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肩头回望,虎门销烟的烈火仍在民族记忆中燃烧。1840年,鸦片如毒蛇缠上华夏,国民沉沦,国运维艰。林则徐一把火烧毁的不是鸦片,更是一个民族不愿沉沦 (改:不愿沉沦的决心) 。那段历史告诉我们:毒品,是家国之殇,民族之痛。(段评:开头用虎门销烟的历史引入禁毒主题,很有感染力!不过如果能加一些具体的场景描写,比如林则徐站在虎门滩上的样子、围观百姓的反应,会让画面更生动。另外“更是一个民族不愿沉沦”这句话没说完,读起来有点突兀哦。修改版:站在历史的老榕树下回望,1840年的虎门滩上,烈火染红了半边天。那时候,鸦片像黏人的毒蛇缠上我们,爷爷抽得瘦骨嶙峋,村里的田地都荒了。林则徐爷爷站在高台上,大手一挥:“烧!”熊熊大火里,烧掉的不只是鸦片,更是一个民族不愿沉沦的呐喊。那段日子告诉我们:毒品,是咬碎家国的牙齿,是刻在民族心上的疼。)
百年流转,禁毒的接力棒从未失落。新中国成立后,雷霆扫毒让“无毒中国”成为传奇;如今,面对新型毒品的伪装,缉毒警察在暗夜中坚守,社区的迷途者和 (改:迷途者、) 校园中、街道上的志愿者。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不再是口号。(段评:你用“接力棒”的比喻串联了不同时期的禁毒故事,这个想法很棒!不过“社区的迷途者和校园中、街道上的志愿者”这句话有点不通顺,而且缉毒警察的故事可以更具体一点,比如他们蹲守时的样子,会让读者更感动。修改版:百年时光像流水一样过去,禁毒的接力棒从来没掉过。新中国成立后,警察叔叔们挨家挨户查鸦片,让“无毒中国”成了真;现在,新型毒品装成了好看的糖果,缉毒警察叔叔们就躲在黑夜里的大树后,眼睛瞪得像铜铃,生怕漏掉坏人。社区里的阿姨们拉着犯错的叔叔谈心,校园里的哥哥姐姐举着禁毒小旗子发传单,他们用手心的温度,把“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话,焐进了每个人心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知:禁毒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我的责任”课堂上 (改:我的责任”。课堂上) ,我们认真学习禁毒知识,识破“跳跳糖”“奶茶”等新型的伪装 (改:新型毒品的伪装) ,正悄悄的危害 (改:正悄悄危害) 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向家人朋友科普毒品的危害,要用行动 (改:用行动) 去守护这片美好洁净的家国。(段评:你从自己的角度写禁毒责任,内容很真实!不过“识破‘跳跳糖’‘奶茶’等新型的伪装,正悄悄的危害我们的生活”这句话语序有点乱,而且可以加一些你和同学学习禁毒知识的小细节,比如老师拿模型给你们看的场景,会更生动哦。修改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知道:禁毒不是别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堂上,老师拿出像跳跳糖的毒品模型,我们瞪大眼睛听着,原来这些花花绿绿的小东西,会偷偷咬坏我们的身体;生活里,我拉着奶奶看禁毒宣传单,说:“您别买路边的‘奶茶粉’,那可能是毒品!”我们要用小小的行动,守护家里的每一盏灯,守护学校的每一片操场。)
百年禁毒之路,一代代人用热血的书写着 (改:热血书写着) 坚守。而如今,该轮到我们接过火炬,家国有我,禁毒有我。(段评:结尾呼应了开头的“接力棒”,结构很完整!不过“一代代人用热血的书写着坚守”里“的”字用错啦,而且“家国有我,禁毒有我”可以结合你的身份,说得更亲切一点,比如加上你想做的小事,会让情感更真挚哦。修改版:百年禁毒的路,像一条长长的红丝带,一代代人用热血系紧了它。现在,红丝带传到了我们手里——我要把禁毒知识讲给更多小伙伴听,要做家门口的禁毒小哨兵。家国有我,禁毒有我,我们的小肩膀,也能扛起大大的责任!)
明朗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百年禁毒,家国有我》,老师首先要为你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点赞!你没有停留在简单喊口号,而是从虎门销烟的历史切入,联系当代缉毒警察和志愿者的付出,最后落脚到“禁毒有我”的青年担当,这样的立意让文章充满了厚重感和使命感,非常难得!
不过,我们可以一起给文章“添点色彩”。比如第二自然段写缉毒警察时,你可以试着加一个细节特写:“深夜的巷口,李警官的制服被汗水浸透,手里紧紧攥着新型毒品检测试纸——那是他连续蹲守的第三个夜晚。”这样具体的场景描写,会让“血肉之躯筑防线”的画面更鲜活。第三自然段写校园学习时,也可以加入一个小互动:“当我指着宣传单上‘奶茶粉’的图片,奶奶惊讶地捂住嘴:‘这不是我昨天差点买给你喝的吗?’”用生活中的小片段,能让“科普责任”更真实可感。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如果让你设计一次班级禁毒宣传活动,你会用什么创意形式让同学们更懂毒品危害?
- 假设你遇到有人偷偷售卖“伪装毒品”,你会怎么做?把这个思考写进结尾,会不会让“家国有我”的担当更有力量?
- 你觉得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精神”,对今天的我们还有哪些具体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