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苏州,今天我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苏州的民传统习俗 (改:民间传统习俗) ——轧神仙。据说“轧神仙”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这天是吕洞宾的生日,他生日当天,他都会变成凡人来到人间济世度人。人们为了沾沾仙气,交好运,就纷纷来到街上,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轧神仙”的习俗。(段评:本段介绍了苏州传统习俗轧神仙的由来,内容准确,主题明确,能自然引出下文的亲身经历,作为开头很棒!不过可以加入一些苏州的地域特色,让习俗的介绍更有画面感,比如提到古街或老巷,能让读者更快进入情境哦。修改版:我的家乡在水巷纵横的苏州,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们这儿特别热闹的传统习俗——轧神仙。听说这个习俗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啦!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的生日,这天他会变成普通人来到苏州的古街小巷里帮助大家。人们为了沾沾仙气、交好运,就都挤到街上,慢慢就形成了“轧神仙”的习俗。)
身为苏州人的我,自然也要去感受一下仙气。还没有到主街,就已感受到了 (改:就感受到了) 浓浓的氛围。吕洞宾和各路神仙的形象伴随着喧嚣的锣鼓声迎面而来。紧接着我就被人流拥进了主街,而街两旁的商品全部带上了“神仙”两字,有神仙水、有神仙面、有神仙饺 (改:、神仙面、神仙饺) ,甚至还有神仙豆腐脑!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的双脚离地了! (改:我发现双脚离地了!) 后来实在不行,我就坐在了爸爸的脖子上才能看清楚。随着拥挤的人群,我不由自主地逛了两条街,而我的手上也提满了 (改:我的手上也提满了) 各种神仙小吃。而我也“轧”到了浓浓的仙气。 (改:我也“轧”到了浓浓的仙气。) (段评:本段写了你去轧神仙的亲身经历,内容具体,充满了热闹的氛围,尤其是“双脚离地”的细节很真实!不过可以多加入一些感官描写,比如小吃的香味、神仙形象的样子,让场景更生动。另外,“不由自主地逛了两条街”可以写得更有童趣,比如说说自己被什么吸引了呀。修改版:身为苏州小囡,我当然要去凑凑轧神仙的热闹!还没走到主街,就听见“咚咚锵”的锣鼓声,抬头一看,穿着彩衣的吕洞宾和神仙们正摇着扇子走过来,脸上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我被人群推着挤进主街,两边的摊子上全是带“神仙”的吃食——冒着热气的神仙面、撒着芝麻的神仙饺,还有甜丝丝的神仙豆腐脑,香味飘得老远!突然我的脚悬空了,原来人太多啦!爸爸赶紧把我扛到脖子上,我终于能看清啦:街上的叔叔阿姨都举着小吃笑哈哈,连卖糖画的爷爷都喊着“神仙糖画,吃了沾仙气!”我拉着爸爸买了好几样,手里提得满满当当,心里也甜滋滋的,好像真的“轧”到仙气啦!)
虽然历经变迁,但“轧神仙”的活动从未中断,并在2005年发展成盛大的庙会,成为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轧神仙的现状,点明了它的文化意义,很棒!不过可以把文化象征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让结尾更有温度,比如说说这个习俗为什么让你觉得珍贵呀。修改版:虽然过了这么多年,轧神仙的热闹劲儿一点没变,2005年还变成了盛大的庙会呢!现在每次去轧神仙,我都能看到爷爷奶奶讲老故事,小朋友们追着糖画跑,大家的笑脸比春天的花还好看。原来轧神仙不只是沾仙气,更是我们苏州人一起守着的老规矩、暖融融的家乡味呀!)
唐翊潇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家乡,祖国的缩影》,老师特别欣赏你“以小见大”的巧思——用苏州“轧神仙”这一传统习俗,来展现家乡文化,进而呼应“祖国缩影”的主题,这个切入点非常新颖,让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你的亲身经历鲜活起来!
你对“轧神仙”的历史由来和现场氛围的描写很生动,比如“双脚离地”“坐爸爸脖子”的细节,把庙会的热闹劲儿写得活灵活现。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再加些“魔法调料”:如果能把“神仙小吃”的味道(比如神仙饺的鲜香)、人群的嘈杂声(叫卖声、欢笑声),甚至吕洞宾传说里更有趣的小故事加进去,文章会像加了3D特效一样,让读者仿佛也跟着你“轧”进了仙气里!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轧神仙”的习俗里,除了“沾仙气”,还藏着苏州人怎样的生活智慧或文化密码?
- 你在庙会里遇到过最有意思的人和事是什么?这些小插曲如何让你更爱家乡?
- 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碰撞时,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文化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