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是一个百味瓶,酸、甜、苦、辣样样俱全。我们品味了生活中的苦,更要时刻咀嚼生活的甜。(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百味瓶”的比喻引出生活中的“甜”,主题明确,但语言可以更生动些。比如把抽象的“甜”和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能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修改版:生活就像奶奶厨房的调味罐,酸的醋、甜的蜜、苦的药、辣的酱,每样都藏着小故事。我尝过学习的苦、生病的酸,却更爱嚼那些藏在日常里的“甜果子”——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心,都像蜜一样化在心里。)
老师的表扬是甜的。上个星期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笑着讲:“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咱们班有同学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那一定很厉害。‘恭喜小琳同学,文章写得很好,老师为你感很开心 (改:感到很开心) ,大家也要多向小琳。 (改:向小琳学习。) ’”听到老师的表扬,我的心一下子跳得很快,我的文章居然发表了,望着老师和蔼的笑脸,我的心里甜丝丝嗒 (改:甜丝丝的) 。(段评:本段通过老师表扬的事写“甜”,内容真实,但细节可以更具体。比如老师表扬时的动作、同学的反应,还有你听到消息时的小细节(比如手攥成拳头、脸发烫),能让“甜丝丝”的感觉更真切。另外,原文有些语句不通顺,比如“老师为你感很开心”“大家也要多向小琳”,修改后会更流畅。修改版:老师的表扬是裹着糖衣的甜。上周语文课,李老师捧着报纸走进教室,眼睛弯成月牙:“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班有位同学的文章登报啦——猜猜是谁?”全班都伸长脖子,我也偷偷攥紧了衣角。“就是小琳!”老师笑着举起报纸,“这篇《我的小花园》写得细腻又温暖,老师读的时候都被打动了!”同学们“哇”地一声看向我,我脸一下子发烫,心像揣着只小兔子“咚咚”跳。望着老师晃了晃的报纸,我偷偷咬了咬嘴唇——原来被表扬的感觉,像含了颗水果糖,从舌尖甜到心里。)
同学的关心是甜的。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舒服,但是因为快到期末考试了,不能落下学习,所以我还是强撑了下来在学校上课。上完第三节课,我就感觉很难受,身也没力气 (改:身上也没力气) ,只好趴在桌子 (改:趴在桌子上) 。这时,我的同桌蒋楠发现了,她轻声问:“小琳你怎么了呀?不舒服吗?”我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哧拉”只听见椅子在地上滑动声响 (改:滑动的声响) ,蒋楠已经跑老远了 (改:跑远了) 。 过了一会儿,“小琳喝点热水吧会舒服一点。”蒋楠说道我接过杯子 (改:说道。我接过杯子) ,喝了一口,好像没那么难受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甜甜的暖流。(段评:本段写同学的关心,情节很温暖,但有些细节可以更生动。比如蒋楠跑出去时的样子、她端来的热水杯的温度,还有你喝热水时的感受,能让“甜”的感觉更具体。另外,原文有些语句不完整,比如“只好趴在桌子”“身也没力气”,修改后会更通顺。修改版:同学的关心是带着温度的甜。上个月期末复习时,我感冒发烧,却怕落课硬撑着来学校。第三节课下课,我头重脚轻地趴在桌子上,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同桌蒋楠戳了戳我的胳膊,声音软乎乎的:“小琳,你脸好红呀,是不是发烧了?”我没力气说话,只轻轻点头。“吱呀——”她的椅子滑出老远,马尾辫甩在背后,转眼就冲出门。过了两分钟,她端着个冒着热气的保温杯跑回来,杯壁还沾着她的汗:“我跟老师要了热水,你抿一口,暖暖身子。”我捧着温热的杯子,热水滑过喉咙,像一股暖流漫过胸口——原来生病时的一杯热水,比糖块还甜。)
生活中有苦,但更多的是化不开的甜。(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生活中的“甜”,但可以更有画面感,避免太笼统。把“化不开的甜”和开头的“甜果子”呼应,用具体的小细节(比如口袋里的糖、作业本上的红勾)收尾,能让主题更温暖。修改版:生活里难免有苦日子,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甜——老师手里晃着的报纸、同桌递来的热水杯、口袋里剩的半颗糖,都像小太阳一样照着我。原来“甜”从来不是大张旗鼓的惊喜,而是藏在日常里的小确幸,咬一口,就化在心里啦。)
韦玥滢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甜》,老师特别欣赏你用“百味瓶”开篇,又以“化不开的甜”收尾,把生活里的温暖小事串联成一首甜甜的歌,这个立意特别巧!你选的“老师表扬”和“同学送水”两个事例,都是咱们身边最真实的甜,读起来特别亲切。
不过我们可以给这份“甜”加一点“魔法调料”,让它更浓郁!比如写老师表扬时,你心里“甜丝丝嗒”,能不能把这份甜的感觉具体化?是像含了颗薄荷糖一样清清凉凉的甜,还是像喝了蜂蜜水一样润润的甜?还有同桌蒋楠跑出去时,你趴在桌上的那一刻,心里有没有闪过“她会不会不管我”的小念头?把这个小细节加进去,再写她回来递水的瞬间,那份甜会更让人感动哦!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生活里还有哪些“藏起来”的甜?比如妈妈悄悄放在书包里的苹果,或者帮奶奶捶背时她摸你头的温度?
- 如果让你给“甜”画一幅画,你会用什么颜色和图案来表现它?
- 当你遇到“苦”的时候,怎么把它变成“甜”的回忆呢?




