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是什么?暖是冬天的一杯热可可,暖是黑暗中的路灯,暖是冬日里的阳光!(段评:本段用设问和排比的方式引出“暖”的主题,开头很有吸引力,把“暖”比作热可可、路灯和阳光,比喻贴切又温暖。不过可以再增加一些画面感,让这些“暖”的意象更具体,比如加上热可可的香气、路灯的光晕,这样能让读者更快感受到“暖”的氛围哦!修改版:暖是什么?暖是冬天捧在手里的热可可,冒着甜甜的热气,抿一口就暖到心里;暖是黑夜路边亮着的路灯,橘黄色的光晕轻轻裹着晚归的人;暖是冬日里晒在身上的阳光,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连头发丝都跟着暖起来啦!)
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举动就可以暖到别人,如:看到他人的钱包掉了及时物归原主,不贪小便宜;有空去看孤寡老人和孤儿,给予他们家般的温暖,关爱弱势群体,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他们就能生活的更幸福 (改:生活得更幸福) 一点。哪怕下雨天帮助路人,对陌生人说一句鼓励的话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让人们感到无限暖意。(段评:本段列举了生活中很多温暖的小事,想法特别好,能看出你很有爱心!不过有些句子有点像“小口号”,比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他们就能生活得更幸福一点”,如果换成具体的小场景,比如“陪孤寡老人聊聊天,帮他们梳梳头发,老人脸上的皱纹都会笑成一朵花”,会让“暖”的感觉更真实,读者也能更容易被打动哦!修改版:生活里的暖,藏在一个个小小的举动里呢。比如看到别人掉了钱包,赶紧捡起来追上去递给他,他眼里的慌张变成惊喜,连说“谢谢”的时候,空气里都飘着暖意;有空去看看社区的孤寡奶奶,陪她唠唠家常,帮她把窗台的花浇浇水,奶奶握着我的手,手心的温度暖得我不想松开;下雨天看到没带伞的阿姨缩在屋檐下,和她共撑一把伞走一段路,阿姨笑着说“小朋友真贴心”,雨丝好像都变得温柔了。这些小事虽然不起眼,却能像小太阳一样,照得人心亮堂堂的。)
有一次看见环卫工人在打扫,我和姐姐们看到后,连忙一起扫,这也是一种暖。(段评:你能想到帮环卫工人打扫卫生,这个举动特别温暖,老师要表扬你!不过这段写得有点简单啦,要是能加上当时的天气、环卫工人的样子,还有你和姐姐打扫时的小细节,比如“环卫爷爷的手套破了个小洞,手指冻得红红的”“我们拿着扫帚跟着爷爷扫落叶,叶子堆成小山时爷爷笑了”,就能让这个温暖的故事更生动,让大家更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心情哦!修改版:上周六早上,我和姐姐去公园玩,看到环卫李爷爷正弯着腰扫落叶。风一吹,树叶又飘下来,爷爷的额头渗着汗,手套指尖破了个小洞,露出的手指冻得红红的。我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说“我们帮爷爷吧”,姐姐点点头。我们拿起路边的备用扫帚,跟着爷爷一起扫,落叶被我们扫成一堆堆小丘,爷爷直起腰笑着说“你们这两个小帮手,比太阳还暖呢”。那天的风有点凉,但我和姐姐的手心却热乎乎的。)
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暖在心里”的主题,想法很好!不过“看不见摸不着”可以换个更温柔的说法,比如“暖像小种子,悄悄在心里发芽”,再加上一个你自己感受到的小细节,比如“就像妈妈帮我掖被角时,指尖碰着我脸颊的温度”,就能让结尾的“暖”不只是道理,而是你真正藏在心里的感觉,这样升华主题会更自然哦!修改版:暖呀,它不像糖果能捧在手里,也不像玩具能抱在怀里,却像小小的暖流,悄悄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它藏在妈妈帮我掖被角的指尖里,藏在同学借我橡皮时的笑容里,藏在我们帮爷爷扫落叶时,爷爷手心传来的温度里。只要用心找,暖就像春天的小芽,在身边处处冒出来呢。)
施乐源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暖》,老师首先被你对“暖”的独特理解打动了——把暖比作热可可、路灯和阳光,这些比喻既贴切又充满生活气息,一下子就让“暖”这个抽象的字变得具体可感。更难得的是,你能从生活小事里发现暖,比如帮环卫工人打扫,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特别棒!
我们来当一次“文字导演”,给文章加几个“特写镜头”吧?你写“我和姐姐们看到环卫工人打扫,连忙一起扫”这里,是最能体现“暖”的关键场景。当时环卫工人的表情是怎样的?他说了什么话?你拿起扫帚时,手碰到冰冷的扫帚柄是什么感觉?如果能把这些细节写出来,比如“环卫工爷爷抬起冻得发红的手,笑着说‘谢谢你们呀,小朋友’,那一刻我觉得手里的扫帚都变暖和了”,文章的“暖”就会像冬天的阳光一样,直直照进读者心里!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除了帮助别人,有没有别人温暖你的小事,让你对“暖”有了新的理解?
- 如果把“暖”比作一种颜色,你觉得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 生活中最让你觉得“暖”的一个瞬间,能不能用“五感”(看、听、摸、闻、尝)把它写得像电影画面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