来,可小妹妹的腿像站不稳似的,一直颤抖。我只好让她撑在我的手臂上,带她去了医务室。到了医务室,医生帮小妹妹擦了些药,没有再流血后,小妹妹终于不哭了。她扯了扯我的衣袖,对我说了声“谢谢”。虽然只是人人都可以随口说出来的话,但在我心里却比金子还贵重,比钻石还耀眼。我把小妹妹送回了教室,在送小妹妹回家 (改:送小妹妹回教室) ,她又对我说了声谢谢。(段评:本段通过帮助小妹妹的经历写出了“乐于助人的甜”,内容具体,但有些细节可以更细腻,比如小妹妹的样子、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甜”的具体感受,让故事更感人。修改版:上周阳光活动课,我和好朋友玩抓人游戏,正踮着脚找藏在树后的同学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妹妹突然撞了过来。她手里的彩笔撒了一地,膝盖也磕红了,小嘴一瘪就哭了起来。我赶紧蹲下来,帮她捡起彩笔,又轻轻扶她起来:“小妹妹,疼不疼呀?”她的腿有点抖,我就让她扶着我的胳膊,慢慢往医务室走。医生给她擦碘伏时,她紧紧抓着我的衣角,眼泪还挂在睫毛上。等处理好伤口,她仰起小脸对我说:“谢谢姐姐!”声音软乎乎的,像棉花糖一样。我送她回一年级教室,她还从书包里掏出一颗橘子糖塞给我。那天下午的阳光特别暖,我把糖放在口袋里,连口袋都变得甜甜的。)
甜是爱酿造出的一种幸福的味道。甜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上的美好。这就是我对甜的别样体会。(段评: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但语言可以更具体,用生活中的小细节代替空洞的表达,让“甜”的感觉更真实。修改版:原来甜不是只有糖果的味道呀!它是外婆口袋里的牛奶糖,是同学们讲题后的掌声,是小妹妹塞给我的橘子糖。这些甜藏在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里,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暖暖地照在心上,让我觉得每一天都很美好。)
黄甲良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甜》,老师特别欣赏你对“甜”的独特解读——从味蕾的甜,延伸到信任的甜、助人的甜,这个立意一下子就跳出了“吃糖”的局限,让文章有了温暖的深度!你通过“讲题获掌声”“扶小妹妹去医务室”这两个具体事例,把抽象的“甜”变得可感可触,这点做得很棒!
不过我们可以让“甜”的滋味更浓郁哦!比如你写“扶小妹妹”时,“不知所措”这个心理可以再细化:是听见她哭声时心“咯噔”一下?还是扶她时手在微微发抖?把这些瞬间的感受写出来,就像给文章加了颗“跳跳糖”,甜得更有层次!另外,第三段开头“甜,还是一种乐于助人的味道”可以和第二段结尾衔接得更自然,比如加一句“味蕾的甜会消失,可有一种甜,却能在心里留很久——那就是助人的甜”,这样过渡就像搭了座小桥,读起来更流畅啦!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除了信任和助人,生活中还有哪种“甜”是你印象最深的?它和“吃糖的甜”有什么不一样?
- 如果把“外公外婆给糖”的事和后来的“甜”联系起来(比如外婆曾说“帮人比吃糖更甜”),文章会不会像串糖葫芦一样,把所有“甜”都串起来?
- 你在帮小妹妹时,她的眼泪、医生的动作,这些细节能不能再“放大”一点?让读者也跟着你一起“尝到”那份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