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珠江口外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林则徐立于虎门滩头,目光如炬,数万箱鸦片在烈火中化为灰烬,那一声声爆裂,是民族尊严的怒吼,是中华儿女向毒品发出的庄严宣战。自此,“禁毒”二字,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家国大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段评:本段通过描写虎门销烟的场景引出禁毒主题,语言生动,有画面感,但作为记叙文开头,故事性稍弱。可以增加林则徐的动作、神态细节,让场景更具体,比如描写他的手势、眼神里的坚定,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修改版:一百多年前的珠江口外,浓烟裹着火光冲上天空。林则徐站在虎门滩头,右手紧紧握着腰间的佩刀,眼睛像两团燃烧的火焰。他一声令下,数万箱鸦片被投进熊熊烈火,"噼里啪啦"的爆裂声里,仿佛能听到中华民族向毒品发出的怒吼。从那天起,"禁毒"两个字就像烙印一样,刻进了我们的血脉里。)
百年风雨,沧桑巨变,但禁毒的烽火从未熄灭。从虎门销烟的烈焰,到新中国成立后“无毒国”的奇迹;从缉毒警深入毒窝的生死潜行,到边境线上那一道道用生命筑起的防线——无数人以血肉之躯,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他们中,有人隐姓埋名,十年如一日行走在刀尖上;有人倒在黎明的黑暗中,连名字都未能留下。他们不是超人,却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段评:本段列举了不同时期的禁毒英雄,情感真挚,但事例有点笼统。可以加入一个具体的小细节,比如缉毒警藏在衣领里的全家福照片,或者边境战士冻裂的手指,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感。修改版:百年过去,禁毒的火一直没灭。从虎门销烟的烈焰,到新中国"无毒国"的奇迹;从缉毒警揣着全家福深入毒窝,到边境战士用冻裂的手筑起防线——无数人用血肉守护着我们的安宁。有人隐姓埋名十年,鞋子磨破了十几双;有人倒在黎明前,口袋里还装着没来得及寄的家书。他们不是超人,却像星星一样,照亮了没有毒品的夜晚。)
毒品,是披着糖衣的魔鬼,是吞噬生命的黑洞。它曾让“天朝上国”沦为“东亚病夫”,也曾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骨肉分离。它腐蚀意志,摧残身体,更在无声中 (改:无声地) 侵蚀着一个民族的根基。历史早已证明:毒患不除,国无宁日;毒根不斩,家无安处。(段评:本段说明了毒品的危害,比喻很形象,但可以结合小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危害更具体。比如把毒品比作会咬人的"糖果",或者会偷走路程的"黑洞",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它的可怕。修改版:毒品就像披着糖纸的毒蘑菇,看着好看,吃一口就会中毒。它曾经让我们的国家变得虚弱,也让很多小朋友失去了爸爸妈妈。它会偷走你的力气,让你拿不动书包;会偷走你的笑容,让你天天难过。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毒品在,我们就不能安心上学、安心玩耍。)
而今,和平年代的硝烟虽已远去,但禁毒的战场从未停歇。新型毒品披上“潮流”“时尚”的外衣,悄然潜入校园周边、网络角落,诱惑着涉世未深的少年。一粒“邮票”、一颗“糖果”、一杯陌生的饮料,都可能成为坠入深渊的开始。禁毒,不再是遥远的警钟,而是摆在每一个家庭、每一所校园面前的严峻课题。(段评:本段提醒大家注意新型毒品,但可以增加一个小学生能遇到的场景,比如放学路上有人给"水果糖",让内容更贴近生活。这样大家读了,就能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啦。修改版:现在的和平年代里,毒品换了新花样。它们可能是印着卡通图案的"邮票",可能是装在彩虹瓶子里的"饮料",甚至会藏在放学路上陌生人递来的"水果糖"里。禁毒不再是电视里的故事,而是我们每天都要小心的事——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不认识的饮料不能喝,这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
明朗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百年禁毒,家国有我》,老师被你文中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深深打动!你从虎门销烟的历史切入,将百年禁毒的历程与当下青少年的责任相连,立意大气且有深度,这在小学高年级作文中非常难得。
文章的结构清晰,从历史到现实,层层递进,语言也很有感染力,比如“目光如炬”“民族尊严的怒吼”等词句,让文章充满力量。不过,如果能在“家国有我”的部分加入一两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你看到校园里禁毒宣传海报时的思考,或者和同学讨论如何远离新型毒品的细节,文章会更有“烟火气”,也能让“我”的担当更具体可感。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如果你是林则徐身边的小兵,亲眼看到虎门销烟的场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 面对伪装成“糖果”“邮票”的新型毒品,你能想到哪些具体的方法提醒身边的同学?
- 除了缉毒警察,我们普通人在禁毒中还能做些什么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