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是一棵树,那么毒品就是一阵狂风;如果我们是一艘船,那么毒品就是一阵巨浪。毒的危害 (改:毒品的危害) 无处不在。(段评:这段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们比作树和船,把毒品比作狂风和巨浪,很有创意,能一下子让读者感受到毒品的危害。不过如果能让比喻更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比如用我们熟悉的小树、玩具船,会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如果我们是刚栽下的小树苗,毒品就是能吹断枝干的狂风;如果我们是池塘里的玩具小船,毒品就是能掀翻船身的巨浪。毒品的危害就像藏在暗处的怪兽,随时随地可能伤害我们。)
在初一时,学校就开展了有关毒品的公开课,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中,我见到各种各样的毒品,有的和平常的东西差不多,但其实那些一小粒一小粒的却被毒贩把毒混在奶茶、巧克力、邮票……它们的外表诱人,实则致命。(段评:你详细写了学校公开课上见到的毒品,还提到了毒贩把毒品藏在奶茶、巧克力里,这部分内容很真实,能让大家提高警惕。要是能加上你当时的感受,比如看到那些伪装毒品时的惊讶,就更生动啦。修改版:上小学时,学校开展了毒品预防公开课,我也参加了。活动里,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毒品:有的像彩色小糖豆,有的和奶茶粉差不多,还有的印在小小的邮票纸上。老师说,这些看起来普通的东西,都是毒贩藏毒的“伪装”,它们外表诱人,吃下去却会伤害身体。我看着那些“彩色糖豆”,心里又惊讶又害怕,原来危险离我们这么近呀。)
我还了解到,罂粟是鸦片等毒品的直接来源,当罂粟凋谢后,会成出 (改:长出) 一个椭圆形的果实,人们会用刀片划破果实的表皮,这时就会流出一种白色的浆液。这种浆液被称为“生鸦片”,在空气的氧化中。 (改:在空气中氧化。) (段评:你介绍了罂粟制作鸦片的过程,知识点很准确!不过段落结尾“在空气的氧化中”没有说完,有点小遗憾。可以补充完整这个过程,让内容更清楚。修改版:我还知道,罂粟是鸦片的“妈妈”。罂粟花凋谢后,会结出椭圆形的果实。人们用刀片轻轻划破果实表皮,就会流出白色的浆液,这就是“生鸦片”。浆液在空气里氧化后,会慢慢变成棕黑色的硬块,那就是危险的鸦片啦。)
如今,作为青少年工作贡献 (改:作为青少年,为禁毒工作贡献) 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自己不仅要远离毒品,更要让自己身边的人远离毒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创共享美好社会。(段评:结尾想表达远离毒品的决心,想法很好!但“作为青少年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句话有点不通顺,而且口号感有点强。可以换成具体的做法,比如和同学分享毒品知识,这样更贴近小学生的实际行动。修改版:现在,我知道了毒品的危害,更明白要保护好自己。我不仅要坚决不碰陌生人给的零食饮料,还要把学到的毒品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同学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远离毒品这个“坏家伙”,一起守护健康的生活。)
明朗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百年禁毒,家国有我》,老师首先要为你的深刻立意点赞!你用“树遇狂风”“船遇巨浪”的比喻,生动点明了毒品的危害,还联系了学校公开课的经历,让“禁毒”这个大主题有了真实的切入点,这份对家国责任的思考特别可贵!
不过文章还有几个可以“升级”的小空间哦: 第一,给“公开课”加个“特写镜头”吧!你写了“见到各种各样的毒品”,能不能放慢镜头?比如“老师举起一片印着卡通图案的‘邮票’,我凑近一看,鲜艳的色彩下藏着细小的白色粉末,心脏突然‘咯噔’一跳——原来毒贩的伪装这么可怕!”这样的细节会让毒品的危害更触目惊心。 第二,给段落搭座“小桥”。从“认识毒品”到“罂粟的知识”,可以加一句“看着这些伪装的毒品,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它们的‘老祖宗’其实是美丽却致命的罂粟花……”,过渡会更自然。 第三,结尾的“家国责任”可以更具体。比如“下次看到同学拿陌生零食,我要提醒他‘先问清楚来源’;社区发禁毒传单时,我要当小志愿者帮忙讲解”,把“贡献力量”落到小事上,会更有说服力!
💡 再想想这几个问题,你的文章会更精彩:
- 公开课上,有没有哪个同学的发言或老师的故事让你印象最深?把它写出来,禁毒的“真”会更动人。
- 如果你是“禁毒小使者”,会设计什么小活动让身边人远离毒品?
- 毒品除了危害身体,还会对一个人的家庭、梦想造成什么影响?试着用一个小例子说说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