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棕子 (改:粽子) 绝对是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段评:第一段作为开头,直接点明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简洁明了地引出了主题,很棒!不过如果能加一点生活里的小感受,比如闻到粽子香的小细节,会更吸引读者哦。修改版: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飘着的粽子香总能勾住我的脚步——粽子,绝对是这个节日里最让人惦记的美食!)
据说,屈原投入汨罗江后,百姓们怕他饿着,就往江里丢入饭团给他。为了防止小鱼小虾偷吃,百姓就用棕叶 (改:粽叶) 包起来。其实,棕子 (改:粽子) 最早不是给屈原的,而是祭祀祖先。古代医术不高,夏季常出现各种疾病:疟疾、急性肠胃炎等,甚至会产生大规模人口灭亡,那时的棕子 (改:粽子) 就是祭拜祖先的食物,向祈祷 (改:向上天祈祷) 不要生病。(段评:你想介绍粽子的来历,想法特别好!但内容有点混乱,比如先说给屈原投饭团,又突然跳到祭祀祖先和疾病,还出现了“人口灭亡”这样不太准确的词。可以把顺序理清楚:先讲屈原的传说,再讲最早是祭祀祖先的用途,最后说古代人用它祈福不生病,这样逻辑会更顺。修改版:关于粽子的来历,有个动人的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怕他饿着,就往江里丢饭团。后来为了不让小鱼小虾偷吃,大家才用粽叶把饭团包起来。其实粽子最早不是给屈原的,而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古代夏天容易生病,人们就用粽子祭拜祖先,祈祷全家人都健健康康,不被疾病找上。)
棕子 (改:粽子) 有三角椎形的、长条形的,长条一般长约20厘米。棕子 (改:粽子) 分为两类:甜棕子 (改:甜粽子) 和咸棕子 (改:咸粽子) 。甜棕子是在糯米里加入了蜂蜜和甜枣,入口即化,软糯甜蜜;咸棕子是在糯米里加入了咸腌肉,鲜咸香软烂。(段评:这段写了粽子的形状和口味,内容具体,甜咸粽子的描写也很生动!不过“三角椎形”的“椎”写错啦,应该是“锥”。另外可以给形状加一点小比喻,比如三角形的像小绿塔,会更形象哦。修改版:粽子的形状可多啦,有像小绿塔一样的三角锥形,还有长条形的,长条粽子一般长约20厘米。它主要分为甜、咸两类:甜粽子里裹着蜂蜜和甜枣,咬一口软糯甜蜜,几乎要入口即化;咸粽子里藏着咸香的腌肉,鲜咸软烂,越嚼越香。)
说到粽子,又不得不提到端午节。到了端午节这天,大街上到处都在卖棕子,甜棕咸棕什么棕都有 (改:什么粽子都有) ,空气里都弥漫着香气。人们还会举办龙舟比赛,闪电一般的龙舟飞驰而过,水花飞浅 (改:水花飞溅) ,在午后阳光下波光粼粼。(段评:你把粽子和端午节的活动结合起来写,想法很好!但“又不得不提到端午节”有点重复啦,因为开头已经讲过。可以直接从端午节的粽子香写起,再自然过渡到龙舟比赛,比如加一点人们看比赛的热闹劲儿,会更有画面感。另外“水花飞浅”的“浅”写错了,应该是“溅”哦。修改版:端午节这天,大街上到处都在卖粽子,甜的咸的摆得满满当当,空气里飘着粽叶和糯米的香气,馋得人直咽口水。河边还会举办龙舟比赛,一条条龙舟像闪电一样飞驰,船桨拍得水花四溅,在午后阳光下闪着粼粼的光,岸边的观众们拍手叫好,热闹极了!)
在我国浙江嘉兴、广东潮汕的棕子非常鲜美,有机会一定要去尝尝。(段评:最后一段提到嘉兴和潮汕的粽子,给读者留了小期待,很可爱!不过可以加一点小想象,比如“听说那里的粽子料特别足”,会让内容更丰满哦。修改版:对啦,浙江嘉兴和广东潮汕的粽子特别有名,听说那里的粽子料足味鲜,每一口都藏着当地的特色。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尝尝这些地方的粽子,感受不一样的美味!)
容亦滢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粽子》,老师特别欣赏你把粽子的文化渊源和端午习俗结合起来的巧思,从祭祀祖先到纪念屈原,再到如今的节日美食,让小小的粽子有了历史的温度,这是说明文里很珍贵的“文化味”!
你用分类说明(甜粽vs咸粽)和数字说明(长约20厘米)把粽子的特点讲得很清楚,这点做得很棒。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再“加层滤镜”:比如写甜粽时,除了“入口即化”,能不能用比喻让它更生动?像“甜枣在糯米里像藏着的蜜珠,咬开时甜味会在舌尖‘跳’一下”;写咸粽的“鲜咸香软烂”,也可以加个生活细节,比如“妈妈掀开锅盖时,咸肉的香气能飘满整个楼道”,这样文字会更有画面感。
另外,第三段讲粽子种类,第四段突然转到端午龙舟,中间可以搭座“小桥”过渡,比如加一句“吃着这样的粽子,端午的热闹劲儿也跟着来了”,段落衔接会更顺哦。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多是三角椎形?这个形状和粽叶包裹、煮制有什么关系?
- 除了嘉兴和潮汕,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粽子有特别的馅料或包法?它们背后藏着当地的什么习惯?
- 如果你要教外地朋友包粽子,会按什么步骤说?从选粽叶到煮粽子,哪个环节最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